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交流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9-12-26魏晖
魏 晖
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比较热,涉及学科多,视角广,内容丰富,语言学相关学科中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文章也不少,有学者提出语言是重要的软实力,国家软实力建设亟待研究和应对一些重要语言问题。①赵世举:《国家软实力建设亟待研究和应对的重要语言问题》,《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2期。但尚未见到从语言文化交流视角进行研究的。本文拟探讨语言文化交流对于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分析新时代语言文化交流面临的新情况,以及语言文化交流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基础、方法和策略。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其努力方向
(一)中外“软实力”差异
“软实力”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1987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发表《大国的兴衰》,美国国内出现一股认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的思潮。约瑟夫·奈为了反驳当时流行的美国衰败论,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软实力”概念。他认为,美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维度,即软实力上,也无人能与之匹敌。②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ⅪⅤ。之后,这一概念被广泛采用,约瑟夫·奈也继续相关研究。针对有些人曲解、误用了这一概念,约瑟夫·奈在2001年撰写了《美国实力的悖论: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一书,这次与曾经驳斥美国衰败论不同,是告诫美国人要警惕美国必胜论。2004年,约瑟夫·奈出版了《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该书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补充,系统论述了软实力的定义、来源,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及转化,分析了美国及相关国家的软实力资源、软实力的运用,特别分析了信息时代的软实力以及如何施展软实力等。
概括而言,约瑟夫·奈认为,实力是对他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并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影响他人行为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威胁强迫,也可以施以利益诱惑,或者通过吸引和拉拢使对方与自己目标一致。而软实力,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首先,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紧随这种吸引力的,是对方的默许。其次,软实力是一种影响力,软实力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但是,软实力不等于影响力,影响力还可以通过威胁或者报偿等“硬”手段来实现。①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再次,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力。同化力指的是影响并塑造他人意愿的能力,依赖的是文化和价值的吸引力,或者通过操纵议程令人知难而退的能力。②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三方面:文化(在其能发挥魅力的地方)、政治价值观(无论在国内外都能付诸实践)、外交政策(当其被视为合法,并具有道德权威时)。③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6页。这三种资源创造了软实力——通过自身的吸引,而不是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达到预想目标的能力。软实力部分取决于文化,部分取决于国内政策和价值观,还有一部分则依赖于外交政策的实质、策略和风格。三种资源都很重要,但软实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源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④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92页。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时相辅相成,有时互相干扰。约瑟夫·奈还研究了巧实力,巧实力意味着如何更好地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⑤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之后约瑟夫·奈的相关著作进一步丰富了软实力理论,对巧实力方法做了更全面的研究,巧实力概念及相关做法被奥巴马政府所采用。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提出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国学者从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战略和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美国有华裔学者认为中外软实力存在差异。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世界著名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现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认为:中国讲究和谐辩证法。和谐辩证法里面包括一个正义原则,正义原则是道德性的,不像美国的再平衡,是一种政治性的、权力性的,不管道德意义,硬邦邦跟你对抗。中国不会用硬实力去“抢”,用软实力去“骗”,用巧实力去“偷”。⑥成中英、黄田园:《〈易经〉文明观:从易学到国际政治新思维》,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第132页。中国强调“道德力”,“道德力”包括“德性伦理”“责任伦理”“功利伦理”“权利伦理”,四种伦理组合起来就叫“正义伦理”。四个伦理,其实恰恰是一个大国兴起之道,而且四个伦理也是一种政治哲学。伦理是获“势”的,势不是power,中国是谋势的这样一个国度。⑦成中英、黄田园:《〈易经〉文明观:从易学到国际政治新思维》,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第177页。成中英还说:“儒家当然也不反对‘巧实力’,但是‘巧’的意思并不是‘取巧’,而应该是巧妙、精巧。所谓‘巧实力’应该是有智慧的,我叫它‘智慧力’。”⑧成中英、黄田园:《〈易经〉文明观:从易学到国际政治新思维》,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第184页。美国纽约大学国际政治与国际法学终身教授熊玠在给成中英、黄田园著作《〈易经〉文明观:从易学到国际政治新思维》写推荐序时说:“西方对‘软实力’的认识是基于attraction(吸引别人的本事)。可是,在中国,‘软实力’是要靠‘身教’或宽厚的道德力量(譬如己欲达而达人)来‘心悦诚服’。按《三国演义》所述,诸葛孔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先将孟获逮住(擒)了六次,每次都将他释放。到擒他第七次时,他甘愿投降,俯首称臣。试问,像这样显示与孕育‘软实力’,西方哪里去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软实力”力量,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存在一些根本差异。因此,中国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有基础的,也是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更具有道德力。