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职辅导员职业认同建设研究
——以上海几所民办高职为例
2019-12-26尹玉乾
尹玉乾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 201399)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是随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过程发展起来的,上海市自2007年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实践以来已取得较多成就,但民办高职院校仍存在一些问题。伴随着教育部第43号令的颁布,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新阶段,与新时代历史方位同向同行。辅导员队伍既肩负着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又承担着宣传新思想、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因此,新时代下加强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
1 相关概念
1.1 如何理解辅导员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的研究最早源于国外,2001年之前职业认同一直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之后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在长时间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职业发展“[1]。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职业认同属于心理学范畴,王志凤认为它指“从业者对其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一种肯定性评价”[2],龙秋麟认为它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3],严玉梅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主观看法和态度”[4],张炳武提出“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更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5],魏伟表示“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评价,表现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情感、意志、期望、价值观及职业行为倾向现状的理性思考”[6]。综合以上研究,本文将辅导员职业认同定义为:辅导员队伍在长期从事本职业过程中体现出的对职业相对较好的认知、评价和态度,一般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倾向,并反作用于辅导员个体的职业发展。
1.2 新时代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新时代”内涵的落脚点在“新”,所谓的新包含了中国从历史到现在再延伸到未来的国家地位、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民族面貌、实践、国际影响力与贡献等全方位的新,贯穿国内国际,是广度的深刻的新。例如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淑莉教授从历史-制度-国际三个维度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她认为“新时代”即是中国“强起来的时代、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时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时代”[7]。从狭义的角度可以将“新时代”理解为新时代个体的崭新发展,是从国家历史方位大背景下对个体的聚焦,可以与每个国民、群体、职业、法人等相关联,从这个意义来讲,新时代是高校加强辅导员职业改革、建设的新时代,也是辅导员队伍展现职业才能、拓展职业发展的新时代。
1.3 新时代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联性
辅导员职业认同建设与新时代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新时代的到来为辅导员职业认同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第一、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新时代”有关此职业指向的影响;
第二、职业认同度较高的辅导员队伍,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新时代的建设提供助力。
2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上海市几所民办高职院校。
2.1 研究方法
笔者在上海五所民办高职共发放8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1.2%。问卷从性别、年龄、学历、择业、职业体验与发展、“新时代”对职业的影响等内容展开调查。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性占比12.3%,女性为87.7%。受调查者的年龄在20-25岁的占比33%,26-30岁占比58%,40岁以上寥寥无几,可见新鲜血液很多,但职业的流动性较大;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85%,本科生为15%左右,高学历人才比重大,基本符合国家的从业学历要求,本科生学历的情况与民办高职“自产自销”就业模式相关,这一现象对高学历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有一定消极影响;关于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动机,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选择辅导员职业是机缘巧合,并非职业理想,且大多数将此职业视为短期规划,有7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辅导员职业的最高预留年限为3-5年,5年以上的占比比较低,由于职业动机各不相同,缺乏长久服务的内在动力和支撑;在“你认为辅导员职业是否能充分展现个人价值”的问题中,8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否,原因更多的集中在民办高职生源差不易管理、工作琐碎、职责泛化、职业规划迷茫、工作成效不佳、工作压力大、不可兼顾家庭等几个方面;在“是否愿意转岗”的问题上,超过90%的在职辅导员表示“愿意”。
2.2 研究结果分析
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学者们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有偏高和偏低两种倾向,但总体来看,认同度偏低是主流。这主要取决于:第一,从职业与人的生存发展而言,“辅导员职业不能很好的满足人的物质生存需要、联系需要及自我发展需要”[8];第二,从职业认知而言,“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辅导员自身在工作经验、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认知度”[9];第三,从职业定位而言,“我国现在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队伍建设虽有所重视,但在配套培训措施、人员配比、考核标准、奖励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造成辅导员岗位应然与实然存在较大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衡严重”[10];第四,从职位社会地位而言,普遍存在高校与社会对该职位的偏差认识,辅导员职位总体社会认同度偏低。
调查问卷与文献研究一致得出上海民办高职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较低,虽然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之后对职业认同的提升幅度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发展,辅导员职业认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民办高职,明显存在辅导员职业认同偏低且相关研究较少的事实。
3 新时代提升民办高职辅导员职业认同建设的举措
新时代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民办高职辅导员职业认同建设要能够改变以往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民办高职的特征和新时代的契机,从增强内在动力系统和外在支持系统着手。
3.1 内在动力系统建设
辅导员内在动力的提升需要加强他们的职业体验好感。首先,通过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和辅导员职业路径规划等方式,为辅导员队伍提供职业指导,帮助其在职业发展中理清思路,并发挥自身所长,推升职业价值感;其次,教育部43号令提出,“支持辅导员结合思政教育实践和思政教育学科发展开展研究,高等学校要鼓励辅导员承担思政理论相关课程教学工作”[11],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针对此情况可安排辅导员担任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满足其专业发展和思政工作研究相结合,提升满足感;再次,通过职业培训、科研指导等专业化、职业化的帮助,提升其“收获感”;通过辅导员团体化建设,让辅导员队伍有团队感、工作互助和精神互勉的温暖,提高其归属感;最后,通过合理的奖评制度,充分肯定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贡献,提升其“成就感”。
3.2 外在支持系统建设
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外在支持因素很宽泛,包括高校、社会和家庭等。其中高校系统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高校的外在支持因素包括职能部门设置、领导重视、教师待遇横向对比、学生质量与表现等。首先,高职院校要合理提高辅导员待遇,给予认可和支持;其次领导层和直属管理层要给予辅导员队伍以人文关怀并提供更多更高平台的培训机会,将管理、培育、关怀与服务相结合;再次高职职能设置要分工明确,可借鉴本科院校成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进而推动辅导员工作程序化,将辅导员从琐事中解脱出来;最后是高职院校办公环境的优化,引进科学技术,促进办公工具智能化,办公流程一体化,工作氛围和实体办公环境的改善。
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度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合力宣传,也可推出辅导员典型、展示平台和机会或打造辅导员形象工程,进而改变社会舆论,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自豪感与职业角色认同。家庭因素更多的表现在父母期望、配偶的支持度以及工作与家庭的协调,针对此项问题,教育部门及高校都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以校为家”的辅导员队伍以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精神支持,可通过提供合适的校园宿舍、组织家校联合等形式,为辅导员工作与生活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
4 结语
新时代是风向标,机遇与挑战并存,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应当全力以赴迎接自身建设的“新时代”,紧跟时代潮流。当前上海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建设应该在积极发扬新思想的前提下,克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足之处,挖掘优势资源,注重辅导员队伍的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从辅导员的思想成长、精神需求、专业价值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加以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