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官文化与杨府信仰: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范式
——基于温州地区林家塔村下元节习俗的考察

2019-12-27林亦修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林家道教

林亦修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在三官文化系统中,下元节习俗日渐淡化,与上元节、中元节的盛况难以匹配。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这个时间节点上,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林家塔村村落大宫的杨府庙举行水官解厄祈福的民俗仪式,并由杨府爷扶僮坐刀轿出殿巡游,逐耗驱秽,护佑境社平安。这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下元节刀轿祈福活动,堪称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范式。

一、三官大帝和三元节

在道教神灵谱系中,三官是最食人间烟火的神灵系统,在区域空间神圣序化、村庙上位神设置、道教宫观场所中,三官供奉常常出现;在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和其他节庆活动中,在民众延生或往生的醮仪活动中,也常常延请三官大帝临坛赐福。众所周知,大量的道教神灵并非走向人间,而三官大帝却成为人间的常客。

三官信仰起源于自然崇拜,崇拜对象是天、地、水等自然元素。古代先民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首先发现了主天之神,称之为“太一司命”,然后发现了主地之神和主水之神,认为天、地、水三大元素是化生万物的基础,并由此上升为诸侯朝觐天子的主要仪式内容。据东周末期的《仪礼·觐礼》记载,诸侯觐见天子,要举行祭天、祭地、祭水仪式:“祭天,燔柴”,就是用木头烧,将木头的香气上达于天,认为天神可以感知;“祭地,瘗”,就是将三牲的毛、血埋到地穴里,让地神可以闻到气血;“祭川,沉”,就是将祭品倒到水里,让水神知道盟义的存在[1]。王国与属国的土地关系,以天、地、水作为神化物来见证,是非常合理的国家礼制。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将天、地、水的神圣自然属性人格化,改称天官、地官、水官,始有“三官”之称,并将三者与普通人的生命相互联结,形成因果关系。他用于忏悔式治病的“请祷之法”,称为“三官手书”,将病人姓名和认罪忏悔之意写成文书,一式三份,分别置于高山、埋进地里和沉入水中,祈求病者安康。《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记载:“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者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尝,故号曰五斗米师。”[2]三官文化到了汉代,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国家礼制再到道教神灵化的提升过程,清人赵翼认为:“三官之名,实始于此”“但有三官之称,而尚未谓有三元”[3]。

三官大帝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品阶一直很高,来历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4]36据《三官灯仪》记载:“上元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帝君”“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帝君”“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旸谷神王”[5]。名号大同小异。除天、地、水三官说法之外,三官还有金、木、水三官,六天三官及岱宗三官,南天门守将唐宏、葛雍、周武三官,茅山高真茅盈、茅固、茅衷三官,陈子梼与龙王三女所生的三个儿子三官[6],以及尧、舜、禹三官等多种形态的不同说法,这些都是自然神向人格神转变过程中的附会现象。三官品阶仅次于玉皇大帝。天官住在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上清宫,统帅各天帝王、众星诸神以及各位神仙;地官住在无极世界的洞空清虚宫,统帅三川、五岳、土地、四维八极诸神;水官住在金灵长乐宫,统帅九江、四渎,以及一切与水相关的神灵。三官中的天官信仰特别普遍,还以赐福天官的身份,与文昌帝君、南极仙翁组成福禄寿三星。

