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公共文化供给路径探讨
2019-12-26张才行
[提 要]农村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村青年文化需求、吸引农村青年立足乡村,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样本,在认真调查和分析当前苏仙区农村青年公共文化需求现状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青年公共文化的供给路径,即坚持农村青年主体地位,吸引青年农民积极参与;拓展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组织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加强文化新兴载体建设,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参与。
[关键词]农村青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路径
[作者简介]张才行(1969—),男,中共郴州市苏仙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湖南郴州 423000)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农村青年队伍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当下的农村青年群体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渗透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以满足农村青年文化需求成为当务之急。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农村的“文化坐标、精神家园”,是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乡土文化培育、知识技能培育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发挥着增强全体村民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功能并引领农村文化发展。本文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样本考察其满足农村青年文化需求状况,探求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满足农村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路径,以激发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苏仙区农村青年公共文化需求情况的实证调查
苏仙区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一个传统农业区,全区辖8镇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18个行政村26个农村社区。近年来,苏仙区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新景象。据统计,目前苏仙区共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7個,其中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1个,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个,建成面积5.4万余平方米,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逐渐成为苏仙区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这一方面显示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村民对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认同感存在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农村青年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经常光顾或参加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的为数不多。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对走访的村(居)青年进行问卷调查。此外,还通过各镇(街)文化站、村(居)委会随机召集当地农村青年进行问卷调查。调研人员带着问卷与农村青年面对面沟通交流,请农村青年当场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实现了农村青年文化需求“原汁原味”的数据采集。据统计,问卷发放村落达50个,占苏仙区行政村、农村社区总数的三分之一;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68份,剔除废卷83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085份,有效回收率90.41%。
(二)样本情况
从选取的调查样本问卷统计结果来看,苏仙区居住在农村的青年男女性别比例大体相当,农业户口911人,占比83.96%,非农业户口174人,占比16.04%;在年龄方面以18到35岁居多;在文化程度方面,当下农村青年绝大多数受过高中(职高)乃至高等教育;从从事的工作来看,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已不再是单纯地从事传统的农业工作,都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进行文化活动(见表1)。
(三)农村青年公共文化需求实证分析
1.农村青年对文化的需求情况。在调查问题“您对生活中文化方面的需求强烈吗?”的三个选项“强烈、中等、无所谓”中,有30.85%的农村青年选择需求“强烈”,有47.87%的农村青年选择“中等”,两项合计达78.72%;选择“无所谓”的只有21.28%(见图1)。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仙区绝大多数农村青年的物质生活水平在质与量方面都有极大提升后,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在走访中得知,苏仙区少数农村青年之所以选择“无所谓”,对文化需求表现得不够强烈,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平常接触到的一些农村文化活动没什么意义,久而久之对农村文化活动也就不怎么感兴趣了。
在调查问题“您对所在村(居)里的文化活动吸引力认同度?(单选)”的四个选项“非常认同、认同、基本认同、不认同”中,选择“非常认同”的有69人,占比为6.36%,选择“认同”的有335人,占比为30.86%,两项合计占比约为37.24%,也就是说苏仙区农村青年对本村(居)提供的文化活动较认同的不到一半人;选择“基本认同”的有427人,占比为39.35%,选择“不认同”的有254人,占比为23.41%(见图2)。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苏仙区有相当一部分在农村居住的青年对本村(居)供给的公共文化活动是不太满意的。