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其努力方向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讲的“文化软实力”,虽然借用了约瑟夫·奈所用的“软实力”一词,但立意与之完全不同。我们党提出和运用“文化软实力”概念,是基于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战略意义的深刻把握而提出来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①沈壮海:《大学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7期。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命题后,文化软实力研究迅速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与我国学者研究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存在一些差别。一是学科有相同也有不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主要属于国际政治范畴,其理论出发点,是对有关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模式的解释能力不满,实践动机是要找到一个角度来解释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②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背景和任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我国学者研究的文化软实力概念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分属于不同学科,有国际政治、新闻与传播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等,也可归结为“广义文化学”。二是研究范围、维度存在差异。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研究范围除了文化外,还研究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主要从对外维度来研究。我国学者的研究综合对内对外两个维度,侧重从文化角度来研究,但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三是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是从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出发的,以阐释其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主张。③洪晓楠、邱金英、林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力》,《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我们的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把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与外交目的的次等手段来对待。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④夏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光明日报》2007年12月7日。当然,我们研究文化软实力,借鉴约瑟夫·奈的相关理论、方法还是有必要的,对其研究进展进行追踪、比较以及交流,针对其软实力战略采取相应的文化软实力方略更有必要。
自2007年以来,我国学者从多视角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分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等,分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和不足,从多层面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策、方法、途径和举措等。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战略地位,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162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重视语言文化交流
语言文化交流是指以语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知识互换互通,既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包括国家内部民族、群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个体、群体参与外,还可以有工具书、翻译作品等语言文化产品作为辅助方参与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表层、中层、底层3个层面的交流:(1)语言的相互学习;(2)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相关文化交流;(3)语言价值观交流。语言文化交流产生作用的生成机制是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①魏晖:《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6期。笔者认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高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四要”,需要重视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加强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语言文化交流正是发挥人的作用的重要方式。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语言文化交流是人与人以及相关语言文化产品辅助、配合的一种交流。随着交通的便捷、全球化的推进,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加剧。仅以旅游为例,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公布的《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亮点2018年版》报告,2017年国际游客总数达到13.23亿人次,比上一年增加约8400万人次,创下新的纪录。特别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出国留学、访问、工作、旅游以及移民等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来华留学、访问、工作、旅游等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为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大的机会。语言文化交流不仅指国与国之间,也包括国家内部民族、群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提出了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也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语言文化交流包括语言的相互学习,相互的语言学习可以增进语言理解,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相关文化交流以及语言价值观交流既促进文化理解,也有助于语言理解,国家内部民族、群体、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扩大中华语言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总之,语言文化交流既有助于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也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提高国际话语权。
