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19-12-26周述娜王蕾仇莹莹梁丽萍李景云
周述娜,王蕾,仇莹莹,梁丽萍,李景云
(北京市第一康复医院康复科,100044)
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病,诱发因素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流局部中断,脑细胞缺氧、软化坏死,继而出现相应的脑组织损伤症状[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公布,现在我国已经成为脑梗死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分析原因,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有一定的相关性[2]。该病通常发病突然、病情严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然而,临床实践表明,脑梗死患者即便接受系统的、正规的治疗,预后依然较差,其中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导致其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3]。因此,探讨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疗法非常重要。本研究就我院82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与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现将对比结果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收治的8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不同疗法将其纳入A组(41例)与B组(41例)。A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范围56~83岁,年龄(68.4±7.5)岁;病程范围3~15 h,病程(7.3±2.1)h;病灶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例数分别为23、18例;发病部位中,左、右侧例数分别为28、13例;合并症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例数分别为10、11、14例。B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范围56~82岁,年龄(68.5±7.3)岁;病程范围3~15 h,病程(7.1±2.2)h;病灶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例数分别为24、17例;发病部位中,左、右侧例数分别为27、14例;合并症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例数分别为10、11、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历真实、完整;②满足《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4]相关标准,且经头部CT或MRI等检查证实;③对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①脑出血;②颅内感染性疾病;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有心房颤动病史;④恶性肿瘤;⑤免疫系统疾病;⑥严重的感染性疾病;⑦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⑧精神疾病;⑨对研究药物过敏。
1.3 方法 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早期康复治疗。
常规药物治疗方法: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开始治疗,包括调脂稳定斑块、改善脑供血,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营养神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失衡、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血糖及并发症防治等治疗,主要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口服,100毫克/次,1次/天;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20毫克/次,1次/天;连续治疗30 d。
早期康复治疗:制定康复计划,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包括:①语言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张嘴、伸缩舌训练,以提升其面部、口腔肌力,之后鼓励患者开口说话,予以发音指导与训练,从单音到多音节再到句子,慢慢增加训练难度与时间,以提高患者的语言功能。②吞咽功能训练:鼓励患者自己吃饭,进食稠糊状流质食物,细嚼慢咽,少吃多餐;拿小冰棒轻轻接触舌根、软腭、咽后壁,指导患者吞咽之时将冰水一并吞入;呛咳者取侧卧位,让冰水顺颌角流出,之后进行空吞咽训练,如此反复练习[4]。③肢体功能训练:保持患者各肢体关节的位置为良肢位,纠正痉挛姿势,抑制异常模式,诱发分离运动,保护大关节活动不受限,之后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先易后难,从坐起、抬臂到扶物站立,时间与强度视患者病情而定[5]。④认知干预: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等,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向患者讲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等方式鼓励患者讲述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采用直接或或启发式提问方法引出患者的自动性思维,评估其认知存在的逻辑错误,并给予改正;鼓励患者转变错误认知,激励患者干预尝试,重建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6]。⑤心理辅导: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治疗师或心理医师及时评定,通过劝导、启发、鼓励、支持、解释、积极暗示、改变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心境、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康复。⑥颊部和舌部训练:将舌头尽可能的往外伸出,并上下左右活动,将舌缩回,闭口进行上下牙齿互扣活动以及咀嚼运动,通过鼓腮、撅嘴、龇牙等动作,以增强颊部、轮匝肌的运动功能。⑦其他:让患者每2~3小时上1次厕所或用便器如厕,晚饭后限液,晨起后排便,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为患者制定好详细的训练计划,可从日常活动锻炼做起,包括梳头、刷牙、穿衣等等。
1.4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进行评估,总分42分,0~1分视为正常或几乎正常,1~4分视为轻度神经功能损伤,5~15分视为中度神经功能损伤,6~20分视为中-重度神经功能损伤,21~42分视为重度神经功能损伤,即得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7]。(2)运动功能:参照Fugl-Meyer运动量表进行评分,96分以上为轻度,85~95分为中度,50~84分为严重,50分以下为极严重[8]。(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参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进行评分,60分以上为轻度功能障碍,可自己完成部分日常活动;40~59分为中度功能障碍,需他人帮助才能完成日常活动;40分以下为重度功障碍,无法完成日常活动[9]。(4)总体疗效:判定结果分为①治愈:NIHSS得分减少>90%,病残评级为0级;②显效:NIHSS得分减少46%~90%,病残评级为1~3级;③有效:NIHSS得分减少18%~45%;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1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功能评分对比 对比两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P>0.05;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的Fugl-Meyer评分,P>0.05;两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的ADL评分,P>0.05;两组治疗后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功能评分比较分)
2.2 总体疗效对比 B组的总有效率(92.7%)高于A组(75.6%),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患者总体疗效对比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479,P=0.034
3 讨论
脑梗死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其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在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致远端脑动脉堵塞[11]。我国每年的脑梗死新发病患者约有140万,其中约90万人因病死亡,而存活的50万人中约有70%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偏瘫,导致其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严重受影响[12-13]。因此,临床诊断该病的治疗,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外,还应该加强对患者机体各项功能的康复治疗,以增强各项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康复治疗是近几年临床应用率较高的一种康复治疗模式,是以脑可塑性与功能重组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中枢神经细胞进行重组,达到防治病理性协同运动模式的治疗效果[14]。早期康复治疗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注重个性化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与医疗费用,且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尽早恢复[15]。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早期康复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被认可。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残死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6]。国内大量报道[17-19]也指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更好的恢复损伤的脑组织,能促进脑梗死患者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也能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认知能力以及心理状态,对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早期康复治疗的时机,目前认为,在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平稳不再进展的时候便可以开始以被动运动为主的康复治疗[20]。本院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康复师根据患者病历、体格检查等综合评定后拟定康复治疗方案,主要针对患者的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肢体功能等进行康复训练,同时予以认知干预、心理疏导以及日常生活指导,使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过程中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患者耐受为度,不会给患者增加任何负担,同时还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能让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慢慢的恢复与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B组的改善幅度大于A组,提示,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而增加早期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这几项功能,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总体疗效的评估结果显示,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提示增加早期康复治疗可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获得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