2.农村青年文化活动方式需求情况。在调查问题“您平时在文化活动上的主要方式是?(多选)”的统计结果如下:选择“书籍阅读”的有415人,占比为38.25%;选择“唱歌跳舞”的有323人,占比为29.77%;选择“艺术活动(如音乐、书法、绘画等)”的有312人,占比为28.76%;选择“看电视、电影、演出”的有473人,占比为43.59%;选择“刷手机微信、网页”的有554人,占比为51.06%;选择“网络阅读、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的有321人,占比为29.59%;选择“其他”的有69人,占比为6.36%(见图3)。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苏仙区当前农村青年日常文化生活方式较为丰富多元,既有传统的书籍阅读、唱歌跳舞、看电视电影等,又有现代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刷手机微信、网页和网络阅读、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其中网络方面的文化活动方式需求最大,选择“刷手机微信、网页”与“网络阅读、游戏、社交等”两项合计达80.65%,可见当下苏仙区农村青年文化需求的网络化较为突出。
3.农村青年文化设施供给需求情况。在调查问题“您对所在村(居)的文化设施配备满意度”的五个选项“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中,有69人选择“非常满意”,占比为6.36%;选择“比较满意”的有346人,占比为31.89%;选择“基本满意”的有427人,占比为39.35%;选择“较不满意”的有219人,占比为20.18%;选择“非常不满意”的有24人,占比为2.21%(见图4)。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苏仙区农村青年对本村(居)供给的文化设施非常满意的较少,基本满意的最多,近达百分之四十,较不满意的也超过五分之一。这说明当下苏仙区农村村(居)文化设施的供给与农村青年的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4.农村青年对公共文化建设需求及满意情况。在调查问题“您希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应具备的功能有?(多选)”的统计结果如下:选择“健身锻炼”的有646人,占比为59.54%,该项占据所选样本的大多数,可见当下苏仙區农村青年对健身锻炼的需求是很大的;选择“图书阅读”的有577人,占比为53.18%,这表明苏仙区现在的农村青年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读书需求也在增长,并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年轻人的时尚;选择“科技培训”的有312人,占比为28.76%;选择“棋牌娱乐”的有346人,占比为31.89%;选择“影视放映”的有496人,占比为45.71%;选择“卡拉0K”的有185人,占比为17.05%;选择“上网”的有242人,占比为22.30%。在实地调研中得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设施的普及,苏仙区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民家中都可以上网,想到网吧这种公共场所上网的农村青年已大为减少;选择“文艺表演”的有358人,占比为32.99%;选择“其他”的有58人,占比为5.35%。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苏仙区农村青年对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所具备的功能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健身锻炼(59.54%)、图书阅读(53.18%)和影视放映(45.71%)(见图5)。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苏仙区大多数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具有这些功能,但实际利用率却不是很高。
在调查问题“您对所在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的评价”的五个选项“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中,选择“非常满意”的有92人,占比为8.48%;选择“比较满意”的有242人,占比为22.30%;选择“基本满意”的有496人,占比为45.71%,选择此项的最多,这说明苏仙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在当地农村青年当中差强人意;选择“较不满意”的有208人,占比为19.17%;选择“非常不满意”的有47人,占比为4.33%(见图6)。可见,当前在苏仙区农村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是不太满意的。
5.农村青年参与本村(居)文化活动意向情况。在调査农村青年参与本村(居)文化活动意向方面设计问题“文化活动应当怎样开展,您才会愿意参与?(多选)”,选择“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的有785人,占比为72.35%。可见农村青年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当前苏仙区农村文化活动比较单调,吸引力不够强;选择“举办大型集中展演”有277人,占比为25.53%,因大型展演相对来说更加注重知识性、专业性,可见苏仙区有一部分农村青年的文化需求是相对高雅的;选择“有专业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选项的有612人,占比为56.41%,可见苏仙区大部分农村青年对文化活动有很强的需求,并需要专业、规范的指导,但目前在苏仙区广大农村这方面的人才却极为匮乏;选择“组织球类比赛”项目的有346人,占比为31.89%,男青年大多选择了该项;选择“组织对外联谊活动”的有150人,占比为13.82%;选择“开展有奖文化活动竞赛”的有300人,占比为27.65%,可见苏仙区农村青年对竞赛类的文化活动项目有一定的兴趣;选择“提供平台,自己组织文化活动”的有162人,占比为14.93%(见图7),可见苏仙区有些农村青年对自己组织文化活动有兴趣。但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当前苏仙区大多数农村青年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因此对自己组织好文化活动缺乏信心。
6.农村青年对所在村(居)文化建设的建议情况。在征求农村青年对所在村(居)文化建设的建议方面设计问题“您觉得丰富本村(居)群众文化活动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多选)”,选择“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并保证有效运转”的有612人,占比为56.40%;选择“开辟活动场地”的有495人,占比为45.62%;选择“应有专业、规范、定期的文化指导”的有704人,占比为64.89%;选择“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有530人,占比为48.85%;选择“依托现有文化活动团体,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的有208人,占比为19.17%;选择“大力培养文体骨干,挖掘文化资源,形成特色”的有404人,占比为37.24人;选择“不要办华而不实的活动”的有323人,占比为29.77%(见图8)。可见,当前苏仙区农村建有一定的青年文化设施,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设施建设对农村青年也没有足够关注,没有深入研究农村青年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要想持久吸引农村青年参加村(居)的文化活动,需要适应农村青年特征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新颖的文化创意,利用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提升文化活动的档次。