其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中华文化传播效率、效果,而语言文化交流是比较有效、高效的传播方式。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对中国有钦佩、羡慕的成分,也有担忧、焦虑的情绪。②宋宇:《傅莹:提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参考消息》2018年6月11日第13版。信息时代新媒介作用凸显,获取信息极为方便,但存在假新闻充斥、不客观报道泛滥等现象。尤其在当下西方话语霸权下,由于审查、保密甚至有意的搅局等原因,我国的真实情况常常被屏蔽,我们的很多价值观念很难传播,传播范围有限,被世界广泛接受的更是少之又少。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曾说过:“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为了进行某种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种屏障。”“无论保密的理由是言之凿凿还是牵强附会,屏障都是存在的。”“虽然审查和保密在源头上截住了大量信息,但更大量的事实本来就不会传到整个公众那里,或者传得非常慢,因为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传播范围。”③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2~35页。语言文化交流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相对于媒体传播来说,效率更高,作用更大,尤其在破除成见方面作用更加重要。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后,该理念得到了国际上的热烈反响,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①李秉新、殷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212/c1002-29074838.html.这一理念被国际社会接受与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与各国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工商界及知识界人士广泛交流分不开。
再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而语言文化交流是逐层递进的,涉及价值观、思想、哲学层面的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并一直推行的同盟政治和同盟秩序是不同的,是一种更为广泛的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结伴而不结盟,这些理念需要与美国更多的面对面交流,需要不断地碰撞,需要更合适的故事才能被更广泛地接受。成中英说过:要改变美国,你一定要在思想上论证说明,有历史说明、哲学说明,要加强这方面的交流。要论证,要平心静气,也要据理力争,拿出事实,拿出证据、拿出理由。②成中英、黄田园:《〈易经〉文明观:从易学到国际政治新思维》,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第233页。主题为“学以成人”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2018年8月在北京举行,这被认为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意味着中国哲学将与世界其他传统哲学一样为世人所认可。③彭泽锋、于金翠、谭颖:《从哲学角度看冲突中的世界》,《参考消息》2018年8月31日第13版。这为不同价值观的交流带来了机遇,来自世界各地的哲学家共同探讨新出现的全球问题,这是一次东西方哲学的对话,期望东西方哲学并肩创新、反思与包容,共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危机。语言文化交流包括表层、中层、底层3个层面的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中层的交流,必须逐渐涉及底层即价值观、思想、哲学层面的交流。价值观、思想、哲学层面的交流有助于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只有当彼此对对方的表达核心理念和思想情感的词都明白了,才算是真正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的相容”④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35页。,新理念才能被广泛接受,中国当代价值观念才能广泛传播。
三、语言文化交流助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方法和策略
(一)新时代语言文化交流面临的新情况
语言文化交流自古就有,古今语言文化交流存在一些不变的因素⑤魏晖:《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6期。,但新时代的语言文化交流与以往的语言文化交流有很大不同,面临一些新情况。
1.语言文化交流面临新机遇,但形势仍然复杂
党中央在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做出重大判断: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给语言文化交流带来新机遇,同时也提出新要求。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研究如何将人类从已经造成灾难的文化冲突中解救出来,而通过多元参照、互动认知的思维方式实现文化反思、文化自觉、文化对话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⑥乐黛云:《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9页。中国政府、学者为此做出了众多努力,也得到了世界不少国家、学者的热烈响应。2018年9月在曲阜召开了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论坛宣读了《关于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席声明》。声明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对话是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桥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①赵新兵、潘林青、孙晓辉:《尼山论道:中外学者共话文明相融》,《参考消息》2018年10月8日第11版。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2018年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达成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共识》,倡议要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持久和平的世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尊崇自然、同舟共济,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②李洋、傅瑊瑊:《以“文化对话”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5日第12版。语言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对话方式,在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下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美国优先”、民粹主义等观念也影响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文化交流还受到战争、恐怖主义等干扰,形势仍然复杂。
2.交流更加频繁、便捷
经济全球化、交通便捷等促进世界人员往来,交流更加频繁、便捷。网络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推动网络交流日益方便、频繁。科技日益发达,机器翻译减少了交流的语言障碍,促进了交流。
3.交流人员更加广泛,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交流人员不再仅限于语言文化学者(使者)、外交官,更多的企业家、留学生、旅游者、移民(含通婚)等参与交流,还有更多的群体、机构如政党、智库、媒体、企业等参与交流。辅助方式也越来越多样,除了传统的工具书、文学作品外,还有翻译软件、网络小说甚至机器人参与。
