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姚方言的指示叹词

2019-12-27黄梦娜崔山佳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吴语余姚元音

黄梦娜,崔山佳

(浙江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杭州 310018)

汉语方言中存在有指示作用的叹词,陆镜光将这类词定义为“指示叹词”,即既有叹词的特征又有指示功能的词[1]。南方方言中有很多n声母指示叹词,如:上海话的喏no53/no214,苏州话的喏no,崇明话的喏no55/53、no33、no223,江苏淮阴话的nie42、呶,江苏宿迁话的捏nie55,广州话的呢ne/le55/35、嗱na/la21,云南潞西话的喏no53、喏noi213,海南话的næi[1]92,绍兴话的呶nɒ113,等等。北京话中也有指示叹词“喏”。另外,吴语区其他方言,如萧山、临安、奉化、温州等地方言都有指示叹词“喏”,声调各异,应是同一个词的不同语音变体。

余姚方言中指示叹词有“喏”和“哪”。“喏”在吴语区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在古代文献中有例子,“哪”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例子。二者意义用法大体相同,都可独立成句充当指示词,不构成语法成分,语音复杂。本文拟对指示叹词“喏”和“哪”的语法功能、语义特点、来源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本文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经典的白话文著作、乡土小说、地方戏曲影像资料以及笔者采集的自然口语句子。

一、吴语“喏”和“哪”的历时与共时考察

1.近代汉语中的“喏”和“哪”

对“喏”和“哪”进行历时层面的考察,发现早在明代已有指示叹词用法。如:

[例1] (净)哪,哪,哪,在一边。(沈璟《一种情》第14出)

[例2] 在那里?(净)那。(残本之二《一种情》第14出)

沈璟为江苏吴江人。[例1]与[例2]所说语言环境是相同的,都是第14出,“哪”和“那”都应是指示叹词。以上是明代作品中的指示叹词。清代作品中的例子则更多。如:

石汝杰等收“哪”,义项有四,其一是:“<叹>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示的人或事。”[2]444如:

[例3] 阿虎……回头指着阿巧道:“哪,是俚个家主公呀。”(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64回)

其二是:“<叹>表示让人注意自己列举的情况。”[2]444如:

[例4] [付]走得来,是㕶啰里个几分,说来我听听?[丑]哪,方头野猫,铁尾巴雌狗,火夹浪老虫,过街黄鼠狼。(钱德苍编选《缀白裘》1集2卷)

石汝杰等收“喏”,义项有二,其一是:“<叹>提醒对方注意,常用于指示方向、传递东西或说明理由。可连用。”[2]462如:

[例5] 大爷,喏喏,前头就是法华庵哉。[生]果然妙吓。(华广生辑录《白雪遗音》4卷)

其二是作“诺”[2]462。如:

[例6]诺,姜姜买肉剩个十三个塔比特黄边拉里,先拿子去。(钱德苍编选《缀白裘》12集2卷)

石汝杰对“哪”有注释:“哪:叹词,用于指示事物,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可几个连用。”[3]

钟兆华收“哪”,音为“nuō”,是叹词:“表示让对方注意自己的示意。同‘喏’。”[4]443如:

[例7]哪,哪,我的手还捆在这里,怎的个走法?(文康《儿女英雄传》第6回)

上例说明,明清时期并非只有吴语有指示叹词,其他方言也有,《儿女英雄传》一般认为属于北京方言。

钟兆华收“喏”,音为“nuò”,是叹词:“表示让对方注意自己的示意。”[4]443如:

[例8]喏,账簿在此,客人自己去看。(吴璿《飞龙全传》第13回)

白维国收“喏”:“叹词。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的事物。”[5]如:

[例9] 我说得几句,他就一掌,险些儿跌个没命。喏,脸上兀是这般青肿。(吴璿《飞龙全传》第40回)

从上文例句可看出明清时期“喏”和“哪”不但语音上相近,功能及意义也基本相同,可互换使用,二者很可能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或语音变体。

2.现代吴语中的“喏”和“哪”

