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剩余价值交叉利用的实践研究

2019-12-26王凡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古诗文

【摘要】2017年部编版语文教材开始全面使用。纵观整个新教材,其中对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和教师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多注重古诗文内部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古诗文课堂学习的剩余价值加以利用,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进一步拓展和把握。

【关键词】古诗文;剩余价值;交叉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不仅是使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在教育部统编的语文新教材中,自八年级起每学期有两个古诗文专题单元,这更是突出了阅读尤其是古诗文阅读的地位,对教师和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在“一课一得”教学原则的影响下,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往往局限于所学文本的相关知识点。课堂上也主要以教师逐句翻译赏析、学生记录并强化知识点这种“填鸭式”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使文本产生了许多仍待研究的剩余价值,并导致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割裂。同时,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性较弱,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素养并不理想,不利于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学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效果不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知识点的增加,学生本就不牢固的相关记忆逐渐淡化。在复习环节,教师的方法往往流于表面,只是再次对先前已割裂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对同作者、同体裁、同类型的诗文进行笼统的归纳总结。这类就诗论诗、就文论文的隔断式复习,仅仅是知识点的重现,并未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和强化记忆,对于学生的古诗文学习也只是杯水车薪。考试中古诗文部分的严重失分,直观地显现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杂乱无章、张冠李戴。

显然,只注重“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和忽略古诗文剩余价值联系和利用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最终必然会阻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在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应用中,应充分挖掘古诗文的剩余价值、注重古诗文剩余价值的交叉利用。

二、初中古诗文剩余价值交叉利用的可行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标中将古诗文的学习放在一起,并已提出“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可见古诗、古文的学习是相通的。此外,从“景”“情”两个角度来看,古诗、古文也有许多交叉可利用之处。

(一)意象的交叉利用

根据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古诗文中景、情方面的联系。古诗文的学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剩余价值的合理交叉利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相应方法,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

三、初中古诗文剩余价值的交叉运用

(一)利用诗文中意象的剩余价值

笔者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二首古诗,为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县时所作。在“一课一得”的原则下,本诗的学习目标为“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而这首诗中杨花、子规、明月、风等典型意象就是本诗的剩余价值。学生在体悟作者对友人怀才不遇惋惜与思念的同时,能初步朦胧地感受到这些意象中所包含的悲伤、凄凉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月更是承载着诗人对友人无限的担心与牵挂。

诗、文是相通的,它们是古人表达自己所思所感的载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看似简单记叙的背后,有着作者内心无限的感慨。元丰六年苏轼被贬黄州,十月十二日夜里正要入睡之际,突然月光洒进屋内。月光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其意象中所蕴藏的凄清、承载的情感,不禁令苏轼产生无限遐想:想到自己的政治遭遇,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想到自己远在他乡的亲人,愁思不禁涌上心头。于是披衣而起,在寂寥的寒夜中寻找好友一起欣赏着皎洁的月色,排遣着内心的哀思和悲痛。

(二)运用古诗文中表现手法的剩余价值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在历代写雪文章中享有较高的评价:“短文写尽湖山雪景的洁净、迷蒙,传尽西子银装素裹的风姿神韵。”教学本文时也会重点抓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白描手法。因学生并未系统接触过这种手法,品赏这漫天雪景及其背后的孤独之感着实有些难度。此时可由《沁园春·雪》进行迁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尽显北国雪景的恢宏壮丽、气势磅礴。同时诗人借这幅“北国风雪图”来表达其作为革命领袖那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决心。在“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下,《沁园春·雪》作为毛泽东豪迈词的代表,以“体会诗人豪迈的伟人情怀及革命坚定的决心”作为教学目标,“雪”的相关描写手法就是本词的剩余价值。若在之前的教学中补充过景物描写相关手法和作用,此处则是对其剩余价值的再次回忆、巩固。如果在之前的教学中没有提及,这里正好对这一剩余价值进行补充。张岱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自己所看到的幽靜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雪与山、与水、与天连为一色,凸显出当时宁静、空明的景致,同时又给读者留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令人不禁联想到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及作者此时内心的清冷孤寂。两篇诗文中剩余价值的交叉利用,使学生对雪乃至整个景物描写手法和作用知识点的理解相互勾连,有了较为全面、扎实的掌握和认识。

(三)运用古诗文中情感的剩余价值

在教授《小石潭记》时,以“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诗人通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的凄凉景象和气氛来抒发悲情时,可联系同为登高远望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样的悲惨境遇,不同的作者,虽看到的景象不同,情感却一致。一个哀景含悲,一个乐景含悲,结合这两篇古诗文手法的学习,学生对借景抒情的内涵就理解得较为全面。再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以“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作为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学生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对于作者的这一理想和抱负不能具体分析和理解时,则可以拿《春望》作为理解《岳阳楼记》情感的切入点,分析一下两篇诗文中共同体现出的对国家的关心。此外还可以将两文中的情感进行深入对比,在比较中加深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和《春望》中杜甫对国家命运深深担忧的感悟。

初中古诗文的阅读学习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若能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古诗、古文的“剩余价值”,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内在联系,那么学生将能真正学会、学懂古诗文,语文学习的素养也将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倪冬燕.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7.

[2]周旬月.纵观跨越与文本“剩余价值”的再生性利用——以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8.

作者简介:王凡,女,1992年生,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文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在寻常处止步 于细微处用心——观古诗文阅读指导课有感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