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2019-12-27杨婉玲
杨婉玲
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杨婉玲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3)
家规家训作为是家庭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炎黄子孙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具体传承和重要延续。发掘家规家训的时代内涵,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可以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优良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规家训;家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与国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构成年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文化。家规家训是每一个人成长、每一个家庭和谐、每一个家族延续的最贴近最生动最具体的教导,是社会个体在其精神成长过程中基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起点,也是社会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依托,是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
一、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家规家训的基本内涵
(一)家规家训的渊源和传承
家规家训其概念自有其丰富的内涵:家有家庭和家族之称,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单位可小至两代叁人甚至一代两人构成。家族语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通常指有血缘和姻缘的多个家庭联合体,传统意义上的家族常与宗族姓氏相关联,包括同一血统的几代人或几十代人,即”族内有家”。规为规章,训为训诫,家规即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家训即家长治家教子的劝引训导,家规家训因代际传承而形成的家庭文化风尚即成家风。家规家训家风三者相互融合成为一体,不可分割,构成家庭和家族的基本价值观,同时也是能反映出某一时代某一社会某一国家的基本价值观。
中华传统家规家训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后汉书》中“言居家之道,以锤子孙者”即为家规家训。据考证,中国家训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传承形态表现为口口相传,有文字记载的家训历史,始于夏商周时期,《尚书盘庚上》是我国家训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篇家训,至隋唐时,家训进入成熟期,以我国第一部传统家训《颜氏家训》为标志,至宋代则达到高峰。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除有《颜氏家训》外,还有《了凡四训》、《圣谕广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等。家规家训家规风的载体既有成文形式又有不成文形式,成文家规家训往往以文字家书呈现,不成文家规家训多以言传身教表现,因此家规家训的传承或以典籍传世或以口口相传,而以典籍相传的家规家训更具有持久性和社会性。
(二)传统家规家训的核心思想
家规家训家风包含的内容很广,但其核心思想可以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代表。儒家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历代家规教训都以儒家学说为推崇,以强调个人修养、人伦关系和家国天下为己任,以崇尚“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十义”为家规家教的理论来源,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作为训诫子孙必须遵从的道理和行为准则。近现代家训虽不再从字面上呈现“伦常维德”,但同样包含立身立德、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大义,展现仁孝、廉政和民本的思想,或强调“正心求义、崇廉尚俭”,或注重“读书忧国、崇文重教”,或崇尚“职业操守、社会担当”等等。
(三)家规家训家风的价值意义
家规家训名为一家之教,实则关乎国家精神、社会风尚、家庭和谐、个人发展,意义十分凸显。家规家训家风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人伦道德教化的重要尺度,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观念体系。首先,良好家规家训可辈出优秀人物,成就家族兴旺,贡献社会发展,如清代徽州吴氏家族正是“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的家训,方能造就出吴氏近代“一门两道台” ,现代“四杰两院士”的杰出人才,使得个人价值在家庭、社会、国家价值中高度统一。其次,良好家风与民风、世风息息相关,严规戒律、遵道守纪、言传身教、示范表率的传承发展自然形成家风,人人家风即为民风,民风成为主流即为世风,反之,世风、民风的规范作用、示范作用和教化作用又影响着众人家风。再次,家规家训家风包含着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代表着民族精神中最本质的要求,孕育着民族信仰中最强大的力量,有家方有族,有家规的严律、宽仁、有道就有民族的自强不息、勤劳善良和团结有力。
二、家规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给予完整解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三个倡导”之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具体表达。
价值观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基本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下的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信仰、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特征,仅从字面来看至少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民族性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这是价值观的根基,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都有其根基;时代性即是当代特色、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观,而不是其他时代的价值观;科学性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的、推进社会进步,完善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观[1]。而其中的民族性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志属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中,历史地、辩证地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任何价值观都有其根源,这是价值观形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多次使用“根本、根基、基因”,使用“滋养、营养、涵养”来说明传统文化对于核心价值观的逻辑上的根源性,说明传统文化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文化根基、历史归属,同时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出时代价值。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与中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个层面结合起来,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互通、一脉相承。
(三)家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风家教问题。关于家风建设,习近平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4];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可以说,重视家庭、强调家风,已经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并且指导着我们深入实践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与中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个层面结合起来,阐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互通、一脉相承。
三、家规家训家风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发掘家规家训的时代内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一)明确家规家训的多元责任主体