二、苏仙区农村青年公共文化供给的现实困境
文化是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精神产品,而青年群体文化需求更着意于时代性,并具有实用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调研发现,当下苏仙区农村青年对文化需求旺盛,但其所在的村(居)在公共文化的供给上却难以满足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无效,对农村青年没有吸引力。即使在供需比较一致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当中,也存在着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的匮乏与农村青年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存在失衡
从文化设施建设看,必要的物质基础是开展文化建设的前提,要充分调动农村广大青年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就必须建设好能使农村青年享受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即文体器材、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目前,苏仙区大部分行政村、农村社区都建有一定的公共文化设施,但由于资金投入以及对农村青年文化需求研究不够,在农村真正属于青年的文化设施、活动场地却极为不足。譬如农村很多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配有图书室、阅览室,但藏书大都是政府下发和社会捐赠得来,内容陈旧且少有更新,对农村青年没有吸引力。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设施因投资较大,基于管理的原因开放时间有限,也制约了农村青年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农村文化广场配备的一些体育健身器材设施,也大多是适合中老年人锻炼而对青年人缺少吸引力。
(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的单一与农村青年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存在偏离
从文化活动形式看,农村青年群体思想活跃,其文化活动需求也具有鲜明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农村青年喜欢时尚通俗的流行文化,有的更倾向于生動有趣的娱乐文化,还有的对具有高雅格调的经典文化情有独钟。同时,农村青年因其年轻、活力充沛而倾向于体验文化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但当下在苏仙区农村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牵头,村(居)作为硬性工作任务来完成,行政目的性很强,群众参与度低。而农村青年在大多数时间由于有自己的工作,对这些文化活动参与度就更低,由于体验不到这些文化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使得这些文化活动对他们缺乏吸引力。此外,苏仙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所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大多以棋牌麻将、唱歌、跳舞等传统形式为主,存在内容单调、形式呆板、格调不高等缺陷,没有充分考量农村青年的现代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对富有时代气息,为广大农村青年喜闻乐见、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利用和挖掘。
(三)农村新兴文化载体建设的滞后与农村青年文化需求的时代性存在不足
从新兴文化载体建设看,随着农村青年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农村青年对文化活动的接受已经改变以往纯粹被动接受的局面,特别是在互联网文化活动中,文化传播一改以往的单向传递而转化为双向的、多向的立体交叉式互动过程。当前网络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或者说是阵地。它既是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也是新时代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在苏仙区农村这块阵地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村(居)互联网平台建设还不健全,显得比较滞后,且现有的互联网平台也往往因相关人才的匮乏而存在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不能满足农村青年文化需求的时代发展需要。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公共文化供给路径探讨
农村青年担负着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充分满足农村青年文化需求进而吸引广大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要有效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就必须把定位农村的文化建设为公共事业,以公共治理理论为指导,以服务于公共福利为根本目的,体现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加强政府与农村青年的互动,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吸引广大农村青年参与建设、管理。
(一)坚持农村青年主体地位,吸引青年农民积极参与
要坚持以农村青年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根据当下农村青年文化消费需要,大力实施农村文化精品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文化演出活动,提高文化项目在青年农民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广大农村青年在参与的过程中传播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带动农村文化的活跃,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鉴于一些农村青年对书籍阅读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藏书并丰富书籍种类,使得其藏书更能吸引青年读者。鉴于一些农村青年的体育健身需求,要加强村(居)青年体育设施建设。各村(居)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一些高档健身场馆,引领青年文化消费。