钱乃荣说“喏”是表示指明的语助词[6],但视作指示叹词似乎更合适,因为叹词是独立的,而语助词则是位于句中停顿之处或句尾。

余姚方言中“喏”和“哪”并存,姚剧剧本及舞台表演中多有“喏”和“哪”的用例。如:

[例10] 钱妙花:村长,那么只好桥归桥,路归路,喏,(遥指远处)我住在南方宾馆33楼,再见!(下) (张金海《龙铁头出山》第2场)

[例11]哪,格么我则侬话,许妈妈个人啊登兰在哪里,哪,远远……(余姚滩簧《莲花庵》)

上述例句中的“喏”“哪”都表示指示事物,以引起对方注意的含义。

姚剧是余姚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剧本语言较真实地反映着余姚方言的面貌。余姚滩簧流行于乡镇,比现今改革后的姚剧更能反映余姚方言的真实面貌。其中,“喏”“哪”是余姚方言指示叹词的具体体现。

陆镜光指出吴语“喏”有动词“拿着”的含义。给听话人递上一支笔时,可以说“喏[noi53]!”。如:

[例12] 甲:你的笔在哪点儿?(你的笔在哪里?)

乙:喏[noi53]。(这里。)[1]93

其实,“喏”本身没有“拿着”或“给予”的意义,这一意义是由传递或交付的动作赋予的。其主要功能是提醒对方注意、让听话人注意说话人手中的物事。如:

[例13]喏,这点小意思就算我则你的酬谢费。(张金海《龙铁头出山》第2场)。

上例说话人在说话时需同时将手中的东西递与对方。

另外,宁波奉化等地也都有“喏”和“哪”,如:

[例14] 梁书香:咦,你不是“丧夫有女”吗?(掏出报纸)喏,这征婚启事上写得清清楚楚。(王信厚《“秀才”的婚事》第5场)

王信厚1944年生于宁波,在宁波工作。上例属宁波方言,甬剧舞台表演中也说“喏”。

[例15]哪,来该底,侬没看见啊?(哪,在这里,你没看到吗?)[7]

上例属宁波鄞州方言。巴人小说中有大量的“喏”和“哪”。如:

[例16] 他站在肉枕边,慢条斯理地说下去:这照相,喏喏,洋鬼子用三千六百对眼睛铸成的!……唔,唔,—喏喏!这个,这个…… (巴人《隔离》)

[例17] “工作吃不消,可是哪个呢?—”王委员这回以委员的身份说话了。他说着,用两个指头做个圈圈儿。“哪!哪!”做给别人看。(巴人《捉鬼篇·一这里的一群》)

巴人原名王任叔,是奉化乡土作家,故小说中富有方言色彩,上面的指示叹词“喏”“哪”是奉化方言的具体体现。上述例句中的“喏”和“哪”意义用法相同,由此,我们可进一步断定“喏”和“哪”是同一个词不同语音变体。

绍兴方言也有指示叹词。王福堂认为感叹词从语义角度看,可分3类:一是表示感叹,二是表示呼唤、应答、指示,三是表示怀疑、肯定、否定。其中表示指示的有“呶[nɒ113]”:“指示。”如:

[例18]呶,来葛带里!

又有“呶[nɒ52]”:“给予。”如:

[例19]呶,葛个拨偌!

表示“给予”的“呶[nɒ52]”也应该是指示叹词[8]。

其实,绍兴方言也有“喏”。绍兴曲艺作品中就有,如绍兴莲花落,唱词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

[例20] 翠姐姐:乌小鸡,喏,好像在那边……(绍兴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

萧山方言也有指示叹词“喏”。大西博子说:萧山方言的叹词“喏”[no53]:“凡指物示奇。”[9]

[例21] 王安道:喏,记性真坏,我还暖有一壶酒呢。(孙蔚龙《朱买臣休妻》第4场)

可见,萧山方言的“喏”也是指示叹词。

综上所述,指示叹词在吴语区虽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在各地意义用法基本一致,且语音相关。

