APP下载

高职思政教师导向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2019-12-27张红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职生思政课导向

张红梅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江苏 苏州 215104)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在就《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回答记者时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1]明确了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引领作用和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教育核心地位。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高职思政教育,更加需要凸显思政课的教育核心地位。而要能够实现这样的核心地位和发挥引领作用,需要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和教育中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1 高职思政教师导向力释义

高职思政教师是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者,在高职学生构建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

1.1 导向和导向力的概念

“导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解释:一是动词,引导向着某个方向或某个方面发展;二是名词,引导的方向[2]。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的“导向”表现为导向力,主导者通过外在的方式作用于接受方形成一种内驱影响力从而形成意识形态的导向力,高职思政教师就通过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导向作用,引导着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阶段是学生构建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阶段,高职思政课是面向学生的一门主流意识形态宣讲课,对高职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构建具有导向作用。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是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有计划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把学生意识形态的构建向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向导引,以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符合高职生的身心要求和时代特征为立足点,以高职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为标准来引导学生的发展,明确其发展目标,选取引导方式,最终实现引导目的。

1.2 高职思政教师导向力实施的原则

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是要通过外在行为作用于学生意识形态形成过程的活动,属于外在行为方式内化于心的作用过程,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准则和内涵素养培养的原则。

1.2.1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职思政课是对高职生进行意识形态影响的课程,一门政治课,也要讲学术,但是,不能因学术要求降低政治要求。2016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为高职思政教师提供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这要求高职思政教师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对高职生的思政导向力上明确了高职思政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时代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担当意识。思政课实施中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形而上的精神引领和政治理论剖析,进行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宏观的社会核心价值引导[3]。同时,也要求高职思政教师本身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养,才能把握好应有的政治核心素养和必要的政治敏感度,才能保障对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导向力。

1.2.2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必须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十九大代表时强调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规划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抓好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4]。高职思政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最新政治理念的导引者,发挥导向力的作用,一定要在思想认识上时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新矛盾、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等要求渗透在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中。

1.2.3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要把对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5]。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在高职生道德理念的构建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既要有丰满的历史内涵,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把历史性和时代性紧密集合起来。历史性要求高职生尊重思想道德的历史内容和历史的传承性,中华民族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内容极其深厚,蕴含的道德内容也是极其丰富,高职思政教师必须发挥好应有的导向力引导高职生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学习好、传承好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内涵,并且要结合时代特征的要求兼容并蓄地学习好中华民族包容的、开放的道德理念。

1.2.4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要把对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是复杂又丰富的,首先它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不能超越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要如实反映现实的道德内容;其次他又是人们在实践中对道德发展的一种寄予,必然的高于现实的思想现状。同时,现实的道德内容在发展中又吸收外来的思想内容,这些外来的思想内容和来源地的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造成了道德内涵的时间、空间的交错并生的复杂现象。高职生思想道德内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们的道德内容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的社会道德环境,这些道德内容是应该能够带给高职生内心自信力的内容,即需要大量的富含正能量的社会道德内容来引导高职生构建自己的道德内容体系;同时,还需要有一定超前的有高度的道德内容作为思想的源动力来策动高职生去追逐更高的道德目标,即符合高职生心理发展和道德诉求的道德理想。因而,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在对高职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进程中需要把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既帮助高职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希望,又帮助高职生建立了充实的内心自信力。

2 发挥高职思政教师导向力的要求

高职思政课对高职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教师、学生和课程结合起来,把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培养高职教师在思政课中的导向作用,必须对思政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等提出相应的要求。

2.1 高职思政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高职思政课是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进行全方位教育的课程,也是对高职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其最终目的是提升高职生的个人综合素养。高职阶段是高职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政教师理应在高职生“三观”建立中起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才能发挥思政教师对高职生学习和理解思政课的理论导向作用,在剖析和解释高职生情感困惑时的心理导向作用,在分析和点评社会热点问题时的逻辑导向作用,在解读和点评时政时的政治导向作用。

2.2 高职思政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高职思政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思政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发挥好思政课导向效果,帮助高职生树立全面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思政课也是一个直接的育人过程,把对高职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作为思政施教的核心,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题和中心环节”[6],这些通过思政老师的有感染力的施教,把思政课程系统内容内化到高职生的思想中。思政教师不仅仅要具有思政教育的专业背景,还需要有一定的在学术造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让思政教师散发人格魅力,以此吸引新时代高职生的关注,极大程度地发挥思政教师对高职生思想道德影响的导向作用。

