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大学校”改革策略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

2019-12-27杨泊微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子女办学

杨泊微

(四川外国语大学 教育学院, 重庆 400031)

法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莫过于体现在其双轨制度上,即综合大学和培养精英人才的“大学校”。尽管大学和“大学校”的并存互补给法国高等教育锦上添花,为法国培养了众多高级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双规制的弊端以及“大学校”自身的特点使法国高等教育发展路途并没有像众多法国人想的那样顺利。二战后,法国国力不如从前,法国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在经济上经过多次改革无果后,法国人把视线转向了教育,希望通过改革教育来培养人才,振兴法国,而“大学校”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1 “大学校”建立的历史溯源

在中世纪时期,神权至上,教育权始终掌握在教会手里,随着到巴黎大学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巴黎大学发展壮大,教师团开始严格控制学生人数,并模仿当时的行会与骑士制度建立起了一套规范的学位制度,而执教许可(Licentia Docendi)就是当时巴黎大学的第一个学位。由主教授予“执教许可(Licentia Docendi)”,将挑选教师的权利交给掌校教师,并举行一定的仪式正式成为教师。尽管中世纪给予许多大学诞生的条件,但并没有给大学太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教育权由教会控制,因循守旧,学校教学以及思想因受到经院哲学的影响变得僵化,脱离实际,巴黎大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学生从大学毕业后无所事事。到文艺复兴时期,法王弗朗索瓦建立了一所世俗学院——法兰西学院,同教会进行抗衡,该学院开设了一些应用型专业及课程,“大学校”的雏形开始出现。

18世纪是一个科技飞跃的时代,许多国家开始培养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教会控制的巴黎大学保守陈腐,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办学模式以及培养的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国家紧经济和科技的需要,加上政府和教会多年来争夺教育权无果后,国家和有关团体先后建立一批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大学校”。高等专业学校建立的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国家高层工作。“大学校”的建立打破了教会所控制的大学专制的局面,法国因此出现了“一个国家,两种高教”的双轨制教育体系。自“大学校”建立以来,承担了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也为法国在军事领域,医疗、教育等领域做了许多贡献。然而“大学校”和大学的并存也给法国高等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以至于近十几年来,“双轨制”常常成为热点话题以及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2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校”面临的困境

法国“大学校”是在法国社会经济发展困顿中产生的,他结合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大学校”毫无疑问是世俗化的学校,因此,自其产生以来就带着世俗化的标签,以重应用、重实践、发展科技为特点,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在“双轨制”的高教体制背景下,“大学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弊端。

2.1 “大学校”成为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阻碍

众所周知,法国实行“双轨制”的高教体制,其中一轨是负责大众教育的大学,另一轨便是负责精英教育的“大学校”。“大学校”的建立初始并不是为了严格区分社会阶层,而是通过筛选精英为国家服务,在客观上促使了双轨制的形成。然而,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却成为“大学校”筛选人才的重要因素,从而上层阶级的子女进入“大学校”就读的机会远大于平民阶层的子女,由于上层阶级的子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进入“大学校”的机会越多,平民阶层的子女就越少,从而教育的分化愈加严重,引来许多平民阶层父母对“大学校”的不满,呼吁“大学校”注重公平和民主的声音越来越高。对此,处于大环境中的法国“大学校”无法再关上大门来培养人才,其改革迫在眉睫。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学校”自诞生起就以“小而精”为特色,这也是其能培养出众多人才的原因之一,如果“大学校”对此进行改革很有可能失去自身特色,如何平衡两者将会是法国众多“大学校”面临的困境。

2.2 精英教育下“大学校”招生制度的困顿

法国的精英教育体现在“大学校”,学校为国家服务,其培养的人才为国家所用,每一年从“大学校”毕业的学生几乎都会进入国家高层领域工作,可以说,一旦进入“大学校”就读,就不会失业,这也是“大学校”在法国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进入“大学校”就读也并不是一件易事。

普通学生只要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就可申请综合大学就读,但是“大学校”需要经过两次筛选才能真正进入“大学校”学习。只有通过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名列前茅并且获得教师优秀评语的优秀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预科班”学习。预科班是“大学校”招生来源的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但即使进入预科班,离“大学校”也有很长的路。

与面向大众免费教育的综合大学不同,“大学校”需要缴纳学费,这使得并不富裕的平民子女无法负担。其次,根据《法国教育战略研究》指出,1919年至1968年,平民阶层子女考取“大学校”的比例约为1%,上层阶级和教师家庭子女考取比例达18%。“大学校”的招生制度虽然能保障生源的质量,但是也失去了许多来自其他阶层的优秀人才。看似严苛的招生制度,实际上却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是教育阶层分化严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取舍将成为“大学校”的改革重点。

2.3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校”发展的困境

“大学校”发展一直相对闭塞,由于招生制度的单一且严格,使得作为法国本土学生都很难跻身于“大学校”,导致其生源也相对单一。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强中有34所为美国大学,而法国只有2所,这无形中给了法国巨大的压力。尽管法国“大学校”有高质量的培养体系,但是单一招生制度和闭塞的培养模式无疑是降低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在国际上的能见度。其次,由于许多“大学校”不愿真正分享其教育资源,以至于校际间的合作通常只流于表面。因此,“大学校”虽然代表了法国的精英教育,但是却没能使法国在教育国际化中突显其地位。

