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导向的《采购与供应》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9-12-26彭建良
彭建良,左 超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管理工程与电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1 引言
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更需要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采购与供应》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其显著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作为新兴学科这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完善,各种教材的内容差别大,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相对较少,教学中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范志勇等以美、日、英三国为代表分析国外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优秀模式,探究了这些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陈树良、张立敏、江帆等分别结合经管类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等,提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体系建设的设想和方案[2-4]。张红丽、杨永清、陈宁等通过案例教学法等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5-9]。刘秋平等认为课程教学要以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强调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10]。
因此,本文在学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基于学生能力导向的《采购与供应》课程改革,紧密围绕社会采购与供应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混合式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采购与供应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
2 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
2.1 优选教材,把握全球采购与供应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在低成本国家采购元器件和产成品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全球采购已成为大多数公司的普遍做法。尤其近年来,经济不景气更是强化了全球化采购趋势。目前,大部分采购与供应专业课教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视野较狭窄,一般局限于国内问题,采购与供应的理念与方法比较陈旧;二是专业课教材编写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普遍,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偏重以理论为主,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距甚远,大部分引例都是相互抄袭,甚至出现引例错误,仅仅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价值不大,这样的教材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社会有用之才。
经过反复使用比较,我们选择了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蒙兹卡等著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作为教材,随着该教材从第三版到第五版的更新,及时地使用最新版的教材。该书是世界级供应链管理著名教授的实践、经验及研究的成果,反映了不断变化的供应管理、近年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供应链中企业面对不确定环境日益紧迫的成本和价值管理的要求,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采购实践总结,每章开头有引例,章结尾处设有典型案例,这些采购案例丰富了我们对现实采购世界多姿多彩和未来采购发展趋势的认识,可以带给学生们有益的启迪。但是,国外畅销教材脱离中国国情也是事实,为此,我们收集和补充了我国采购与供应方面的大量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国外教材与我国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2 精心设计系列微课,营造采购与供应的实践环境
将教学案例精心设计成系列微课,可以营造实践教学情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实践教学需要完成的活动内容。采购与供应的微课系列包括:跨职能部门团队、采购与供应绩效考核、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供应商开发、战略成本管理和所有权的总成本、电子逆向拍卖、企业资源计划、模拟谈判、精益供应链等。企事业真实的数据资料和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经过加工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情境素材。这些系列微课往往就是对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的进一步诠释。借助这些微课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课程中实践性强或不易讲解清楚的问题,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用事实或数据解释清楚实际采购与供应运作的复杂性,可以帮助同学提高系统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精心设计系列微课内容,能营造采购与供应的实际环境,提高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性,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2.3 增加采购与供应的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求,提出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行设计实验目标、提出多种可行性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并最终得到理想结果。例如在供应链采购中“自制/外包决策”部分,在学生掌握自制与外包概念、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实验教学目标及一定的假设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优化方法,在实验中不断调整目标和方案,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又如,在“供应商选择和管理”部分,在学生掌握供应商选择与管理的评价标准和步骤的基础上,由学生选择目前最常使用的线性权重法定量评价供应商,或者选用成本基础体系选择供应商,并对供应商选择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讨论,最后确定选择方案并进行分类管理。再如,在“采购和供应链分析工具和技巧之一学习曲线”部分,学习曲线就是基于学习而促使改善的程度。在学生学习曲线概念、组成要素及适用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实际企业搜集相关基础数据,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根据结果应用于供应链采购谈判策略的制定。
此外,课程中关于目标成本与共享成本的设计、采购决策中的价值分析法应用设计、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等部分也可以设计成设计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
总之,通过设计性实验课可以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增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课次数,精心设计好实验内容和步骤,增强实验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通过设计性实验优化,进一步提升实验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吸引同学全身心做实验,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当然,老师要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验恰当控制好实验的难易程度,并加强对实验中关键点的指导,以期达到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2.4 组织学生开展采购与供应的实地调查研究
