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转型期良好文化生态的实践路径
2019-12-26彭益民
彭益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不仅表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景象、新态势,也出现一系列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文化生态。所谓文化生态,是指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的要素或形式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状态。即认为,文化就像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每一种文化样态都具有壮大自己的生命力;各种文化形式或要素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竞长争高、共生共处的文化生态群落。当前我国的文化生态,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还共生有历史传统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乃至腐朽文化等各种形式。对于这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和多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指出,要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日。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43、41页。。这都为我们优化文化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开辟了广阔的实践路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
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构建良好文化生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个历史范畴、动态概念。不同社会、民族和国家,不同时代和历史条件,人们对先进文化有不同理解和要求。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和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精神需求,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表明其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时代性要求;“面向世界”,表明其不断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开放性要求;“面向未来”,表明其引领社会潮流的前瞻性要求。“民族性”反映其浓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科学性”体现其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根本精神,“大众性”显示其服务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品格特性。概言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时代性与前瞻性的统一、群众性与导向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旗帜。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凝心聚力,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先进文化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提高经济的科技和知识含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促进政治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证。先进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培育公民科学现代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独立人格和开放包容的精神,激发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为国家政治认同提供价值观基础和文化根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先进文化以德行天下的大道规范社会生活秩序和人们的行为,有力调节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服务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有助于培育国民积极健康的心态,创造平等、互助、共享的和谐局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杠杆。先进文化通过培育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和高尚思想道德,用科学文化知识涵养国民,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心智健全、精神富有,从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先进文化不是自发地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任务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具体内容包括:
一要“强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必须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必须形成强大思想理论和宣传舆论力量,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要“铸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抓好“铸魂”工程,必须抓好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入脑入心;需要运用一定的典型示范引领,使之学有榜样,行有典范;需要抓好实践养成,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身体力行;需要强化制度保障,固化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公约守则等,切实做到内化于心、细化于形、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三要“实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国长期以来的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革命时期锻造的革命道德,以及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培育的社会主义道德,广泛体现于人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生活中。必须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持久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抓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教育和专项治理,使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文明道德风尚蔚然成风。
四要“惠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抓导向,确立文艺创作服务人民的坐标,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必须抓繁荣,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必须抓队伍,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五要“发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必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使全民阅读、送戏下乡、艺术普及、教育培训、文化扶贫等文化服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必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扩大文化对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不断在执政实践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本领和能力,才能切实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不断创新传统文化
