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红色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的践行
2019-12-27刘德林
刘 德 林
(中共淮南市委党校,安徽 淮南 232001)
一、红色底蕴——新时代更需要革命文化作为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近代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居功至伟。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改革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部分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上、思想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全党同志面临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与此同时党面临四大考验“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居安思危方能处变不惊,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性修养,开展“两学一做”,严格八项规定,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保持党的本色,坚定党的初心,贯彻党的宗旨。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生于危难之时,长于艰难之中,从星星之火到烈火燎原,历尽艰辛。经过无数共产党人流血牺牲,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迈过险恶沟坎取得最终胜利,靠的就是初心坚定。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前进,是党生存发展的使命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
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础和价值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努力奔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革命意志、革命品质等,对于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能够产生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和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3]在新时代,为了迎接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开启伟大征程,更加需要这批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员,更加需要由这批优秀党员所铸造的革命文化。其中井冈山精神就是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经典呈现。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革命的圣地。中国革命精神在井冈山得到培育和发展,党的初心在井冈山得以丰富和强化。不忘初心与坚持本色是党前进方向的保证,是党前进动力的根源。井冈精神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之源,是治国理政初心的源头活水。江泽民同志把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把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概括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到井冈山祭奠缅怀先烈,追寻革命精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高瞻远瞩,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灾难深重的社会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前进的动力。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凭借的就是共同的理想信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依靠的也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当前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同样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时代风云变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变。
二、初心之路——历经艰苦考验为民信念坚定如铁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初心根源于他作为革命后代的红色教育,多年基层工作饱尝民众疾苦,身居高位统筹全局工作的高度认识。一路走来,习近平深知党的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紧密相连,党的使命在于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党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的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践行了这个信条,把革命的初心和信仰贯穿到实践工作中,为人民谋福利谋发展,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1.革命家庭,积极向上的家风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生于革命之家,深受其父习仲勋同志的深切关怀和教导,子承父志,倍受鼓舞。继承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保持勤俭为民节约朴素的作风,听党指挥恪守纪律的优良品质。习仲勋同志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磊落,肝胆相照,被毛泽东赞为“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中国古训这样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甚至还有世俗俚语“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说法。习仲勋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习近平言传身教,淳淳善诱,为习近平树立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怀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治国理政革命初心就是从这种家庭氛围中熏陶和养成的。首先,学做人,做一个正直正义的人。中国的教育理念中一直把修身成人作为教育的起点,比如儒家的规训是“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顺序,成人是成才的前提。习近平向他父亲习仲勋学习做人的谦虚、谨慎、坦诚、忠厚、宽容、大度的风格。其次,学做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政治领导人的初心和信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政治人物的品质和追求。对此,要求政治人物在从事具体的政治工作时能够把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对政治事业充满无限热情和坚定信念。习近平从他父亲习仲勋身上学到了对革命事业执着追求、不怕艰苦、积极进去的精神品质。再次,学对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胜利前进的决定力量。坚定信仰、对党忠诚是政治人物的政治品格,服从大局、听党指挥是政治任务的政治素质。习仲勋同们党的坚定信仰者和高级领导人,对党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和热情,历经革命困难考验。“对党要忠诚,不要说假话,说假话就会起到破坏运动的作用。”[5]习近平从他父亲身上继承了高度的政治品格和政治素质,铸牢了习近平坚定的革命初心。
正是家庭积极向上、坚定热情的政治文化氛围培养了习近平的革命情操,塑造了习近平革命情怀,为习近平在以后的治国理政坚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夯实了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习近平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为树立积极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标杆,奠定了习近平治国理政革命文化的精神根基。
2.基层历练,情系乡民生之多艰
走上人生道路,开启工作新篇章,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环境最艰苦的地方,从梁家河到正定,从宁德到福建,磨炼意志,锻炼品质,一路走来初心之坚定。多年的基层生活,对百姓的疾苦有切身体会,增强了执政为民的情怀和执政兴国的决心。在梁家河,真正放下身段,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与当地老百姓吃住在一起,不搞特殊化;干活在一起,不偷懒耍赖。当地老百姓都深受感动,尤其是冬天干活,天寒地冻,习近平总是能够“身先士卒”,不怕累、不怕冷。这段时间贴近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道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疾苦,为日后治国理政大力开展扶贫脱贫买下了致富的种子。在正定,一起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致富。习近平带领干部队伍走村串巷,深入调查走访,寻找致富之路。经过实际调研,为当地摸索出一条发展之路,那就是走‘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事实证明,这条路子很成功,也很有成效。在宁德,大力整治干部队伍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来到宁德后,第一件事就是重点解决多年来的住房分配不公问题,经过调研,制定分配方案,对多得多占的官员严肃处理。政治整顿严肃了纪律,赢得了民心。在浙江,勤勉工作,创新发展,率先寻找转型和创新之路。为了增强干部队伍对发展的信心,激发干部队伍创新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带领党政干部赴井冈山学习。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始终不变的是坚定的信仰和追求,经过不同地方、不同层次的锻炼和磨练,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初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习近平同志在各地工作时都把群众路线放在首位,深入基层亲自考察调研,掌握民情民意;切实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解决民生工作放在首位,把党的宗旨落到实处。加强队伍建设,树立风清气正的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强化党纪国法,使党切实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为群众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3.身居高位,顶层设计高度全局观