二、“喏”和“哪”的话语交际研究

指示叹词作为一种特殊的叹词类型,具有一般叹词所拥有的特性。通常受语境制约,如脱离上下文,其意义便难以捉摸。由此看来,指示叹词是典型的语用成分,有必要将其研究扩展到话语交际层面。

1.指示叹词的句法功能

指示叹词有两种主要用法:手势用法和象征用法。为了解说的方便,陆镜光把指示叹词这两种用法叫做现场用法和非现场用法[1]90。

(1)现场用法。“现场”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能直接看到对方,即说话人和听话人面对面交际,且在交际现场双方都能看到说话人指示的事物。可见“看”或者“注意”是指示叹词的核心意义。在余姚方言中,“喏”与“哪”都能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是为提醒听话人按照指示注意某物,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你看”“你听”。如:

[例22]喏/哪,抽斗里不是来浪啊?(看,不是在抽屉里嘛?)

[例23]哪,广播里勒话明朝仔要落雪哉。(你听,广播里在说明天要下雨。)

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或交付东西时也用“喏”或者“哪”,如:

[例24]喏,还仔侬。(给,还给你。)

[例25]哪,朵花送则侬给仔。(给,这朵花送给你。)

(2)非现场用法。面对面交际以外的用法,都叫非现场用法。说话人用指示叹词指向抽象的东西,不会出现在交际现场,如电话交流或书面交流都属于非现场用法。非现场用法又分为信息提取、篇章标记和证言功能三大类。在余姚方言中,非现场用法的指示叹词通常是用“哪”,很少有“喏”的情况。

信息提取是指为了现阶段交际和沟通的需要,说话人发出信号,邀请听话人从记忆里寻找并提取信息,一般是当前要建立的新话题。要提取的信息可能是谈话双方的共同经历,也可能是说话人有理由相信听话人此前已通过各种途径(教育、阅读、社会经验等)获取知识[1]91。如:

[例26]哪,阿拉上个月看只电影嘛。(哪,我们上个月看的那部电影。)

篇章标记的作用是使会话进行得更加顺畅。说话双方在会话过程中往往需要从一个话题进入另一个话题,指示叹词能把听话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话题上。

[例27] 啊呵,喏,东边做媒也是我,西边做媒也是我……(余姚滩簧《莲花庵》)

[例28]哪,格么我则侬话,许妈妈个人啊登兰,哪,远远……(同上)

上二例的“喏”和“哪”表示开始新的话题,表明说话人要围绕后面的话题展开,在句中作篇章标记。

余姚方言中指示叹词“喏”和“哪”连接两个句子时,具有证言功能,即可以引出后面的话来证明前面的断言。如:

[例29] 新开浪爿水果店生意老老好,哪,队又排得老老长浪哉。(新开的水果店生意非常好,队又排得很长了。)

此例通过后句队排得很长证明前句生意好的断言。指示叹词的证言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前后内容相关的两个句子的存在。

2.体态语的配合

体态语是语言中的一种,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是辅助性交际工具,也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手段和表现形式,不仅表达情感,也表达一定的理性信息,使语言信息具体化。指示叹词在使用时必须伴随表情和动作,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明确表达的目的。如:

[例30]哪,还仔侬。(哪,还给你。)

[例31]喏,角落头来浪,侬寻着勿?(喏,在角落里,你找到没?)

在一定的语境中,只有指示叹词和体态语相互配合才能充分高效地完成交际任务,如上述二例在交际时如不配合体态语,听话人无法判断说话人所指东西的准确位置。

3.“喏”和“哪”用法比较

(1)相同点。其一,独立成句,充当指示词时都需要体态语的配合。“喏”和“哪”只能独立成句或充当独立成分,因为没有后续内容作补充说明,语境不完整,必须以直观的体态语辅助才能使听话人明确所指,不至于造成语义混淆。如:

[例32] 这个姑娘得人心,动问少爷可称啊心,哪(手指远处的姑娘)。(余姚滩簧《光棍买新娘》)