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8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和包含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为总纲,贯穿着群体本位的整体精神,要求考虑问题从整体出发,推己及人,局部要服从整体;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修德进业,刚健有为;渗透着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强调“和为贵”“致中和”,在多样性的统一中达到平衡。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可以传承中华文脉,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继承其思想精华;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增进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可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继承我国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传统,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传承是基础。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一脉相承的传统,丢弃传统,就等于割断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母体,离开母体搞创新,既失去自己的特色,也难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大陆本土已获两个诺贝尔奖,即莫言获得2012年文学奖和屠呦呦获得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实这两个奖项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是继承与创新的典范。莫言受家乡山东高密历史传统文化的浓厚影响,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力作而问鼎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得益于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和启示,成功运用乙醚提炼出了青蒿素,制成了抗疟疾的“中国神药”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充分显示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巨大生命力。这两个诺贝尔奖深刻说明,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传承文化精华,才能显示被世界认可的特色与优势。
另一方面,创新是关键。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永葆其生机与活力。传统文化有大量优秀合理的成分与因素,但也含有“愚昧、不科学、不文明”的杂质,必须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如果莫言只是传承复制古典的文字脚本,没有对现代生活的构想和创意;屠呦呦只停留于传统中医药的方剂,不借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这两项世界性的贡献就会与我们无缘。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应当有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丰富的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当今创新传统文化,如果从核心思想理念看,一要创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精华。传统文化贯穿着仁爱、人本的思想,倡导仁者爱人,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把“民”放在突出位置。对当代中国来说,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群众的冷暖,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创新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守诚信、崇正义”的道德情怀。传统文化倡导诚实做人,取信于人,与人为善,强调行为正当,保持节操,维护公平正义。当今我们必须弘扬和创新这种守诚信、崇正义的精神,推进社会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三要创新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追求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当今尤其需要借鉴这种平等友爱、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天下大同的思想资源,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离不开传统文化不断的传承转化与创新发展。
三、积极扶持通俗文化
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必须积极扶持通俗文化。通俗文化相对精英文化或经典文化而言,是普通大众中广泛流行普及、通俗易懂的文化,又称俗文化或大众文化。通俗读物、通俗文学、通俗歌曲、大众电影、民间演艺、喜剧小品等都是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通俗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可以不庸俗、不低俗、不媚俗。因此,通俗文化完全可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有资格获得与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同等的社会期望和待遇。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成就了一代通俗文学大师。其实,力求通俗化,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本来就是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种追求,也体现了文化从民间汲取营养的创造活力。许多文化产品当时可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作品,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却成了后世的经典。如我国《诗经》的“风、雅、颂”,其中最有价值和广为流传的不是“雅”的精英文化,不是“颂”的宫廷文化,而是来自下层“风”的民间文化,即俗文化。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在当时也属于通俗文学,但今天却成为穿越时空的经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俗文化、俗文学是孕育和催生高雅文化、高雅艺术的母体,当今不少的高雅文化和艺术就是从俗文化中产生的。因此,对通俗文化绝不应贬损排斥,而是积极引导、培育和扶持。
当今通俗文化的流行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取决于解放思想所提供的宽松文化环境,同时也是大众传播媒介数字化变革的一种结果。通俗文化作为适应普通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它没有精英文化精致、深刻和厚重,但比精英文化灵动、易懂、亲民、原生态,是老百姓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营养。“通俗文化热”标志经典文化垄断的终结和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通俗文化打破了精英阶层对文化的独享,使文化从象牙塔走向民间,走向家庭,走向大众,成为老百姓文化消费的“快餐”和“热点”,满足了辛勤劳作草根的文化之需,对促进文化繁荣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通俗文化在我国迅速流行,以其感性、消遣性、娱乐性和大众性,适合了现代快节奏生活人们工作之余普遍追求轻松的心态,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热情。通俗文化不仅普及了文化,带来娱乐,而且对解放思想,促进人们形成开放、自信、自强的意识和积极健康心态起了很大的作用。通俗文化传播的广泛性、接地气的亲民性以及自娱自乐的参与性,能极大释放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化解心结,理顺情绪,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扶持通俗文化,就是要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在高雅文化的陶冶下更好地发挥其活跃文化生活、改善文化民生、改造民风民俗的重要作用。这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支持通俗文化的大众化取向。