特定的家风传承责任主体当然为特定的家庭家族成员,但对于家风传承的认同主体和教育主体则应该是多元的。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规家训应该成为每个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每个家庭家族成员都应该有传承各自家规家训的自觉意识和责任义务,家规家训是家庭家族的无形资产,是家庭家族的传家宝,正是家族的代代相传,才有家风的呈现。其次,学校应该承担对中华优秀经典家规家训的研读和教育,家规家训同样需要学习和培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是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的,对经典家规家训的研读和教育能够为人们提供最直接优秀最精华的家教,更因为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认知、培育和传承优秀家规家训的能力,所以,学校可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开设经典家规研读和教育,同时老师是对经典家规家训的专业解读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再次,社会的宣传教育载体更加繁多,如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家规家训研究会、协会等等,都可以为经典家规家训家风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经典家风传承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而不仅仅是单个家庭家族的责任。
(二)精读家规家训的历代典籍
中华传统文化就载体而言,包括经史子集之类的典籍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系统的、优秀的家规家训应该从典籍学起。在中华传统经典家规家训很多,其中明末清初学者朱用纯所著的《朱子家训》,仅短短506字,且以骈体文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曾被定位蒙学读本,流传极广。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训常见于电视剧中体现大家庭规矩的台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训常见于长辈在饭桌上教育幼年子女的文辞;“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一训又常见于对承诺者志存高远的诫勉。《朱子家训》用对仗工整声律铿锵的词语、简单易懂寓意深刻的道理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成为平民百姓津津乐道的治家良策,对今天仍不无参考价值。再有南北朝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家训专著,以立身治家之道、辩正时俗之谬作家训20篇,以戒子孙,被誉为“古之家训,以此为祖”,如《慕贤》篇中的“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一训,至今仍是择友结友的劝诫。在历代家训中,《曾国藩家训》最为知名,是曾国藩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辉煌不算辉煌,家庭的辉煌才是真的辉煌,才可以持续发展。这是一本非常有史学价值的典籍,被梁启超评价为“彼其所方,字上所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此外,《了凡四训》、《圣谕广训》、《庭训格言》等都是家训中的经典,从中华传统的家庭基本价值观中领悟到民族的社会基本价值观,从而探究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渊源。
(三)辨析家规家训的当代价值
诸子百家2000年的思想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印记,“温良恭俭让”成为炎黄子孙的独特修养,“君子和而不同”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然而,家规中也存在一些精华与糟粕,时代的经典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时代是发展的,传统家训随着时代的进步自然会有不适时宜的部分,这在任何规章制度的形成发展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这也是学习的一种能力和要求,更是对待传统文化的必备态度。如《朱子家训》中就有“听妇言.....岂是丈夫”的错误观点,就是封建道德观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我们应该学会辨别和批判。同时,很多人对家规家训存有误解,如:在中华家规家训的典籍中,能流传至今成为经典的往往来自名门望族,因此有人认为家规家训是名人家庭的规矩,与普通百姓没有关系,殊不知正是有了严格而系统的家规家训,才有家族的兴旺发达,家庭的人才辈出。再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代际观念差距的加大,传统大家庭的四世同堂日益少见,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的家庭结构,因此有人认为,小家庭特别“90后”组建的新生代小家庭,更多主张个性张扬,自由的发挥,认为家规家训就是循规蹈矩,是泯灭人性。殊不知“玉不雕不成器”,良好的个性与人性恰恰是在纪律和规矩塑造下成长的没有良好的人性与个性,任何自由都将是灾难。
(四)家规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承经典更要发展经典,这是经典的生命力所在。清初学者方以智曾倡导“尊疑”理念,对于传统经典而言,具备了怀疑精神,经典就不再是对人的禁锢,而成了思想的一种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5]。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开始新征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每个家庭家族在人格修养、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中需要更高的修炼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家庭家族培育身教与躬行的品质、亲情与仁爱的思想和温情与善意的规范。家规家训家风是中华家国文化的重要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重拾家规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回归,是家国情怀、家国责任和家国梦想实现的基础。
[1]刘书林.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2).
[2]习近平.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讲话[EB/OL].
[3]习近平.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
[4]习近平. 习近平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11-01(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新华社, 2017-01-25.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Family Rules and Education for Socialist Core Values
YANG Wan-ling
As the main part of family core values, family rules are not only one par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oncrete inheritance and important extension of viewpoints about values, life and morality. It can make family rules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nurturing and fulfill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explore its epochal connotation and activate the gene cod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of epochal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to guiding the Party conduct,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working style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correct the folkway.
family rules; family tradition;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G641
A
1009-1114(2019)03-0046-04
2019-08-30
杨婉玲(1966.7—),女,安徽庐江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
研究项目:2016~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 “名师工作室项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工作室(Szzgjh1-1-2017-26)阶段性成果);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文化强国视阈下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信仰重建中的价值与实践研究 ”阶段性成果(SK2016SD6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路径研究”(SK2018ZD054)阶段性成果。
文稿责编 承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