要通过政府和群团部门的引导,采取在镇(街)文化站、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文化课、强化乡村艺术培训、举办民间文化擂台赛等手段,培养、造就、宣传乡村青年文化人才,使农村青年参与有动力、成就有价值、成才有回报。引导成立农村青年书法、绘画、摄影等爱好者团体,并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集体创作、交流评选活动,提高农村青年艺术品位。由村里免费提供给文化创客闲置房屋,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亲子手作体验培训、微电影拍摄制作等文化休闲消费活动,让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小微文化创意产业生产、销售的平台,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要在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开展一些百姓喜闻乐见、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农村青年爱去、常去的热地。
(二)拓展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组织农村青年积极参与
要丰富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日常文化活动,需要不断拓展活动形式。要结合“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或通过组织开展村村交流的方式,引进外村的优秀团队,丰富本村的文化活动。要在“送文化下乡”文化演出活动中,每场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三分之一的节目,由当地农村群众选择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自己登台表演当主角,由过去的“你演我看”变为现在的“你我共演”。鼓励和组织一些青年作家、青年艺术家热心做农村青年文化活动的专家顾问。要充分利用春节这样的节庆时节,在一些有条件的村庄组织开展“村村办春晚、人人秀才艺”文化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农村青年编排整台晚会,整个活动过程坚持自行编制、自行排演、自行表演的原则,在演出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以及业余爱好者、普通村民共同评判,遴选出优秀曲目在村与村之间交流汇演。
区、镇(街)、村(居)三级团组织要通过组织开展农村青年文化节、农村青年原创文艺作品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通过举办“村文化节”的形式开展活动,集中开展例如家庭才艺秀、厨艺大比拼、书画摄影展、社区小明星、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等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将农村青年感兴趣的时尚因素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为农村青年带来更加精彩的文化盛宴。此外,要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过程中,把遥控器交给农村群众,开展“我放电影您点单”活动,发放征求意见表,实现农村群众看影片个性化选择,增强电影放映活动的吸引力。
(三)加强文化新兴载体建设,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参与
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农村文化新兴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使用好、发展好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网上青年文化阵地功能,打造城乡青年文化交流、信息互动的空中平台,加强农村青年积极的、正面的、强势的网络教育。充分利用已经初具规模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让所有农村青年也能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搭建主要由当地农村青年构成的微信平台,及时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引领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
要加强以农村青年为主体的文化人才建设。由宣传、教育、文化部门牵头,积极与高校大学生群体、城市青年志愿者合作,建立长效帮扶伙伴关系,吸纳精英青年群体参与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青年人才需求。各镇(街)要配有文化员,鼓励轮岗交流,让年纪轻、文化高、素质好、真心热爱文化工作的同志参与到文化员队伍中去;要加强文化员队伍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懂得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工作上。要发展文化中心户,可以在当地挑选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且有一定威望的退休干部和教师担任文化中心户负责人,定期组织学习和指导。要鼓励本村外出青年人才“返回来”,带着外地或城市理念、资金、技术和经验回乡创业,做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带头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发展和繁荣农村青年文化事业,既需要政府和群团部门的大力引导,也需要广大农村青年的积极参与。要坚持以青年為主体,充分发扬其创新精神,以丰富的活动载体应对农村青年日趋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政府要根据农村青年的文化需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搭建更加强大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平台,以此增强农村青年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实现文化惠民、以文化人,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和乡村的有效治理,并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军勇.青年群体参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温岭市实施青年元素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J].决策探索,2017,(9下).
[2]阮荣平,郑风田,刘力.中国当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问题识别及原因分析——基于河南嵩县的实证调查[J].当代经济科学,2011,(1).
[3]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理论参考,2009,(8).
[4]罗旭辉,肖英,李健.用文化激发农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和谐社会与文化扶贫”研讨会发言摘要[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3/09/content_1694151.htm.
[5]李伟波,车启来.乡村青年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8,(3).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