大众化、通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通俗文化直接面向大众,提供给人民群众通俗、易懂、亲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给予大众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和满足,必须大力倡导和扶持。当前,宣传文化部门每年都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通俗理论读物,组织贴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微宣讲”“大讲堂”,以及开展深入基层的“心连心”文艺演出活动等,无不是主流文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益实践和探索,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是扶持通俗文化普及的传播方式。通俗文化表现形式简单、轻快、原生态,来源于民间并依赖于民间而快速、方便、广泛地传播。当今“通俗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其产品的生产制作和传播更具模式化特征。不仅其生产和复制的产品数量多,可以“铺天盖地”,而且传播速度快、方便快捷,可以遍布“天涯海角”,这种特性显然有利于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普及。其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产品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有生命力的被存留甚至被提炼为文化精品,淘汰出局的自动沉寂而消亡。支持和引导这种选择和淘洗,显然有益于建立和维护健康的文化生态,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三是认同通俗文化的市场化考量。通俗文化不像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它带有浓重的商品文化气息,本身就是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不畏惧市场风浪的搏击,这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许多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大多采取通俗文化的形式,如通俗小说、通俗歌曲、通俗音乐、喜剧小品等等。只要不污浊,不庸俗、低俗、恶俗,不逾法规底线,就应当允许存在和认可。当然,另一方面,通俗文化也可能夹杂一些不健康、低级粗俗的东西和消极因素,如果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势必发展为粗俗、平庸、劣质的精神“快餐”。而且,如果长期一味地迁就和迎合大众趣味的通俗取向,无论理论、科学和艺术都要趣味化、娱乐化、轻松幽默化,这就会造成大众懈怠、丧志、懒于思考,以及社会理性缺失、人文失落、精神扭曲的消极后果。这就会消解民族的斗志和意志力,降低民族的品位和精神品质,有碍于思想和精神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扶持通俗文化的同时,应当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借通俗之名行“三俗”之实,保证通俗文化规范、有序地向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而且发展中要注重提高人们文化消费的品质和品位。
四、正确引导流行文化
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必须正确引导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相对应,一般是指风行一时的社会时尚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普遍流行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形式。文化也时常体现为一种时尚和风气,流行文化就是时尚传播、流行的产物。流行语、流行服饰、流行音乐、流行文学、偶像崇拜、粉丝文化、游戏文化、网络文化、星座文化等,以及对明星的热捧,对广场舞、健身操的迷恋等,都是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时代的人追求不同的流行品。比如我国年轻人曾经追求的流行品,70后,是露天电影、飞鸽自行车;80后,是小霸王学习机、随身听;90后,是留学潮、“苹果”的升级产品等等。流行文化具有突发性,“一鸣惊人”“一夜成名”“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特征;流行文化具有流动性,迅速流行,不胫而走,一时间可波及四面八方;同时也具有暂时性,来得快去得也快,流行起来风起云涌,消退后悄无声息;当然,它也具有商业性,诱惑商家跟风逐浪,“唯利是图”,是一种“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①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流行文化容易引发虚热,导致过分追逐、痴迷而失去自我的非理性病态。但它不是洪水猛兽,流行文化反映和体现社会时尚、民意与风情,及时正确引导,因势利导,使之产生积极的效果,能为文化发展繁荣注入活力和正能量。
流行文化以商业文化为基础,以流行趣味为引导,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主要形式,一时裹挟社会上很多人参与而风行。一般来说,流行文化更多地存在于青年群体,多为年轻人创意、创作和传播,又被年轻人所追随、接受和流传。流行文化既表现出年轻人好奇、创新,没有成见、敢于尝试,追逐新潮时尚的一面,同时也有不满现状、消解传统、调侃生活、玩世不恭的一面,对年轻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均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引导得好,可以成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引导不好或不加引导,可能演化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如当前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的流行可使青年学生产生对数字化的依赖,使“网瘾”“手机控”耽误学子们的青春,干扰学习,并影响其思考力和判断力;娱乐文化的流行,如“美剧潮”“追星族”“恶搞风”等折射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将弱化青年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无厘头的“涂鸦文化”“山寨文化”“星座文化”等的流行,会以虚无主义和解构主义消解青年学生意志,影响其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实际上,当今青年群体中的流行文化,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要素交流、交融、交锋的体现,杂糅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因素,通过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态度和审美诉求等表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社会思潮的风向标,因而必须及时给予引领和导向。
对于流行文化,不能堵截,而要正确引导。面对流行文化潮一番又一番的“来袭”,我们准备好了吗?曾有报道称,一位17岁高中生为了买年轻人流行的“苹果”产品,居然卖肾而造成三级伤残。这就是一种盲目追逐外来时尚文化的结果,是我们生活和文化环境的病态,是教育引领和文化导向的缺失。因此,对流行文化必须给予正确、真诚、及时的引导。
首先要定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有反映社会生活,体现和关注社会热点的一面,但也体现出对社会生活的迷惘、焦虑和非理性。因此,引导流行文化,必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有了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可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迷惘。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心理疏导,培育积极健康的乐观心态。要提高道德水平,规范社会行为,文明上网、娱乐,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提升,引导流行文化向高雅文化提升。流行文化含有积极、创新的文化因素,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活力与源泉。如网络文化就内含积极正能量,显示出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和激励功能。如草根力量曾对“郭美美”“躲猫猫”“小悦悦”事件的抨击,就显示了其舆论监督功能;而对“最美教师”“最美民警”“最美医生”等“最美”事件的点赞,毫无疑问彰显了社会的良心和美德。而且,许多流行音乐、歌曲、文学经过沉淀和积累后,可以提炼发展为高雅文化,成为高雅文化的重要元素。如流行语经过淘洗和筛选,可以作为新词而丰富我们的语言。
