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19-12-26郑宏林
郑宏林
【摘要】在当前我国初中教育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它直接作用于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结合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教学都存在抵触情绪,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机械呆板以及内容的枯燥乏味。本文将探讨将情感教育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75-02
道德与法治是新课改之后我国初中教育体系中新增的一项课程,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当下,该课程的地位逐步增高。情感教育是非常适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一种教育理念方法,不仅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还可以强化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引导其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探究情感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具有积极意义。
1.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结合现阶段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其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和法治这类分数不高,对主科学习无益的课程往往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学习积极性很差,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违反纪律、学习其他科目内容的情况。其二,情感教育缺乏,教师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生们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根本未发挥出课程的教育功能,导致德行分离的情况出现。其三,教师方法单一落后,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上述情况,将情感教育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上通过情感培养实现教学,它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属性。情感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成熟,保障其健康成长。这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出相辅相成的效果。
2.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创设富含情感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优劣对于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情感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长期以来,刻板、固化的教学环境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教师的一味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而通过情感化教学环境的构建则可以营造出更加舒适的课堂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融入。例如,在进行《亲情之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一些亲情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亲情之爱的内涵。
2.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案例渗透情感教育
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虽然有意识进行情感的渗透,但是由于方法上的不当,导致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始终存在一层隔膜无法突破,导致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真实的生活化案例,使情感表达外放化,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则能够直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例如,在进行《友谊的天空》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形势提出网络交友这一话题,向学生们介绍一些预先准备的相关案例资料,之后让学生们思考在网络交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哪些?我们该怎样作出防范?对于这类案例,学生们往往感同身受,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将乐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思想观点,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
2.3对教学理念和评价方法进行更新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需要一定的支撑基础,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以及评价体系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想要推动情感教育的落实,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广大的教师应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并创新评价方法,改变过去单纯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评价模式。这样可以改变学生过度重视成绩忽视情感体验的现象,督促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端正自身,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和评价方法,积极推动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深度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理宏.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3):193.
[2]叶瑞英.论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