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2019-12-26张金秀
【摘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有意味的形式”,应该是师生一起探索语文美的历程、进行美的享受。但是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本文以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为例,从名家谈教育、名师示范课、语文新探究三个方面分析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从而进一步探究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真实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如今高考改革,语文总分将提升到180分,高于数学、英语等基础必修科目。这引起了广大师生、家长的关注,这一方面督促老师要上好语文课,既要让学生拿高分,又要实现真正的育人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学好语文。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重视度不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多花功夫在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地吸引学生,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好语文课,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但是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呢?
一、名家谈教育,语文课堂浑然天成
古人说“真水无香”,那自然无痕的境界,是天然的范本,就如老子的“有无相生……大象无形”,教学至法乃无法,如拈花能为剑,折草可做刀。孔子也曾有言“随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深谙世事,就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因为规矩自在人心,教学也是一样。严羽《沧浪诗话》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本来说的是诗歌意境高远,这里我们也可以借指语文课堂。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熏陶了学生;最好的教育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灵魂的深处改变了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语文名家那里,语文课也是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
从课堂内涵来看,“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吉春亚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味”,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落实语文的本体(识字、写字、阅读、背诵、说话、习作、习惯),从而促进情感的共鸣,最终实现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李卫东老师认为语文课要有味道,要在实、活、美上做文章。提倡“青春语文”的王君老师认为语文应该回到教育的原点,即尊重人,关怀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人性在青春语文的课堂上得到保护和释放。提出“生命语文”的熊芳芳老师认为,语文是生命的符号,语文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语文与生命是相融同构的。要让语文进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
从教学方式来看,“新语文教育”的韩军老师认为语言构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以说真实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本体论,以举一反三为操作论,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提倡“诗意语文”的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要着一“真”字,觅一“善”字,成一“美”字,贵一“适”字,化一“神”字。史绍典老师提出“交流沟通对话”的生态语文,语文是生活、生命、生态。此外,李卫东老师主张把书教活:一是“教活”,二是“活教”,即教材调动活,学生调动活。其中,把课“教活”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活教”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虞大明老师孜孜追求美与大气灵动的融合,他认为灵动是课堂随处可见的“特色音符”,潇洒幽默的课堂应对,贴切精妙的课件辅助,富有层次的作业设计……时常让人眼睛一亮。课堂的灵动,不仅仅是一种机智,更是他对儿童的宽容和呵护。
二、名师示范课,语文教学循序渐进
很多语文老师知道什么是好的语文课,但是却不知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師肖培东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衡川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学示范课。
肖培东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肖老师首先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用八个问题贯穿课堂: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沙之书》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这本书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书吗?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趋向合理性?在生活中,什么东西像“沙之书”?你怎么理解小说中的虚构?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处理这本书?
肖老师在课堂上,更像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回归原文,自主探究,而非全盘灌输。肖老师用抓关键字的方式让学生品味“沙之书”,用小说“虚构”这一文体特点串起文本,让学生领会“个体”和“无限”之间的区别,领略主题。最后,用课文批注“你的沙制的绳索”这句话结束课堂,升华思想——生活就是“沙之书”。
紧接着,肖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贾平凹的《我是一棵小桃树》示范课。他用“提问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还是教读课文)导入课堂,同样采用了抓关键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启发学生要有感情地阅读文章,进入课堂内容。接着,他用“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小桃树?”这一问题串起文本,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最后,他让每一名学生用一个字总结全文,升华思想——我们是“小桃树”。
肖老师的课堂尊重有温度、追问有深度、引导有风度。在课堂上,肖老师特别关注一个不爱发言的学生,总是让他读,让他回答问题,再读,最终学生读出了变化,得到了进步。他说,看得见进步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现在语文教育提倡生命教育,要有生命意识,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肖老师的课堂基本上没有小组合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肖老师说,语文阅读,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个体实在不能解决的,才让小组讨论,不要以小组讨论代替独立思考。在谈到如何备课、如何文本细读时,肖老师说现代搜索能力已经大大超越思考能力,但是我们还是要静下心多读文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把标点、语言构成烂熟于心时,你自己理解了文本,也就知道怎么引导学生了。在谈到语文课PPT的有效使用问题时,肖老师说,PPT只是辅助,不要用PPT限制学生的思考,最好能不用就不用,必用则少用,要让学生低头看书,不用抬头看PPT。他提倡回归传统,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就开始讲课。谈到群文阅读与拓展时,肖老师主张先解决单篇文章,保证学生的单篇阅读。
三、语文新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名师名家的语文,是淡化了“有意味的形式”,不着痕迹,尽得风流,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学生寻找的答案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但刚刚入道的语文老师,在面对一线真实课堂时,我们不禁又有很多问题。
不同班级的小组合作探究效果如何?有的班级,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这时小组合作便是思想碰撞与交锋;但是在学生基础较差的班里,小组合作多是流于形式;在普通班里,既有积极好学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擦出思想的火花,也有不好学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探究这个度?又成了附加的一个新问题。
课堂问题和例子设置的力度和有效性。一方面,教学既要深入浅出,运用问题引导和生动的例子把枯燥乏味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语文课的语言建构与运动需要运用例子让学生理解与内化;另一方面,又要浅入深出,运用例子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让人课后还回味无穷,真正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如何协调课程进度与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既要和文字亲近,也要和学生对话;既要跟上课程进度,又要贯彻人文关怀。老师要有敏锐的心发现生活、关爱学生,既要用生活美学感染学生,又要用美文浸润学生(讲课不能代替阅读),在课堂中让学生读,读出变化,读出成长,从而落实人文关怀。除了课堂,课后作业也是一个值得深思处理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后作业应该要分级分层次,即是说,作业不仅要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情况,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殊性,特别是能力一般的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为了照顾优等、中等的大多数学生而忽略他们,如果作业设置太难,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班级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所以能力有高低,作业就应有难易,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行。但是如何落实分级分层布置作业,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语文课是生活的、鲜活的、灵活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温度、风度、深度:有温度就是有生命意识,關注学生的成长;有风度就是教师的专业修养和艺术修养对教学的锦上添花;深度就是老师广博的知识与深刻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发光发亮。至于课堂浸润度,假如学生是一块海绵,那么老师就应该是大海而非滴管,让学生充分浸泡在知识的海洋,主动吸收、自由畅游,而不是勉强被滴灌。今后语文高考的趋势是让语文回归教材、回归课堂,但是如何回归落实,也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语文是情感的,审美的,直觉的,感发的,甚至是情绪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充分发挥综合素养与核心素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发挥语文的学科魅力,在文章炼字炼句处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所以我们刚刚进入一线课堂的老师,仍然需要先入格,再出格,必须要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才能以无招对有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董一菲.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金秀,女,1993年生,四川巴中,四川轻化工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