北魏时期,寇谦之将道教三官文化的祭祀时间制度化,形成年例序列系统,提出“三元”概念,遂将三官与三元相配。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主祀天官;七月十五日为中元,主祀地官;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主祀水官。传说三元日为三官诞生的日子,道教建三元斋祈祷。“每岁三元大节,诸天各有大真,下游洞天,以观其善恶,人世死生兴废,水旱风雨,预关报洞中。”[7]这些原先都是道士们的节日,但唐玄宗对下元节特别重视,下敕设斋,禁屠三日,道教界的节日由此成为全民的节日。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月十三日,唐玄宗下诏规定:“道家三元,诚有科诫,朕尝精意久矣,而初未蒙福。今月十五日,是下元斋日,禁都城内屠宰。自今已后,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十三至十五日,并官禁断屠宰。”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又下诏要求各地的开元观和开元寺“千秋节及三元行道设斋”[8]。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元,实属节气时令阴阳消长、天地生化之道,不是分散、各自为政的时间,是年例中的一个时间系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道藏》中《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解释了三元日的奥秘:“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所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校录者,十一月一阳生,正月三阳生,三阳成乾。乾者,天之用也。正月天道数成,故一切天官主当校录。所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校录者,五月一阴生,六月二阴生,七月三阴生。三阴成坤。坤者,地之用也。七月坤气王周,故一切地官主当校录。所以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水官校录者,十月建亥,亥属北方,北方是坎,坎是水位,正是水司建王之时,故一切水官主当校录。”[9]三元日与赐福、赦罪、解厄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正月十五日天气圆满,天气主生,赐福以利民生,所以赐福;七月十五日地气圆满,地气主成,成福而赦罪,所以赦罪;十月十五日水气圆满,“盛德在水”,水气主化,解除一切氛秽,所以解厄。为了强调三元是一个系统,《历代神仙通鉴》认为三官为元始天尊所生,元始天尊在三处,取三炁,合在三焦,结成圣胎,分别于三元日吐出三子,诞生三官。三官大帝是道教“一气化三清”这一重要义理的象征承载对象之一。

三官大帝的职责,是主掌了天、地、人三界中的罪福考校,拥有庞大的机构设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中依据《品戒经》和《因缘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分遣十天灵官……同下人间校订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分遣九地灵官……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分遣九江水帝……同下人间校订罪福也。”三官大帝有“九府,下一百二十曹案,上考诸天神仙,……中考大千世界,……下考三界之内应鬼神执役。”[10]一百二十曹案、三百六十应感天尊,都是三官大帝下属考校罪福的职司:“上元天宫有三宫,宫统一十二曹,合三十六曹;中元地官亦有三宫,宫统一十四曹,合四十二曹;下元水官亦有三宫,宫统一十四曹,合四十二曹。三官都合一百二十曹,主领鬼神。”“上元三宫,宫统三府,府统四曹,九府共三十六曹”;“中元三宫,三府共统一十四曹,九府合四十二曹”;“下元三宫,宫统三府,九府合四十二曹”[4]210-211。民间之所以在三元节祭祀三官,就是希望三宫在考校时多记好事,赦罪、赐福。

可见,三官的造神过程,就是一套应和国家地理、监察人间罪福的道教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流传于民间,与各地的地理、历史、生产、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不同民俗的节庆活动。这是道教神灵之所以与民间信仰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下元节水官解厄祈福与杨府爷刀轿巡境

三官信仰在地方民俗中有地理序化、解氛保境、祛病消灾等功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中赋予为地方生活所需要的文化特质。

三官信仰地理序化的方式,即通过一定地理空间的三官供奉设置,体现人文化和神灵圣化的意念。最典型的地理序化是永嘉县枫林镇的圣旨街。圣旨街因明朝中期徐氏捐粮赈灾,皇帝下圣旨褒奖而得名,是楠溪江一条重要的码头街道,像一张弓一样坐落于枫林镇码头,二千多米的街道上,街头、街中、街尾三处设置了三个三官亭,供奉三官大帝,这是目前遗存最完整的三官亭供奉方式,但已没有祭祀仪式。苍南县桥墩镇瓦窑村的宫殿里,竖着一根石质的天灯柱,每年上元节还保留点天灯的习俗,这是笔者调查中所见的最完整的天灯柱设置。在江南垟区域,最高的三官供奉在云台山,山顶建观,供奉三官大帝。“云台山”一词来自《三官经》:“三元天尊,即驾五色祥云,行九炁清风,至都会府,云台山上,放大毫光,广大惠力,无边法显,济民救苦,福应万灵。”可见,“云台山”的命名与《三官经》有关,被认为是三官大帝降临江南垟校录人间善恶的地方。此外,在古代具有岛屿特征的金乡城、宜山镇、白沙象冈设三官供奉,因为这三个地点是撑起江南垟平原的三个支点。金乡西门大街遗存了天灯巷,说明这里是明代始建的三官殿所在地,上元节点天灯即在此;宜山镇球山的许府宫依然供奉三官大帝,是三官殿圮毁后联合建庙的结果;象冈有天灯桥,原先的三官亭就在桥头,有上元节上灯的传统。现在的龙港双排殿、钱库会龙宫等村庙依然保留天灯柱或三官供奉,说明江南垟区域有文化底蕴的古代村落设计,大多以三官作为佑护村落的神明,并开展庙会节庆活动。由此大致可看出,江南垟三官供奉存在高山供奉、地域构架区供奉、村落供奉的三级序化。林家塔村原有三官堂,原先的杨府庙宫脊塑三官像,属于第三阶中的村级序化,而它的下元节拜水活动有其独特地位。