说话人必须手指或者看向远方,否则听话人只是被转移了注意力却无法准确判断说话人所指位置。适用语境是交际双方中的一方知道具体位置并告诉不知的一方。

[例32]及前文[例10]中的“喏”和“哪”大致相当于“看”,是说话人将目标指示给听话人,并将听话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目标物,有明显的指示功能。

其二,可连用。在特定语境中,为了加强语势,突出说话人的指示目的,进而指引听话人关注所指对象,或提醒对方把注意力转移到稍纵即逝的事物上时,常连呼,意指对方赶紧看。如:

[例33]喏喏喏,贼骨头勒撬门哉。(看,小偷在撬门。)

[例34]哪哪哪,我是话勿,贪便宜买来个东西没好货咯。(我就说吧,贪便宜买不到好东西的。)

其三,所指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例33]所指都是具体的人,[例34]指买不到好东西这件事情。

(2)不同点。两者指示距离不同。在实际交际中,“喏”通常表示近指,“哪”表示远指,说话人会根据指示距离的远近选择“喏”或者“哪”。例如:

[例35]喏,钥匙桌高头来浪。(钥匙在桌上呢。)

[例36]哪,山高头顶勒着火哉。(山上在着火了。)

例[35]“喏”为近指,指示近在眼前的事物;例[36]“哪”为远指,指示较远处的事物。

三、“喏”和“哪”的语音考察

1.来源

目前,学界对叹词话语和篇章的研究很多且越来越深入,但是对指示叹词跟指代词的关系、来源等方面的研究尚缺,比如吴语中“喏”的来源以及与“哪”有无同源关系等。刘丹青表示方言中的众多n声母的指示叹词可能与古汉语指示词“尔”(上古n声母)有关[10]。但进一步考察可见,从语音上来说,“喏”和“哪”均与古汉语中具有指示作用兼第二身代词的“若”存在某种语源上的关系。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提出“古无娘日二纽归泥说”,“若”之声类有“诺”,称“若”,称“乃”,亦双声相转,是“若”本在泥纽也[11]。“若”:《集韵》而灼切,入药日。鐸部。“诺”是“若”的孳生字,《广韵》奴各切,入铎泥。铎部。且“诺”字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叹词的用法。如:

[例37]“喏,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例38] “孟尝君不说;曰:‘喏,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

可见,泥母字和日母字混用是上古日母归泥的反映。而“喏”同“诺”,《正字通·口部》:“喏,《六书故》:‘喏,应声也。’古无此字,疑即诺字。”[12《]通俗编·语辞》:“《淮南子·道应训》:‘子发曰:喏。不问其辞而遣之。’注:‘喏,应声。’”[13]按:武进庄氏作“诺”。用声旁关系来表示的话,“若”原来读如“诺”。吕叔湘假定近代汉语中指示词“那”是从“若”出,认为“若”变成“那”是很有可能的[14]197。由于语音发展的不平衡性,许多方言保存了不少古音。吴语中的泥母字和日母字通常混读,一律读为n声母。如人[ȵin]、肉[ȵio]。因此,指示叹词“喏”和“哪”从语音上考察源于“若”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外,从意义角度看,“喏”当与有别择作用的疑问代词“哪”和指示代词“那”相关。吕叔湘指出“有别择作用的疑问代词‘哪’也是从“若”字变来的,‘哪’字在以前一直也写作‘那’,五四时期以后,为了要跟去声的指示代词分别,才提倡写作‘哪’。‘哪’最初的形式是‘若箇’。”这就与指示代词“那”同源[14]261。“喏”用于现场直指时,出现在问答对话中的答句开头,用来指示疑问代词所指代的事物或具体位置。“若箇”作为疑问代词大致出现于唐时,相当于普通话的“哪个”,可指人,也可指物。如:

[例39]游人不竞攀?倡家不来折?(卢照邻《行路难》)

“若”在上古就是指示词,用法上与“那”相近,“箇”六朝时出现于南方口语中的指代词,在唐时也有这、那之意。吕叔湘说“不妨把‘若箇’当作一个单个的语词”[14]261。现代吴语中的“个”系定指指示词即来源于此。口语要求简短直接,在询问事物具体位置的对话中,回答时用“若”来指示事物位置是合理的。

