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线锚钉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2019-12-26罗凯段华彬罗明鼎宋世杰
罗凯 段华彬 罗明鼎 宋世杰
(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临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术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以往是利用丝线悬吊使椎板的开门状态得以维持,但是,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较高[1]。目前,临床多采用有带线锚钉固定法、微型钛板固定法,两种固定方法均可使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国内相关研究较为少见。基于此,本组研究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带线锚钉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随机自愿原则分为A组与B组各10例,A组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为(54.6±5.6)岁,病程1~23个月,平均病程(10.2±3.8)个月;B组10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为(56.8±5.7)岁,病程1~20个月,平均病程(10.5±3.3)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纳入研究的20例患者均均行标准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形成减压术,其中A组采用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具体实施方法:椎板开门后选择适当长度的微型钛板一端固定于侧块,并将另一端固定于同节段棘突根部,将固定钉进钉时,需从椎板侧进行垂直进针,侧块侧则可稍向外或者垂直进针,并将明胶海绵放置于钛板外侧[2]。B组采用带线锚钉固定,进针点选取门轴侧侧块中心处,手椎开口,将直径为2mm的锚钉置入外上象限方向,将尾部丝线同节段棘突根部的颈穿孔穿过,开门后将丝线拉近,并将其妥善固定在所开门处,将明胶海绵放置于硬膜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JOA评分、最窄椎管面积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在CT片上对患者最窄椎管面积进行测量。JOA评分标准[3]:①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患者无法自己禁食评0分,可持勺禁食评1分,手不灵活但可持筷进食评2分,可持筷进食且能作简单家务评3分,正常评4分;②下肢功能评分:无法行走评0分,手持支持物可在平地行走评1分,无需手持支持物可在平地行走,但上楼时仍需支持物评2分,无需支持物即可行走但下肢不灵活评3分,正常评4分;③感觉评分:上肢或下肢存在明显感觉障碍评0分,上肢或下肢存在麻木或者轻度感觉障碍评1分,上肢或下肢正常评2分,若上下肢均符合则分数乘2计分。④膀胱功能评分:存在尿潴留评0分,存在高度排尿困难、尿费力、尿失禁、淋漓等评1分,存在轻度排尿困难、尿频、尿踌躇等症时评2分,正常评3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A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分组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A组1091.2±7.1387.2±45.6 B组1080.1±8.2305.2±24.2 t 5.41508.4051 P<0.05<0.05
2.2 两组术后症状缓解与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术后1周的JOA评分与最窄椎管面积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调查1年结果显示,A组的JOA评分与最窄椎管面积均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症状缓解与功能改善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术后症状缓解与功能改善情况对比(±s)
分组例数JOA评分(分)最窄椎管面积(mm2)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1周术后1年A组1012.9±2.013.5±0.6256.2±43.6271.4±11.2 B组1012.5±1.811.5±0.9275.6±40.6254.1±10.6 t 0.78669.78391.72305.9363 P>0.05<0.05>0.05<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1年后切口均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渗漏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形成术是一种临床经典颈后路手术,可使椎管容积有效恢复,此术式的固定开门椎板方法较多,以往应用的关节囊悬吊法,术后易出现颈部不适、颈肩疼痛等轴向固定,且此种固定方法是软性门轴固定,具有较高再关门概率[4]。带线锚钉法与微型钛板法均是关节囊悬吊固定法的改良版,可有效降低再关门发生率。带线锚钉法应用具有较强刚性的锚钉,可有效预防椎管直径回缩,再关门效果较佳,但术后易出现粘连[5]。微型钛板法的应用可保障椎板开门,有助于门轴侧骨性加速愈合,具有术后即可稳定的同时,也具有长期稳定效果[6]。
综上,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带线锚钉法与微型钛板法均具有良好固定效果,带线锚钉固定法的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较多,但术后效果较差;微型钛板法虽然出血量多,术后术后症状缓解与功能改善情况较佳。因此,实际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选用固定方法,从而保障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