林家塔村为什么会在下元节举行杨府爷刀轿巡安的民俗活动呢?这可能与这一带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有关。从明代嘉靖大倭寇开始,招募而来的闽南兵和处州兵就驻扎在从方城、炎亭、珠明岭、营盘基、大渔、小岙、金乡城西门和北门外,以及箭岙、元岙一带的滨海和沿山地区,当地居民逐渐撤离到舥艚—金乡—鲸头以内的平原河网生活,以河为界,拆桥构筑安全带。明末清初,江南垟和望洲山麓经历了二百年的动荡和村落重组,明正统年间福建人邓茂七纠集民众10万~80万人作乱,控制闽浙赣地区;清初顺治三年(1646年),陈仓等福建乱民与当地人勾结,长期沿山区活动,盘踞黄坭岙,攻打金乡城,李家车、李家堡、项桥等宋代村落进一步从山区撤离,放弃山地,建水堡自安。康乾年间,闽南人和当地居民逐渐移民山麓地带,新建村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家塔形成自然村。从明朝初年开始,因为“抗倭显灵”,金乡城外杨府岭的杨府行宫非常有名,军民春秋二汛的出师大会都在杨府行宫举行,温处参将梅魁《小渔杨府行宫记》,成为至今留存的最早关于杨府爷事迹的石刻碑文。从杨府岭到鲸头,各地建造了大量的杨府宫,随着农业水利地位的提高,鲸头大水口的杨府殿声望日愈超过杨府岭的影响力,成为浙江、福建两省苍南、平阳、福鼎三县的信仰中心。林家塔村杨府殿供奉陈杨二府,建殿时间可能早于建村时间,因神灵显赫,后来为林家塔、李家堡、将军桥头、张家楼、山下五村信众共同拥戴,结为五扇祭祀共同体。箭岙、元岙在明末清初为古战场,据李后村《李氏宗谱》记载,李姓族人大多在战争中阵亡,为了超度亡灵、忏悔罪过、靖安社境、清吉家门,当地人借下元节时机,祭祀三官,企望解厄赐福,以地方水神杨府爷的刀轿神威,巡安地方,形成下元节祈福与杨府爷刀轿相结合的地方民俗节庆活动。

三元节的祭祀分工,有上元节祭祀神明、中元节祭祀先人、下元节祭祀贤人的说法。我国旧时的下元节传统大致有修斋设醮、享祭祖先、祈愿神灵、禁屠茹素四项内容。林家塔村杨府殿下元节刀轿民俗活动,其实是根据三元文化理论,参照各地下元节传统内容,将上元节天官赐福、中元节地官赦罪、下元节水官解厄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特色,重点突出下元节的水官解厄主题,使道教斋醮与杨府信俗结合起来,形成满足地方社会需要的民俗实践。如1994年香港道教联合会于下元节在香港蓬瀛仙馆举办“解厄消灾祈祷世界和平万缘盛会”,即是与时俱进的道教仪式。