总之,新时代的语言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便捷,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交流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但不同观念的碰撞也更多,难度也更大,这就对交流人员的语言文化素养,交流的效率、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交流人员的语言文化素养越高、知识越丰富,交流沟通能力越强,文化底蕴越深厚,语言文明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交流沟通,反之则影响交流沟通。此外,参与交流的辅助工具也影响交流的成效。
(二)语言文化交流助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语言文化交流助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需要提升国民语言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一大批语言文化使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捷,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大幅上升,媒体经常出现一些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爆粗口等不文明语言行为的报道,这些既影响了礼仪之邦形象,也影响语言文化交流的效果。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的任务。需要加速研究制定和颁布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对国民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言文化、语言文明进行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养。
“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等新使命急需一大批既懂专业又有沟通技巧、既有国际视野又懂中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目前严重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型人才,急需“提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建议国家制定专项计划培养大批语言文化使者。既可考虑对现有各领域的专家培训中华文化和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也需要立足长远,培养后备人才,完善和扩大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可作为一个选项,使之成为打造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三)语言文化交流助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
语言文化交流助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就是以语言互通为基础,以语言文化产品开发与服务为重点,以语言价值观交流、实现文化理解为目的。
“一带一路”建设,“五通”是关键和主要建设内容,语言互通是基础。①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家内部的语言文化交流,语言的相互学习都是重要的,语言互通是基础。有效实现语言文化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规划好语言教育和语言人才培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大力开发语言文化产品,打造语言文化产业。要加大语言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需要适应信息、智能时代要求,发展语言文化智能产品,开发语言文化游戏。俄罗斯方块游戏曾经风靡一时,有日本游戏设计师最近推出了汉字版俄罗斯方块。②《汉字俄罗斯方块》,《参考消息》2018年8月1日第8版。该游戏的规则是每次出现的汉字可当作一个偏旁部首,玩家要让能组成一个汉字的部首(或汉字)连在一起,若成功组成一个汉字便能消除其他部分。有网民大赞游戏有创意,不少中国网民笑指日本设计师的中文水平比自己好,更指“游戏会玩哭中国人”。中华语言文化传播需要更多的语言文化产品“走出去”,目前列入“一带一路”丝路书香工程的语言文化书籍只有《汉字演变文化源流》(2卷本)和《汉字演变与文化精解》(8卷本),期盼更多的语言文化经典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华语言文化传播也需要更好地借助汉字文化产品,汉字文化产品是一种图像、视觉产品,图像、视觉产品比听觉、纯文字产品传播效果更好,尤其对青年人更有吸引力。此外,中华语言文化传播也需要更好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念,这就需要重视文化产品的内核挖掘及价值升华,也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还需要语言文化交流逐渐进入底层即价值观、思想、哲学层面的交流。
(四)语言文化交流助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语言文化交流不仅要有人才,有方法,交流中要遵守平等、安全等原则③魏晖:《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6期。,交流内容要有价值,符合客观性、真理性、不矛盾性原则,符合正义性、道德性伦理要求,还要讲究策略,包括国家和交流人员两个层面的策略。
1.语言文化交流要注意政府、市场共同推动,职业人士与普通民众共同作用
政府在语言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但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政府和市场两者缺一不可。职业人士在语言文化交流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是随着人员交往的频繁、便捷以及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普通民众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善良的天使》纪录片就是“通过讲述普通美国人和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努力化解双方的误解”,向观众真实地展示了中美友好往来为两国人民带来切身的改变和收益。④李颖、宋宇:《中美关系呼唤“善良的天使”》,《参考消息》2018年11月27日第10版。普通民众间的语言文化交流具有普遍性、持久性、稳固性的特点,当两个国家处于不友好状态时,两国民众建立起来的语言文化交流关系可能维系两国间的关系甚至会化解两国间的不友好状态。
2.语言文化交流要注意从语言文化表层、中层入手,逐渐深入到底层
语言文化交流中既要会说,也要会听,更要会提问,多展示,少说教,少“告诉”。要注意不要用中国国情套用他国情况。例如笔者有一次参加“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有位中亚国家学者提到本国文字将用拉丁文字取代基里尔文字,我国有学者马上就发问,会不会导致很多古代文献“失传”。其实,该国古代文献远不像中国那么丰富,这是典型的用中国国情套用他国国情。交流中要注意换位思考,要注意站在对方视角看问题,要有大视野,有国际视野。语言价值观交流一定要进行,但要谨慎,要适时进行。语言文化不反对交锋,但交锋要讲对象,讲场合,讲时机。
3.语言文化交流要重视与青年的交流以及青年人之间的交流,要注意选择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
要注意发挥辅助工具的作用,要重视开发和发挥懂多种语言的机器人使者的作用。中文走向世界要更好借助汉字文化产品(图像、视觉产品)、汉语拼音等的作用。语言文化交流还要注意交流语言的选择,主要根据需要、效果选择语言进行交流。
4.语言文化交流中要注意少用甚至不用容易引起误会的词语
在一次“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亚学者对自己国家的语言被称为“小语种”极不高兴:我们的语言怎么就成了“小语种”?对“汉语推广”甚至“汉语传播”等词语也很敏感,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语言传播是一种重要现象,其传播动力、方式、途径、特点、规律及影响传播的因素,传播广度、深度、精度等都值得研究①魏晖:《中华语言传播有关问题探讨》,《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年第3期。,但交往中未必要使用“传播”概念,多使用“语言文化交流”概念就好。中国特有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要注意语境,要注意区分国内国际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