从梁家河的农村一路走来,一直来到中南海,路途遥远初心不改,越走越宽,初心弥坚。习近平先后在贫瘠的黄土地,落后的山沟,来到发达的沿海,走到全国的中心,亲历建设、改革的各种考验,坚定了党的初心,磨炼了个人意志,提升了领导水平。从严治党加强党性修养,不忘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十八大以来开启了治国理政的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先从党的自身建设入手,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补精神之钙。开展“两学一做”,践行群众路线,巩固党群关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重拳反腐,苍蝇老虎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四个意识”,巩固党的领导和权威。开展顶层设计,战略部署,提高发展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充分展示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启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实施。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近百年中华民族国富民强的伟大追求,全面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实施“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逐步推进,有条不紊,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为治国理政树立目标和扫清障碍。坚定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深知党在新时期肩负的重任之巨,面临的挑战之大,需要坚定的信仰,高度的热情,澎湃的斗志。从2006年任浙江省委书记开始,先后三次参观考察井冈山,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重温党的初心,牢记党的使命。
三、井冈山精神——重温革命岁月追寻治国经验与智慧
井冈山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艰难困苦时期,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信念和革命智慧考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革命力量上井冈山和下井冈山都是一种智慧和勇气,都蕴含了对革命前途的信念和理想追求。井冈山精神是党的重要财富,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之源。重温革命岁月,追寻革命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治国的需要;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借鉴。习近平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6]
2006年初上井冈山,重温井冈山精神,提出把井冈山精神与浙江建设结合起来。
2006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浙江省党政主要成员来到井冈山进行瞻仰学习活动,缅怀先烈,感受井冈山精神。当其时也,习近平同志作为地方领导,秉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把井冈山革命精神与浙江实干精神紧密结合,加快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建设走上快车道,成为长三角经济圈的引领者和创新者。在考察学习中,习近平指出“井冈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根据地,锻造了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也积累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井冈山精神为浙江的发展转型创新创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7]结合2006年浙江经济发展的实情,那时浙江全省正处于“奋起直追的赶超阶段,转型升级的提升阶段,平安法治的和谐阶段”。为了从精神上、信念上、方法上寻找突破,习近平带领浙江省、市党政领导干部来到井冈山,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首创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互助精神与浙商的务实、勤奋、聪明结合起来,寻找能推动浙江更好更快发展的契机。
2008年再上井冈山,强调继承革命传统,用优良的传统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
2008年习近平同志从主管一方的地方领导走到国家层面,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副主席,由地方治理跃升为国家治理层面,理论视野与思想境界均站在历史高度。在第二次登临井冈山时,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谈到“井冈山革命前辈为后世子孙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革命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不能丢。作为革命后来者,要秉持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再接再厉,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新高峰。[8]革命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遭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缓慢,产能过剩,市场低迷。一方面为了提振党员领导干部的发展士气,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另一方面也为了寻找经济发展创新的思路,探索破解困境的方法。习近平同志与部分领导干部分享和回忆了党和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红军干部与普通士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亲密关系,朱德军长与士兵一起下山挑粮的干群关系。战争年代,革命前辈艰苦朴素甘苦与共的精神,不畏艰危勇往直前的气魄,这种精神财富对处于金融危机困境的中国是极大的鼓舞,把这种优良传统运用到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广大党员干部 战胜困难坚定信心有很大帮助,对党员干部奋发进取不断向前有促进,对党员干部积极奉献服务人民有鼓舞。红色文化焕发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彰显在习近平同志国家治理的实践之中。
2016年三上井冈山,瞻仰革命摇篮,强调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2016年2月2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农历新年来临之际,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在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时刻,第三次来到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意义非凡,寓意饮水思源忆苦思甜。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迈出治国理政第4个年头,是“两个一百年”和“四个全面”战略实施的起步阶段,是中华民族奔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开始时刻。习近平同志在参观了纪念场馆、慰问驻赣部队后发表深情讲话指出“井冈山精神是超越时空的,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然具有引领作用。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坚定地执著地追理想、闯新路、攻难关、求胜利。”[9]把井冈精神时代化和大众化,成为引领治国理政的精神标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快马扬鞭,意气风发,围绕中国梦伟大战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的阶段目标”,强力反腐,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四个意识,确保党的中央权威。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第三次来到井冈山革命的摇篮,用井冈山革命精神、信念和理想鼓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面临新斗争、推进新工程、开启新事业、实现新梦想,每一位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补好精神上的钙。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目标有追求,工作要进取,情操要笃定,事业要担当”。意在提醒和告诫广大党员干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改革成果得之倍艰,开放之路行之益险,加强全党理想信念建设既是必要也是必需。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精神之钙,缺少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同时希望全党同志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反腐倡廉赢得人民群众热情拥护,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构筑连接国际市场的通道,同时设立“雄安新区”,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为了确保“建设热情不减退,前进道路不跑偏,鲜红旗帜不褪色”,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井冈精神与革命初心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当务之急。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和伟大追求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指路明灯和鲜明旗帜。
结语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光荣传统,是党员素质修养进步的保证,是全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更是党生存发展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同志曾说“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初心之坚定来自于革命精神的洗礼,良好家风的熏陶,艰苦工作的磨炼。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理想信念起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坚实的精神支柱,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中国前进道路宽阔而绵长。列宁曾说:“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