林家塔村杨府殿举行下元节醮仪,并且结合杨府爷刀轿出巡仪式。水官下元节统领九江水帝,下考三界罪福,杨府爷是地方水神,自然可以配合水官威武出巡,履行职责。杨府爷原先是飞云江流域的水神,又称“临海神杨氏”,形成过程与东晋时期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义有关,信仰遍及温州各地,后定名为杨精义,生活于晋唐之间,在明代海上抗倭和清代平乱战争中“显灵”,被清同治皇帝加封“福佑”二字,民间习称杨府上圣、杨府侯王。杨府爷的核心信众是浙南闽东地区的水上居民,他们在探鱼、雾航、抗台的时候,都会从神龛中把杨府爷请到船头祭拜。鲸头村落联盟的太平龙祭祀仪式,是围网捕捞的两船撒拉网作业的舞蹈化模仿;乐清的首饰龙和温州的鳌山,都是宝船献祭的方式,展示的是水神崇拜。作为水神的杨府爷,在下元节刀轿出巡,可以阐释为杨府爷为水官考校罪福清境结界、搜检逐耗。

林家塔村杨府殿下元节刀轿民俗活动的完整程序为:一是聆听神启,安排仪式细节;二是村落妇女吃三官素斋戒,青壮年男性村民集中杨府殿食宿,洁身清心斋戒;三是投简告知区域各村落宫庙,接受邀请拜帖;四是聘请东华派道士,举行三天或五天的斋醮法会仪式;五是杨府爷刀轿出游,巡视社境五扇,或接受拜帖到其他村落巡游,或到鲸头大庙拜殿;六是回龙安位。更早的下元节刀轿民俗活动已无法记取,据村中老人口述,能清晰回忆的杨府殿下元节刀轿巡游仪式已举办八届。第一届举办于清光绪年间,由本村林克梓和张家楼褚明溪为僮身,坐刀轿巡游,路线自本村经鲸头回殿;第二届举办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本村何经褚为僮身,巡游五扇内;第三届举办于1961年,由本村何经褚为僮身,巡游五扇内;第四届举办于1981年,由李前村杨庆梁为僮身,巡游五扇内;第五届举办于1999年,由李前村杨庆梁为僮身,巡游五扇内;第六届举办于2004年,由本村何必佳为僮身,巡游经钱库镇内转括山乡回殿;第七届举办于2007年,由本村何必佳、杨传想为僮身;巡游经钱库镇内转括山乡回殿;第八届举办于2018年,由本村杨传想、林文润、林秀雄为僮身,巡游经钱库镇内转括山乡回殿。传统的巡游路线本来在五扇的境社内举行,由于村际联盟和村落友谊的发展,各村都希望杨府爷刀轿驾临,为村境搜检逐耗,巡游在邀请中时有扩大。从江南垟的三官供奉布局看,最具有地方共同体建设意义的下元节杨府爷刀轿巡游,应是从云台山到青龙江的全境护佑。

林家塔村杨府殿下元节刀轿民俗活动,既有区域地理人文化、地方历史事件的记忆内涵,又有水神神性职责所在、民俗传统积淀等诸多因素的结合。

三、下元节杨府爷刀轿巡安实践

林家塔村下元节刀轿解厄祈福民俗活动,完全是在三官文化引导下,村民自创成习,延续几百年时间,用于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体系化实践。杨府爷刀轿出巡是在三元清醮仪式完成之后举行,但其准备活动在醮仪开始之前就要展开。

1.吃三官素和集中斋戒

三元节期间吃三官素,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习俗,起先在道教徒中流传,到了唐代禁屠绝钓,便在民众中逐渐流行起来。林家塔村杨府殿五扇信众在下元节期间有吃三官素的习俗。吃三官素与其他的禁荤禁酒斋戒相同,而在食品上形成了节日蒸食—豆沙包、红糖包。宫庙统一制作豆沙馅或掺和红糖的面包,盖上红戳,红戳上三点代表三官,首先作为祭祀供品,供奉在神像前;其次作为素食的节日食品,尤其是刀轿巡游时的接力点心,分发给信众、香客;再次是作为“福食”,与分胙的原理相同,赐福给所有的祭户。豆沙包和红糖包在传统的食品里是受大众喜爱的美食,在下元节专门推出代表素食的健康生态理念,并蕴意生活有“甜头”。