2.语音象似性

方言的声调体系复杂,尤其语气词、叹词等词类更是难以捉摸。赵元任指出:“叹词没有固定的字调,但是有一定的语调。”[15]语调即句调,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句子的语音都有高低长短轻慢,以表示某种情感或语气。指示叹词独立成句,语调即是它的声调。余姚方言的指示叹词能读全调,能重读,元音音质会因开口度的轻微变化而变化,如:

[例40]喏,喏,这边有个西餐厅,我请客。(张金海《龙铁头出山》第2场)

上例第一个“喏”起篇章标记作用,念上声,第二个“喏”指示西餐厅位置,念去声。

指示叹词的声调复杂多变,具有辨义功能。表示传递或给予义时,“喏”或“哪”的声调都为去声。如:

[例41]喏,香烟吃仔支。(给,抽支烟。)

[例42]哪,钞票囥得浪,勿个丢落。(给,钱藏好,别掉了。)

指示叹词的音长同样具有辨义作用。音长通常是不起辨义作用的,但是某些语气词或叹词的区别往往体现在音长上。徐世荣曾指出叹词不能归入普通话的四个调位,不能用四声的调号来表示其低昂变化[16]。余姚方言指示叹词的音高也存在超出余姚话声调系统的情况。在具体语境中,指示叹词的语调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轻重程度,指示距离的远近等因素变化。比如同样是“喏”,表示指远处事物时音长较长,表示指示近处事物时音长较短,表示给予或传递时,接近入声。指示叹词的这些特性涉及到语音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通常指某些语言形式与某些意义相关联。研究不同语言的学者发现指示词是词类中较为普遍的具有语音象似性的词类。刘丹青指出:“指示词也有语音象似性,而且比名词动词等更普遍、更有规律。突出表现之一是,在具有远近区分的指示词系统中,总是用元音开口度大等响度大的声音指更远的对象。”[17]叹词也有语音象似性。指示叹词的主要功能是在交际中指示或提醒注意,具有一般指示词所拥有的特性。一般认为,指示叹词用于指示处所和所指事物时,“喏”表示近指,“哪”表示远指。两者的语音象似性集中体现在“喏”和“哪”作指示处所用时远近对立与语音形式之间的关联上。其实,近指和远指本身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两者的分别,不只是空间的,往往也是心理的,时常可以转换。而且我们在上文中提到“喏”和“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语音变体。因此,余姚方言中用哪个语音形式的指示叹词来表示近指或远指与个人语言习惯有关,同时也涉及语音象似性。下文指示叹词统一写作“喏”。

余姚方言中指示叹词的指示距离,随着“喏”发音的变化而变化,近指眼前时,“喏”的发音短促,近于入声,舌位较前。如:

[例43]喏,手机寻着浪哉,包里来浪。(手机找到了,在包里。)

远指时,指示距离越远,“喏”的元音的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如:

[例44]喏,噎头那边转弯角弯过西就到哉。(那边转弯处往西就到了。)

刘丹青等的研究发现元音开闭确与距离密切相关,近指的指示词总是体现出较小的开口度,开口度大的元音表示远指[18]。“喏”韵母[uo],“哪”韵母[a],“喏”的介音u是后、高、圆唇元音,开口度小,[a]是后、低、不圆唇元音,开口度大于[u]。同是后元音,开口度大的表远指。余姚方言的指示叹词完全符合元音象似性。

余姚方言的指示叹词“喏”和“哪”历史悠久,在现代吴语中分布广泛,常用于口语交际,其主要功能体现在话语交际层面,是典型的语用成分。“喏”和“哪”语音相近,功能、意义基本相同,本文认为二者是同一个词不同的语音变体,其语源是古代汉语中作指示词兼第二身代词的“若”。指示叹词与指示词一样具有语音象似性,指示距离的远近与元音的开闭和开口度大小有关。余姚方言的指示叹词“喏”和“哪”完全符合元音象似性。

猜你喜欢

吴语余姚元音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现在你踏实了吗
老板的女儿
Playing with “ar”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