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析
2019-12-26熊光红
熊光红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我国的政治制度也更加成熟稳定。高校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者,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学校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认同感。
1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1 价值观联系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也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就用24个字描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其内容中也强调更多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爱国精神无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格,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价值观联系,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增添文化内涵,也是当前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1]。
1.2 教育目标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非常明确,即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培养和教育。具体来看,应该让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人才,学生的基本素养也需要进一步养成。无论是心理层面,还是意识层面,广大学生都需要注重伦理道德,将品行看作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要求。从传统文化层面来看,集体主义观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高校思政教育,教育目标的共同点也让两者之间实现了有效融合。
1.3 教育内容联系
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三观教育、法制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而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也存在相似之处,可以为共同教育打好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至今,仍然能影响个人素养和时代发展的进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将优秀传统文化定义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化。当前高校开设的教育内容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当中,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互动的方式完成课堂以外的内容学习,对大学生进行更好地课外指导,完成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 苗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是群众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内容。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动的开展,也是民间文化得到传承的根本,对于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苗族传统文化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语言文化
苗族语言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方言,这些文字语言有着曲折的发展经历。在苗族区域的传说当时的苗族人将文字写在羊皮纸之上进行保存,但由于战争、自然环境迁徙的因素的存在,这些珍贵的内容逐渐面临失传危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对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字采取了重要的保护措施,尤其是对古老的文字进行改革,创造了更多新的区域文字,让语言文化得到重要体现。
2.2 民俗信仰文化
民俗信仰文化可以从祭祀活动的角度出发。从意识形态上看,苗族传统文化历经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但与其他传统文化相似,人们认为自然界的改变是受到祖先和鬼神的影响,因此,人们具有了一定的民间信仰,形成了多样化的民俗信仰文化特征。以“采花山”为例,这项活动是苗族群众春节后的传统节日,在各地区约定时间之后,人们身着正装,成群结伴地参与各项团体活动。活动内容众多,不仅包含传统的歌舞盛会,还包括一些杂技、娱乐内容,男女老少均可参与其中,尤其是青年男女可以借此机会互相认识,进一步发展关系。
3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1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问题
近年来,我们针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结果显然存在严重问题。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层次较低,只能了解一些与假期、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由此看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水平较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
3.2 文化教育方式
从当前文化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传统文化过于碎片化,很多教学内容只能简单介绍传统文化的少数内容,并没有深入对其进行研究,章节过于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教育模式。学生只能从零散内容中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信息,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某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通过扭曲传统文化真实内涵的方式,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求,虽然从短期效果来看,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更无法通过传统文化实现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大打折扣。再加上传统文化等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突出,本身动力不足的学生很可能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深入人心。
3.3 缺乏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课堂作为主舞台,但并不代表其他渠道无须发挥作用。恰恰相反,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配合,进一步稳定社会教育的价值。但从学生的生活领域来看,并没有过多涉及传统文化元素的相关内容。当前全国高校偏向于现代化管理,传统文化风格的内容比例较少,无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安排上,学校开展的活动类型更偏向于现代实践,涉及传统文化实践的内容同样匮乏,家庭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也未曾落到实处。总体来看,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
3.4 课程设置问题
高校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比例严重不足,大多学校只是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来进行规划,并没有重视其地位和价值。在针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当中,我们得知,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主要通过网络和书籍,即课外渠道占据了绝大多数,真正的课堂教学内容并未发挥有效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纸上谈兵。为了进一步将传统文化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当中,学校也需要将课程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化管理,满足文化教学的要求。
4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1 注重文化教育的衔接
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目标,而是需要长期的教育过程作为指导和过渡。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时期,就应该从课程内容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衔接。例如中学语文中涉及《论语》的部分内容和《孟子》的部分内容,但只是对某些文章的学习。在大学教育当中,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让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当中[3]。以苗族传统文化来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育也是其中的主要方式。苗族传统文化从自身的发展轨迹来看,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可以被参考和借鉴的文化特质教育。云南文山州的某些学校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过渡到中学教育的完整优秀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苗族传统文化能长期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必要时还采取了双语教学模式,注重文化交融与文化延续,更好地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体现了文化教育的衔接工作,促进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同时,为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了坚实基础。
4.2 重视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课堂教育始终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升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比例,尤其是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更加合理,即将传统文化课程列入必修课的范围之内。另外,可以在不同专业的相关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部分[4]。以当前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一书中,就可以涉及传统文化中有关伦理道德的内容。例如,苗族地区的饮食、居住、婚丧、喜庆等习俗的内容就可以融入教育过程当中,在不同的专业教育环节充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进行合理调整,必要时融入与专业特色相关内容。在网络水平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下,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渠道展开文化传播,让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可以实现有序化[5]。
4.3 环境元素与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对于人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校园文化正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多接触的环境,其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体现得非常显著。换言之,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环境元素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们来说,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也成了思政教育的重点。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了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到了文化校园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意见。所以,当代高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以辩论赛、社会实践、演讲、民族传统节日等多种模式来落实文化建设工作。例如,云南民族大学通过成立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社团,引导和支持各少数民族在校园里开展展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加深了对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体现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文艺晚会中可以增加民族文化因素,融入部分苗族传统文化内容。让环境元素体现出民俗特征,也可以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6]。
4.4 拓展教育途径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下,科学的快速发展也让教育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当中。所以,课堂教育可以融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方面,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当中也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说明,即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习惯,家长可以与学校保持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现状,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社会教育方面,学校可以呼吁社会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内容,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和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内容。
5 结语
民族文化与现代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一形式化的教育范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其教育也有着自身的结构体系,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需要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的思政教育工作当中,既要考虑到教育本身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需求,以便于及时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更好地对教育措施和方法途径提出具体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