下元节期间青壮年因抬刀轿的需要,应集中在杨府殿斋戒一周。集中前沐浴更衣,不出壅,不行房;集中后同宿同食,一起睡在神殿的走廊里,粗食、蔬食、节食,调养精气神;出恭禁止蹲马桶,要放散屎,即到山园野地里大小便,认为厕所秽气太重,起污染作用,会感染。尤其是僮身,更要严守戒律。这些要求都符合道教设醮修斋的要求。道教斋法中规定,在修斋期间,一要设供斋,结坛醮神,积德解愆;二要节食斋,沐浴更衣,戒酒戒荤,以求外则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三要心斋,夷心静然。

2.延道建醮

三官可以求子,可以治病,可以解除上世恩怨,可以保境安民,这是下元节延道建醮的主要原由,属于保生清醮。中华道教东华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发源于温州苍南县的“荪湖”,地处林家塔村所在的望洲山麓一带,以当地宋元时期的皇家道士林灵真为宗师,拜奉万法教主玄天上帝,鼎盛于宋元时期,至今依然有地方法坛在温州各地存在。三官醮仪一般请东华派嗣师主法,使用林灵真及其弟子编撰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突出“济度”主题,保留了道教的地方特色。

道士在下元节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要聘请著名的道士,又称为“大先生”。“大先生”在下元节期间的主要工作有:一是主法完成下元节解厄祈福的法会仪式;二是祭轿、封刀,保障刀轿圣吉;三是“大先生”运用调符法术,扶僮上轿、退僮下轿,促进人神互动;四是保障行轿、驻轿平安,预防厌讳现象发生;五是协助信众超度祖先,填阴库,建立年庚簿,疏阴理阳。“大先生”与僮身建立一种特殊的通灵关系,留下许多灵验故事。如某桥头榕树枝丫过低,行旅挑抬时常常触顶,无人打理,杨府爷刀轿过处,僮身挥剑,枝丫落河;某家猪栏离道路太近,秽气污染行人,屡劝不听,巡境时猪豚跳出猪圈,竟然乖乖跟随巡安队到杨府殿,听候处理。

3.诵化《三官经》

《三官经》即《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计1 675字,是一部以悔过修善为主题的经书。道门有句话,叫做“扒皮的三官,要命的北斗。”《三官经》的法门就是多多诵经,踊跃忏悔,扒掉后天产生的嗔恚、悭贪、邪念等诸恶的皮,脱胎换骨,引正气入骨,福应百灵。村里的中老年妇女,会在平时或下元节期间,组织法会,拜《三官经》。在下元节赦罪祈福的献供环节,一部一部地送到醮坛前,烧给神灵,为祖先解除罪愆,给家人带来福佑,存殁两便。

下元节集会三元天地水官,解厄祈福,具有追回行瘟等众的功效,所以烧化《三官经》 《玉皇经》等拜经金纸,实际上传承的是三官手书的传统。三官信仰,在东汉时期就因治病救人成为建教资本;晚清民国时期因为时疫流行再度成为自我救赎的治病神话;改革开放后随着农耕经济向工商经济的转型,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活压力而产生的疑难绝症爆发,心理疏导和警食静心引发民俗疗法的复苏。之所以在下元节举行此类仪式,一是下元节在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之时,“某日立冬,隆德在水”。水是一切生命力的源泉,水有回生之力,水有聚气之功,水有涤氛之效,象征潜在性,水神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使生命复活。二是“它是一切治疗疾病的原则”[11],能消灾、延生、保命。奉行三官妙经,自获无量灵应。三是人死后灵魂归于幽冥、黄泉,幽冥、黄泉是一个水的世界,解厄水官统领水府灵官,水中转生是道教关于灵魂转世的一个原理,所以祭祖也在下元节中占据一定的份量。

4.投殿

下元节前夕,要送帖到附近各村村庙,告知杨府爷即将坐刀轿出殿巡游,称为投殿。各村会送拜帖邀请,提出杨府爷巡境入村保平安的要求。一般程序为村口设拦路供案,迎请杨府爷队伍到来,杨府爷要到迎请村村庙下轿,拜会该村地主爷,并根据祭户要求,入户搜检赐福。这是村际交往的重要方式,许多村落之间的细小矛盾都在这种活动中消弭。通婚户会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得特别积极,为村际联络提供更多渠道,村际之间的水利合作、交通合作都在投殿的基础上形成。