“大学校”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很难再孤注一掷,面对变化复杂的外部世界,各个国家通过完善本国的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来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由此,即使“大学校”培养出许多人才也存在流失的可能。

3 法国“大学校”改革举措

在国内,由于“大学校”入学机会不平等造成的社会舆论受到了法国当局的高度重视,其次,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给法国带来一定的冲击,迫使法国政府极力主张高等教育改革,整合资源。因此,在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下,“大学校”为促进教育公平,与时俱进,迎接国际化的挑战做了不少贡献,为提高法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可见度奠定了基础。

3.1 政府主导下“大学校”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法国“大学校”有着严格的招生制度,但正是这种招生制度保障了精英教育的地位和人才质量。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竞争方式实质上并没有表现得公平。由于缺乏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平民阶层子女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优越阶层的子女不仅在经济上占优势还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平民阶层在经济上就已经无力负担。2001年,法国一些“大学校”联合开展了“优先教育计划”,针对贫困家庭出身的优秀学生进行文化资本的补偿,旨在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有平等的进入“大学校”的机会。

不仅如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入精英学府,部分“大学校”还改革了其招生制度,改变了以往只从“大学校”预科班中录取优秀学生的方式。规定优秀的高中生可以进行一次“一对一”的面试,其成绩和能力决定了录取数量,改变了成绩至上的旧模式。同时,法国政府于2006年3月31日颁布的《机会平等法》中规定,调整对“大学校”中贫困生的帮扶,凡是家庭年收入低于32 440欧元的学生均可享受这类按社会标准颁发的奖学金。

2008年12月17日,萨科齐表示应该向贫困家庭出生的学生提供进入“大学校”的机会。他宣布从2009年9月起,每个“大学校”预科班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名额给贫困家庭子女和移民子女。该措施打开了下层劳动人民子女向上流动的大门,进一步提高他们向上垂直流动的比例。

3.2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与“大学校”多元合作

法国高等教育为大学和“大学校”双轨并行状态,这给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由于“大学校”是培养精英的场所,面向少数人群,而大学是面向所有具有高中毕业会考证的学生。然而,高等教育只有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合作才能发挥其功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利益。

1998年5月,《阿塔利报告》中表示,通过实施LMD学制,促进大学和“大学校”的相互流动,促进法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协调大学和“大学校”课程,达到资源共享。1999年,29个欧洲国家发表了著名的 《博洛尼亚宣言》,开始了博洛尼亚进程。在此推动下,法国大学和“大学校”的学位和学制得到统一,学生可以在大学和“大学校”中相互流动,平民阶层的子女有了进入“大学校”就读的机会,而在“大学校”无法继续学业的学生可以转向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2006年4月的《科研规划法》创设了“联合大学(Universite Confederale)”。该法案的宗旨是让同一区域的综合大学、“大学校”和研究机构形成高等教育科研联合体,目的是促进两轨教育的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4 法国“大学校”改革策略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

法国高等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和形式上尽管有所差别,但也有其相似之处,同样是自上而下并由国家统一管理,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不同的是法国“大学校”特点是规模小,质量高,是典型的精英教育的代表,培养了无数的精英人才,深受法国人民的欢迎,而我国民办高校一直以来地位较低,缺少自身特色。研究法国“大学校”可以为我国民办高校在各方面提供许多借鉴之处。

4.1 国家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随着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深,国际上各国政府越来越看重精英教育的价值,我国同样如此,在建设精英教育,争办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基数大,高校数量和规模也庞大,政府对精英教育的投入就相对减少,因此,精英教育的质量以及科研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尽管如此,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和强大,实现这一目标指日可待。

4.2 多元化的招生制度

法国“大学校”发现自身的问题后,积极配合高等教育改革,推行帮扶计划,改革招生制度。受到公立大学的办学影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形势单一,办学模式缺少自身特色。在招生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同样实行从高考中录取生源,简单地降分录取显然不能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因此,我国民办高校应积极实行多元化招生,扩大生源面积,多渠道招揽人才。

4.3 民办高校要“走出去”

近几年,我国民办高校在办学数量和办学质量上取得了许多进步,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与许多国家高校有众多合作。但随着国际竞争力愈加激烈,国际间的合作有增无减,在学习他国经验的同时,也需要向国际展示我国民办高校的特色和办学模式,突出我国民办高校的优势。因此,我国民办高校“走出”国门不仅仅是单纯的合作办学和人员交流,更多的是优化自身,创设更多与国际合作的项目平台,走向国际舞台。

5 结语

中法两国自建交以来,双方许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外交政策倡导下,更加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从合作办学到人员交流,再到科研的交流都不断增多。法国近些年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也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的热门国家之一。我国民办高校应不断学习经验,彰显自身特色,顺应时代潮流,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子女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