2.3 高职思政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教学能力

高职思政课程作为一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塑造的课程,是思政教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施教活动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而传统的课堂理论说教形式过于单一、死板,无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能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角色互换。同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上也需要思政课堂采取适合学生素质、身心特点、成长成才需要和适应时代特征的多维度教学方式。施教方式的选取要注重高职生的知识获取、情感培养、意志锻炼和行为塑造等的结合,让高职生理解思想政治课所蕴含的理论精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而,思政教师要具有熟练驾驭思政课程教学的能力和方法,能够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解答高职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和困惑的情感问题,发挥思政教师的导向作用。

3 高职思政教师导向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思政课是一门有“温度”的课程,不仅要培养高职生思想道德素养,也要培养高职生内心的完善情感,需要思政老师以人为本,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糅合在人性教育中进行,结合课程、学生、社会需要、时代特征等元素发挥出老师的导向力作用。

3.1 通过个人素养的提升来培养思政教师导向力

个人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统称,是人的内涵素养,是个人适应社会和创造人生价值的软实力。思政老师的个人素养要从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来着力提升,这也是思政老师个人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3.1.1提升思政教师政治素养,确保思政教师导向力的思想性 习总书记在2016年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讲到“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高职思政课是对高职生进行有关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影响,要在施教过程中把党的思想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理念、健康的政治思想内容等融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理念。和其他专业相比较,对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要求更高,比如思政教师队伍中党员比例要绝对得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带头作用。真正实现政治理念“内化于心”,才能使思政教师的导向力保证正确的思想性。

3.1.2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确保思政教师导向力的理论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和为谁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思政教师作为党的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学生思想道德构建的导引者,第一,要求高职思政教师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理论素养是思政教师理解和领会党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对高职生施教的理论土壤;第二,要求高职思政教师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和高职生的思想现状、教育要求融会贯通起来;第三,要求高职思政教师有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正确理解和理论解读能力,这也是对高职思教师正确政治方向的要求,只有思政教师自己能够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好思政教师的导向力作用;第四,要求高职思政教师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政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深入领会党的理论思想,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再到实践中去体会思政课的理论原理,实现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的理论升华,也是保证思政教师导向力的理论需要。

3.1.3提升思政教师文化素养,确保思政教师导向力的融合性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7]一切的关于人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都要根植于人的文化背景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的文明极其深厚,高职思政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感染高职生,在施教过程中彰显思政教师的亲和力。同时思政教师在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8]。让高职生感知华夏文明的魅力,让他们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9]使得思政教师在思政课中具有感召力,极大地发挥高职思政教师导向力的融合效果。

3.2 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来优化思政教师导向力

高职思政课是一门影响高职生意识形态的课程,发挥思政教师导向力作用不仅仅要求教师具有内在的素养,还要求他们具有专业技能来优化导向力。

3.2.1培养高职思政教师教学能力 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的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者,要能够讲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要能够讲社会主义中国六十年建设,要能够讲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历史,要能够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程,还要能够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背景,这对思政教师自身的理论梳理能力是一个极大挑战。同时,在当今信息开放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方位、多视角的,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理解和接受、对党的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接受也必然会和他们的学习兴趣、接受方式等结合起来。高职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娴熟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式,融会贯通地理论疏导高职生的心理诉求,具备这样的教学能力才能够发挥出高职思政教师的导向力。

3.2.2培养高职思政教师思辨能力 在高职院校课程中,高职思政课和其他课程比较来讲更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而对思政教师的思辨能力有更高要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辩证法,思政教师要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全面的、运动的、发展的、矛盾的方法融会贯通到对高职生的思政教育和教学中;还要求思政老师自身能够具备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能够把高职生实际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把具有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自己特殊的思辨方法生动易懂地讲授给高职生,打破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偏见,把党的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学校、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缩短高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感,通过思辨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的讲解让高职生感知到思政课的科学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通过思辨能力的展示体现思政教师导向力的效果。

3.2.3培养高职思政教师沟通能力 高职思政课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影响过程中会产生师生之间情感碰撞的问题,也会产生情绪冲突甚至严重的情绪对立情况,通常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的“较量”,这时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尤为重要,不能单靠语言的表述“赢了”学生,而要靠语言的沟通技巧来“赢取”学生,“赢了”学生会让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挫败感,进而会抵触这门课程,而“赢取”学生会激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思政课也是思政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展示出人格魅力,彰显内心人文情怀的过程。思政教师要注重培养合适的语音表达、要用有情感的语言、有阅历的内容、有灵魂的思维把自己的思想内容推送给学生,并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鼓励学生表达和思考问题,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发挥思政教师的导向力作用。

对高职思政教师导向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仅思政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导向能力,也需要教育职能部门重视起来,不断改进和完善与高职思政教师相关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以此再来促进高职思政课的人文影响力和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高职生思政课导向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