5.十八般武艺搬演

杨府殿堂平时架设十八般兵器,分别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左右两排排列。陈列在神殿的十八般兵器,其实有礼器、法器、战具之分,如刀、枪、棍等还是作为实用战具看待,有刀法、枪法的专门演习套路,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使枪动作,产生了杨氏梨花枪法等著名技法。钺、槊等已成为仪仗礼器,不具有实战功能,是在仪式活动中作为礼乐舞蹈的道具使用,具有象征权威的意义,也有专门执、舞套路。剑、鞭、流星锤等已上升为法器,成为僮身、道士等神职人员斩妖、驱邪、击怪的神圣用具。杨府爷出巡时,首先举行军帐点兵,点十八位未婚青年扮演杨府爷手下十八位武将,得令领取十八般兵器,分别在殿堂上按照套路表演完毕,再整队阵出行,排列在刀轿前面,甚是威武。

林家塔村尚武,是南拳技法之一—五基法的传承地,晚清民国时期有著名传承人武师林绍国,现在有五基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林孝桐。林家塔村武术在革命年代曾经保护过林辉山等革命领导人,该村曾获得革命老区的称号。尚武传统和刀轿十八般武艺搬演互为表里,人助神威,神赐人勇,相得益彰。

6.排轿

巡游队伍有开道先锋、威武廻避牌阵、十八般兵器队、轿队、马队、灯队、旗队、香客队等,而最核心的是轿队。

轿队共有四台轿,分别为文轿、武轿、状元轿、福轿。文轿由四人抬,抬的是杨府爷的塑身坐像。宫庙神龛里塑有一尊相对小巧的杨府爷坐像,专门用于出巡。武轿即刀轿,由特制定做,涂上红漆的木架椅上安置了九把平刀,刀刃开锋,上架前由专人请往村里著名的圣水所在地—龙潭坑磨亮、磨利。僮身赤膊上轿,赤脚踩在一把横置的刀刃上,赤膊靠在左右两把顺置的刀刃上,屁股坐在三把刀刃上,背部靠在三把刀刃上。僮身以裸露为主,压在刀刃上,并挥舞着剑,来回挪动,上下往来,僮身一般有二三人轮换。扶轿者八人,跟随无数,呐喊成群。状元轿,状元由男孩扮演,四人抬,男孩的任务是捧元帅印,暗示科举得中,出人才。状元轿看似简单,但最为重要,捧印没有成功不能出巡,遴选的男孩资质较高。福轿,抬的是村中扮演土地公的老人。扮演土地公的老人必须身体健康,家庭富裕,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公认有福,集中祈福的所有内涵。

相对于上元节、中元节,历史上下元节节庆活动本就不够兴盛,在维护和展示中国传统宇宙观上是薄弱的一环。目前,全国仅福建莆田、山东邹县、江苏武进、湖南宁远、浙江松阳等地还有田头祭祀、祭祖仪式、祈求丰收、迎神赛会、设坛斋醮等不同下元节节庆仪式,但无全面保护的记载。林家塔村下元节习俗全面展示了下元节的文化内涵,是难得、稀罕的水官和水神祭祀仪典,具有保护和利用的价值。下元节杨府爷刀轿仪式是道教神与地方神、宗教祭祀与民俗祭典、生命哲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祭典,对传承和研究中国礼仪祭典有重要意义。林家塔村下元节杨府爷刀轿仪式不仅是道教文化民俗化的重要案例,而且是地方历史文化仪式化的重要载体。该仪式承载了山海结合的渔业、航海、抗倭、平匪、区域社会共同体认同的文化信息,是研究地方传统社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三官素是著名的斋戒方式,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屠钓、爱护生灵、忏悔罪过等内容,都体现了康养、环保的主题,是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林家道教
林家立的“危机”
林家琪、李鸿禹作品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道家道教研究
林家立设计作品
有趣的发现
旺仔的夏天未成单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