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教育问题探索

2019-12-26徐雪松曾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观双一流一流

徐雪松,曾智

(湖南商学院,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205)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了各高校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进程。在该方案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第一阶段的目标。而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作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对于 “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正所谓一所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这是一流大学该拥有的突出特征[1]。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其也是决定创新型社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尤其是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更是为社会的创新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高校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来说,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双一流”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挑战不仅包含在高校、政府(中央及地方)、还包括了学生和家庭,相关商业组织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对该政策目标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1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

对于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来说的创新能力,是指要求对于外部环境,尤其是协同创新环境的积极融入与充分应对,并追求能驱动社会整体创新发展进程的能力。“双一流”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往往需要以一流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来支撑,而构成一所一流大学的突出特征是着重培养一流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因此,实行研究生创新教育是目前“双一流”建设下的首要任务[2]。在目前“双一流”建设方案推出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只增不减。在深化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直接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效研究生人才。

2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2.1 社会实践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原则

学校教育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是核心部分,学校教育不仅在知识积累与理论铺垫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工作。社会实践是人才应用阶段不可或缺的过程,是研究生走向社会的预先准备[3]。社会实践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有机形式,这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创新科研方式。

2.2 科学纯粹性与人才实用性并行原则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高校为了不断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逐渐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从封闭转为开放,高校所掌握的教育资源也逐渐从学校本身转变为内外结合、将内部科研与外部产业相结合,产生许多协同创新的模式来培养研究生[4]。然而,高校应该意识到,所有的这些新模式的出发点不应动摇,即科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校应该保持科学的纯粹性不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切忌本末倒置,将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目标而将教育的目的抛在脑后。

2.3 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重原则

高校在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中,坚持良好的科学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始终秉持求真、务实、严谨、理性、探索的工作作风,要培养研究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检验真理的学术态度。人文情怀是指将自我与身边事物相结合,感受身边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是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5]。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行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要将学生的思想单单只是束缚在科研领域,更要鼓励学生积极了解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中的各项事务中去,不要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

3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观念

3.1 “双一流”背景下的文化观

创新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被积极的文化观所促进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文化观就是需要研究生自身形成一套乐观、积极向上的文化观,来迎合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发挥着选择、传递、分享等重要功能。创新教育下的积极文化观需要研究生敢于直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立亲切、尊敬的师生情,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关系,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观,都能起到促进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创新良好发展的作用。

3.2 “双一流”背景下的价值观

创新教育的实施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快完成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衡量一个学校的创新教育水平,极大程度就是衡量该学校教育管理者对待创新意识的态度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度。因此,不仅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更包括学生本身,都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培养研究生创新发展的价值观,跟随这个时代的新大潮,然后立足于本身,从现实出发,顺应潮流,去为之奋斗。

3.3 “双一流”背景下的人生观

对于新一代的研究生来说,需要从入校起就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断地关注世界新事大事的动态,建立自身的目标准则。随着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抛弃陈旧传统的过时思想,铸造适合当代研究生科研学术发展的新目标、新准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遵循自我成长和作息规律,围绕国家“双一流”战略目标和学校事业发展需求。

4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实问题

4.1 僵化和传统的教育制度的限制

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制度是以一种“标准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这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它忽视了研究生的个性发展,按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大多缺乏个性化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思维方式,制约着研究生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培养。传统的师道观念使得学生和导师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学生对导师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导师的学术思想及成果不敢提出自己的疑异,害怕因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受到教师的指责。

4.2 学科与课程体系的限制

我国目前的学科发展封闭状况十分严重,各高校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都还属于探讨阶段,多数高校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是以自己领域为主的较为窄的学科视野来培养的,因此这样的培养方案无法提供研究生拓宽专业的基础,也很难获得创新的灵感,但是如今的一流高校学科创新主要来源是将不同之间的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而且,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和方式的相互借鉴也可以成为一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4.3 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限制

高校要实施研究生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方式[6]。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情感。但是很多高校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上还是选择传统老旧的行为方式,没有注意到当代研究生是拥有独特思想方式的研究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制定适合创新培养方式,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结语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与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为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制定了新的目标框架。地方性高校在追求研究生在学术领域上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融入研究生的教育当中去,并且抓住时代的机遇,积极打破以往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束缚,投入到更加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去。

猜你喜欢

文化观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