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9-12-26阮福华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 阮福华(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如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追求、精神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提高。然而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全民健身计划,它不仅是为了鼓励和支持人们积极的投身体育锻炼,而是为了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健康它不仅是指人体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同时它还体现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多种指标均能维持在适宜的范围。人们在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力下,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及心理健康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进一步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现的尤为重要。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体育锻炼

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对体育锻炼的定义和表述有所不同,尽管表述各异,但基本内涵差不多。体育锻炼,也称“身体锻炼”,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安排和重复从事的身体运动(Caspersen,Powel l,&Christenson,1985)。 “体育锻炼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及身体成分等都有关的活动形式,通常也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体育锻炼也指人们源于对自我的认知,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和医疗卫生手段,利用业余时间增强体质健康,调节精神的体育活动。

1.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概念,从梳理文献中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的一标准,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对心理健康的观点和看法不同,但是都表示心理健康是个体自身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的结果。如: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张春兴,1991)。心理健康也指能够适应生活及处理好人际关系,能充分展现出自身能力,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情绪协调且有幸福感。

2、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对于心理健康的,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大多数学者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我国内地学者王登峰、张伯源(1992)提出,心理健康主要应体现在了解自我,能够悦纳自己的同时还应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命中的一切,积极乐于工作;能够协调和控制情绪;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特征符合年龄、性别等特征。与此同时,内地学者刘协和(1993)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他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没有心理异常的表现;智力能够得到正常的发育;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有充沛的精力面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显而易见,上述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虽然繁简不一,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建树,但是概括起来其实不外乎五个方面:第一,从个体角度来看,能够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第二,从社会适应角度来看,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三,从气质类型角度,拥有健全的人格;第四,从情感特征角度,应具有良好的情感状态;第五,从发育状态,身体、智力均正常。

3、判断心理健康的常用依据

3.1、经验标准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得出,经验大体指两个方面:第一,指患者自己的主观经验。其中有人主张以个人适应环境时感到痛苦的程度,作为“不正常”的指标,例如患有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者,从自身角度感受生活中的不适;第二,指观察者自身的判断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出发点与参照点。但是,这种依据主观性大,因此要因人而异。

3.2、社会标准

该评价标准是以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活动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否相一致来判断心理健康与否。其中但凡是与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法律、风俗等相符合的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属于心理健康,与此相反则属于心理健康或者异常。但是,以社会标准进行评判会受到地域和社会历史的制约。比如,不同国家对同性恋的看法和评价各不相同。由此可见,该标准的评价方式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3、心理测试

这种评价方法主要是用心理测试来作为判断工具,以测试出来的结果为依据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心理测试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是具有判断心理健康与否功能的测试并不多(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SCL90等),同样受文化环境的制约,需要经过严谨的设计才能进行实施和检测,并且还需要由通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了来实施和解释结果,不能随便使用。

3.4、医学标准

医学规范指病因症状的检验标准。这种从医学角度进行判断的一种标准,其实它是将心理不健康与疾病一样看待,正常人不应体现不正常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活动,所以从该评价角度出发不健康心理行为其实是精神疾病影响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生理、神经、遗传、等因素的原因。然而这种依据虽然相当比较客观、准确,但是适应范围较小,成本高且不易操作。

综上所述,以上4种评价心理健康的依据都具有一定价值,又存在一定的局限,可见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可以来区别正常和异常。只有在实际应用中,不拘泥一中方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项依据相互参照才能得出一个相当客观的评价结果。

4、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1、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青睐。广义上的情绪状态大多是指情绪本身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心境、应激等。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状态,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处于舒适积极的状态之中。根据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得出,积极的投身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因素的干预,调节抑郁、降低焦虑、提升健康幸福感等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由此证明,体育锻炼对改善情绪状态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生活、学习、工作及精神上的压力、消极的情绪能够得到缓解和释放,并且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可,缓解了心理应激反应。

4.2、体育锻炼对提升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当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人际关系中的幸福感,提升应对困难的能力。例如,排舞和形体锻炼可以改善人的体态特征及精神面貌,提高自信和生活质量;篮球、足球等团体体育运动,在激励的竞争和强烈的身体对抗下,能够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拼搏的精神。以此证明,体育锻炼不仅是一项促进身心健康的身体运动,它还是一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活动。

4.3、体育锻炼的类型、强度与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类型、练习的强度和频率及每次运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在以往,关于体育锻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主要集中于有氧锻炼与无氧锻炼的心理效益的比较。同时一些力量性的练习,例如举重、蹲杠铃等身体活动对于愤怒的宣泄和不快的心理特征具有显著的效益。另外一些实践研究证明,每周不低于三次的,每次不低于半个小时的中等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更有利于降低焦虑、缓解精神压力和身体疲劳。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能够使焦虑水平下降(如跑步),同时高强度的有氧锻炼虽然显示了最大的身体锻炼的效益,然而生理方面的最大效益并不能带来最大的心理效益。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类型、时间和强度,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小结

(1)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不快的心境状态,调节抑郁和降低焦虑症状,而且运动参与者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进而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健康幸福感;

(2)体育锻炼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特征,它不仅包括锻炼类型、锻炼时间、而且还涵盖锻炼强度及锻炼频率等方面。因此不同的运动特征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坚持性的基础上,运动参与者采用中等的运动负荷强度、每周参与锻炼3次左右、每次持续时间30min及以上、选择营业性和专业性的健身场馆以及集体型的有氧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果更佳;

(3)在现今常用的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当中,评判心理健康的依据都具有一定价值,又存在一定的局限,可见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可以来区别正常和异常。只有在实际应用中,不拘泥一中方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项依据相互参照才能得出一个相当客观的评价结果。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沙漠里的精灵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