通过“走出去”,就是指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企事业单位采购部门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实践锻炼可以提高同学深入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组织和人际沟通能力。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同学到本校图书馆、食堂、设备管理处及基建处的采购部门进行调研,可以利用就近熟悉的优势,了解图书、食材、实验设备及建筑材料的流程、经验,重点了解招投标集中采购的流程、供应商的选择标准、评标的程序及要求等,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还有不少同学到学校附件的宾馆、饭店、制造或商贸企业去调研,重点了解企业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划分、网上采购的流程,库存控制以及供应商管理的方法等。总体情况是,大部分小组能够结合调研对象的实际问题,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借鉴参考文献上的一些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和改进建议。最后,各个小组提交现场调研的资料、分析报告和PPT交流课件。通过实地调研,同学普遍反映收获很大,了解了采购与供应的实际情况,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报告撰写能力和PPT制作能力。作为教师,加强对同学社会调查的指导,帮助同学精心设计调查提纲,以及对调查小组遇到问题的及时解答和督促,是教师掌控小组调研进度、促成预期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2.5 设立“实务精英进课堂”制度
“实务精英请进课堂”是指邀请来自企业从事采购业务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实务精英进课堂,给同学们讲解采购工作的职责、能力要求,实际采购与供应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有助于同学们对采购与供应的实际要求更深入的理解。让同学们了解到实际工作中采购是个机动性很高的职位,随时掌握市场、供货商,以及开发新产品的动态变化信息。一个优秀的采购人员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既要求他高智商,善于分析和把握采购发展的战略态势,还要求他高情商和财商,善于优选合作供应商,与其结成合作联盟,达成最优供应链网络,在保证供应的同时,尽力降低采购成本。引进实务精英进课堂,一方面可强化“能力导向”教学力量,将现场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使学生及时了解现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实务精英也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可以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担任,深化学生对采购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视野。此外,也要加强对实务精英的考核,根据教学效果情况定期更新维护。
2.6 积极开展基于泛雅学习平台的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可移动式教学平台和APP 层出不穷,这给采购与供应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面对当前实际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而无心学习的困境,积极开展基于泛雅学习平台的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以达到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首先,通过泛雅学习平台,任课教师要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和进度要求。其次,通过建立案例库,方便同学学习大量生动的实际采购案例,增强同学对实际的感受。再次,建立系列微课,可以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形象细致的分析解剖,帮助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既方便快捷又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平台集学习计划、案例资源、微课资源,以及评测、交互功能于一体,同时还为课堂学习提供签到、投票问卷、抢答、评分等丰富的活动环节。引导同学将手机应用于课程学习之中,从而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上课时学生玩手机游戏现象大大减少了,大大提升了听课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教学平台,师生和生生之间可以实时互动。教师可实时对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实时反馈、适时调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真正促进教学相长,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7 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适当考虑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比重
《采购与供应》课程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对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包括实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设计性实验报告,以及实验室模拟训练结果分析报告等。实践能力成绩比例可适当提高,建议一般在总分中占比50%以上。通过这样的课程考核改革,可以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学习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要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重视实践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
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包括了选题的合理性、完成的内容、创新性和其它四个方面。选题的合理性又包括科学性、与本课程学习要求的一致性、表达准确性。完成的内容又包括报告结构的完整性、课程中采购与供应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程度、工作量与难易程度。创新性又包括新颖性或独创性、创新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推广应用前景。其它又包括提出的改进方案整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文字图表格式规范性,以及PPT课件制作的完整性和美观性、答辩情况等。
实践能力评价时要改变老师一人说了算的情况,适当考虑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比重,其目的是以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进取作用,鼓励学生成功展示自我,也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实践学习的重视与积极参与。当然,学生自评与互评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制定标准、等级比例限制等。一般建议实践能力成绩评定比例为:老师占60%,学生互评占30,学生自评占10%。并为了防止学生评价结果都是高分或平均分的极端情况,规定限制比例为:优秀不超过30—40%,及格及及格以下不少于10%。
2.8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本身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部分教师仅会讲教材的理论内容,缺乏实际案例分析,讲课内容与实际需要或实际作用联系不够,无法回答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的一个很大困惑,“学了这些有什么用”,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建议学校给予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到企业、政府,以及事业单位调研或短期挂职,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采购与供应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
3 结束语
面对社会对采购与供应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现实需求,《采购与供应》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建议学校要创造必要条件,加强产学融合,吸引实务精英进课堂,鼓励教师深入实际,撷取典型案例,营造采购与供应实践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学生采购与供应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