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子》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研究

2019-12-27李雪雯

文化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淮南子统治者树木

李雪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文明建设,即现阶段作为“前人”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绿色资产。这要求人们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于人民之幸福、民族之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百年大计。”[1]

《淮南子》中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观是站在人类整体的角度,要求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从长远视角出发,合理保护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资源能够无限地被开发和利用。在小农经济时代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相关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对土地、动物、水资源、渔业、林业等资源可以保持自我更新和恢复的能力,来确保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淮南子》中出现的林木、渔业、家养和野生动物资源的三个角度,探讨其中蕴含农业生态资源可持续的发展观。

一、对于林木资源的生态可持续保护

在《淮南子》之前的作品中,如《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就非常看重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国家强调砍伐树木一定要按照时节,遵循自然生长规律,反对滥伐滥砍。“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2],《孟子》的话体现了“时禁”的思想,而《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时禁”思想,即“先王之法……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

(一)依据阴阳之气确定砍伐时机

在《淮南子·时则训》中,作者提到孟春之月禁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季春之月,毋伐桑柘;孟夏之月,毋伐大树;仲夏之月,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季夏之月,树木方盛,勿敢斩伐;季秋之月,是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则伐树木,取竹箭。这告诉人们要依据一年中阴气和阳气的变化规律砍伐树木。

阳气上升的时间是春季和夏季,这两个季节植物生长茂盛,人们要顺应万物生长的季节,禁止砍伐;阳气下降的时间则是秋季和冬季,树木凋零,此时阴气上升,因此可以砍伐树木。依据《淮南子》的记载,当时的人们尽管身处战争中,也不忘保护林木资源,《兵略训》中“勿伐树木”就是当时一条不可以违抗的军令。

(二)树木生长周期和人的利益相关联

《主术训》记载:“原蚕一岁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为其残桑也。”由于桑树的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所以统治者规定不可以扩大蚕丝的生产量,并且一年只能孵化两次蚕,为的就是保护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森林资源,禁止焚烧树木

《俶真训》云:“巫上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故河鱼不得名目,稚稼不得育时,其所生者然也。”这对当时统治者顺风纵火、烧毁树木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列举出焚林开田行为的危害性,如“逮至衰世……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四时失叙;雷霆毁折,雹霰降虐;氛雾霜雪不霁,而万物燋夭”(《泰族训》),统治者无节制地焚烧森林导致气候变化,进而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态平衡。

综上,《淮南子》中提到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按照阴阳四时之气来平衡树木的砍伐与种植情况;二要拥有整体的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在天、地、人、物的整体系统中去讨论林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而达到砍伐树木不破坏大环境的目的;三是统治者的管理模式和相关政治制度也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对于渔业资源的生态可持续保护

(一)对荀子“时禁”思想的继承

从上文可以看出“时禁”的重要性,统治者对渔业资源的管理中,只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内捕鱼,而这一传统也延续至今,可见,“时禁”的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时禁”的理论在荀子、孟子的著作中均有体现。例如,《荀子·王制》云:“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3]《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4]

(二)对孟子可持续利用资源思想的发展

《淮南子》不仅继承了荀子的“时禁”思想,也发展了孟子的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的想法。例如,《主术训》里提到:“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鱼不长尺不得取。”这里的“獭”是一种捕鱼的小型兽类,它有把捕猎到的鱼放置在水池旁边的习惯,因此,古人认为这种习惯其实是獭的一种祭祀活动。“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也表明了当人从事渔业的捕杀活动时,要把人放到整个生物链中,依据上一个阶层动物出现的具体时间来捕获自己所要的渔业资源,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对统治者私欲的批判

《道应训》里有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季子就把直父治理得非常好,从而使得当时的渔民也自觉地不去捕获幼小的鱼苗。再如《时则训》:“季夏之月……乃命渔人,伐蛟取鼍,登龟取鼋……季冬之月,命渔师始渔。”在《本经训》里刘安也对衰世统治者“竭泽而渔”的恶劣行为进行了批判。

《淮南子》强调,应该按照时令去捕杀蛟、鼍、龟、鼋、鱼等,注意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生态资源的平衡,这些都体现了有机整体的可持续性生态观。与此同时,“鱼不长尺不得取”,溯其根本,其实是仁政的一种体现,这也是《淮南子》对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继承。

三、对于家畜、野生动物资源的生态可持续保护

《淮南子》中对于动物的猎杀也有规定。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春季阳气正处于不断上升之中,绝大多数的动物会在此时怀胎,预示着新的生命即将诞生,于是,春季进行狩猎的人们需要留心,保护胎兽、卵子和幼兽,防止枯本竭源式的捕杀;相反,秋冬季人们可依据“时禁”,相比较来说狩猎更多。这些都是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

(一)维持食物链平衡

所有的生物均都生存于食物链中,包括动物。生态系统中物种间有两种竞争模式:一是生存竞争,体现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二是互利共生模式,体现为互相帮助、互相依靠[5],所以,人类在狩猎时需要特别留心,以保持整个生态大系统的动态平衡。《主术训》中说:“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罩不得布于野;獭未登鱼,网置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毂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而想要保证食物链当中不同种类动物数量的平衡,只有守候至食物链的上一层动物出现时,才能针对某一类别的野生动物进行捕杀。

(二)对母畜的特殊关照

在进行农事生产活动时,人们也要特别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彘不期年不得食”与把受孕的母类牲畜和整个畜群分开体现了对家养动物永续利用[6]。《淮南子·氾水训》中提到:“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这表明,在声讨战争中,《淮南子》还始终没忘记要保护动物,并且,在《淮南子·兵略训》里也把“母收六畜”当成是一条军令去贯彻执行,这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有关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生态可持续思想。

(三)对统治者私欲的批判

“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流遁之所生者五”,究其缘由,一部分是统治者放纵自己对于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物质享受,并且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生态自然资源,致使生存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生命威胁;同时,文中也指出“圣人节五行,则治不荒”,这表明,如果统治者能够政治清明,清心寡欲,便可保护现存的生态家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首先,《淮南子》能够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强调人类一旦开发过度或采用不恰当的方法获取资源,就会引发资源枯竭且不可再生,影响资源的再利用;其次,《淮南子》在对生物资源的阐述中始终贯彻生态系统一体化的观念,注意保护一类生物资源的利用对其他甚至全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再次,“佐天助养”要求人们在必须要破坏生态系统的情况下,尽量降低破坏水平;最后,揭露统治阶级为达成一己私欲而造成生态破坏的行为并提出批评。这种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从当代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淮南子统治者树木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树木之最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日本学界的《淮南子》研究述略*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辨认树木
树木之最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