再次要转移,及时引导流行文化的转移,转移到更高尚健康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流行文化是快速奔跑性文化,“你未唱罢我登场”,流行的成本低,运行的速度快,大多是雨过地皮湿,流行一时,其转移是必然的。其流行的时间短、娱乐性强,堪称经典和高质量的元素缺乏。因此,随着流行风云的散去,要及时转移人们的兴趣,引导人们品味经典,参与高雅健康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五、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必须努力改造落后文化。相对于先进文化,落后文化是不适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滞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不科学、不文明、不健康的文化。很明显,落后文化具有落伍于时代的滞后性和保守性,社会发展进步了,这种文化却仍以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影响社会生活;或者虽然形式变了花样,但骨子里还是老旧、落后乃至陈腐的东西。因此,落后文化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糟粕,如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家长制作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压制个性,封建迷信、愚昧落后、测字算命、看风水、装神弄鬼、神仙方术,还有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陈规陋习等。另一类是现代新出现和新包装的文化垃圾,如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电游赌博、电子测字算命、星座文化、买码、传销等等,尽管形式新潮,花样翻新,但内容陈腐,与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相悖,也属于落后文化的范畴。
落后文化对社会和谐与发展进步具有消解和破坏作用。首先,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成为改革创新的阻力。封建等级观念、家长制作风的影响导致领导班子不团结、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男尊女卑、家族势力的作用导致家庭失和、村社闹事甚至发生械斗的事件也时有所闻;难以根治的送礼和“红包”文化,成为国人的一种重负,是导致腐败和人情金钱化的重要根源。其次,落后、愚昧的生活习俗和封建迷信文化,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极大障碍。如打牌赌博,沉醉于黄色淫秽书刊和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毒害心灵,伤风败俗,污染社会环境。封建迷信、求神拜佛、修墓造庙,浪费钱财,让人沉迷偏执,严重恶化文化生态。再次,有些落后文化唯利是图的趋利行为破坏社会法制和正常经济秩序。一般来讲,以新形式、新包装、新手段出现的落后文化,大多与经济利益的驱动相关。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很多落后文化常会借助现代各种渠道和科技手段加以传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迷惑性。如电游赌博、电子测字算命、星座文化、买码、传销等,无非是利用新的手段甚至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从而非法牟利。
改造落后文化是优化和构建文化生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任务。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先进科学文化的教育、引导、浸润和熏陶,予以剔除和改造。落后文化往往以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常混杂于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注重甄别和剔除。有的旧文化虽然落伍于时代,但仍有一定利用价值。如有些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原生态艺术、婚丧嫁娶习俗等,它们可能已经落伍,但其元素、形式、方式、载体仍不乏可利用之处,这就有必要对之进行剔除和改造。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落后思想文化,由于其根深蒂固,完全抛弃恐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尤需酌情加以改造利用。比如封建的礼仪文化,其严格的等级观念以及诸多繁文缛节是不适应时代的,应当抛弃,但所蕴含的善良、仁爱、正义、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就需要改造和发扬。很多历史传统文化大多是瑕瑜互见、优劣并存,需要我们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开发利用。如古代蒙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虽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旧内容,但总体是有利于儿童品行教育的蒙童读物。对于一些从根本上危害人们精神健康的传播迷信、腐蚀心灵、消解意志、弱化道德的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以及以营利为目的推销的封建迷信文化、暴力恐怖文化、占卜算命、传销买码、打牌赌博等文化,则应当坚决予以取缔、打击和防控。改造落后文化是一项艰巨工程。中国文化积淀深厚,但文化“包袱”也很沉重,要充分估计封建落后文化以及其他各种落后文化的顽固性,与之进行长期不懈的文化改造和斗争。
六、坚决抵制有害文化
构建良好文化生态,必须坚决抵制有害文化。有害文化是代表腐朽没落势力、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负面文化。有害文化的要害是“有害”,损害人们身心健康、侵蚀民族精神、危害国家事业、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均产生危害和破坏作用,它是社会落后反动势力在精神文化上的体现和反映。有害文化包括腐朽文化、反动文化、没落文化以及颓废文化等形式。腐朽文化主要表现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贪图享受、唯利是图,以追求个人私利和欲望满足为目的,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反动文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性,具有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的本性,逆历史潮流和人的本性而动,如反动会道门、邪教等就是这种文化。没落文化是落后于社会的文化沉渣,由于社会意识的滞后性,会经常死灰复燃,泛滥起来影响和危害社会,如封建迷信文化、殖民文化等。颓废文化是颓废消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消解一切、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追求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淫秽色情文化、奢靡之风等。腐朽和有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毒瘤,是丑恶思想、扭曲灵魂、贪婪欲望、阴暗心理和卑劣行径的纠合,违背政治理性、法律理性、道德理性,无论对社会和个人都危害甚烈。对待腐朽有害文化,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反对和打击,决不能借口文化多元而有半点犹疑。
有害文化与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完全相悖,具有丑恶性、牟利性、反动性、分裂性、顽固性以及传播上的欺骗性、隐秘性、传染性等特征,严重危害国家发展,破坏社会稳定。从我国社会实际生活来看,当今有害文化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和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不讲政治规矩,搞特权和“一言堂”,严重破坏政治生态;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私欲膨胀、权钱交易、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在思想道德领域,表现为一些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严重恶化社会风气;在社会生活领域,表现为庸俗处世、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大搞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活动,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具体归纳起来,有害文化的危害和影响:一是毒害人们思想灵魂,腐蚀人们精神世界。有害文化以错误的世界观颠覆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和对客观规律的遵循,以腐朽的人生观灌输错误的人生理念,以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模糊是非标准,弱化思想道德,从而使人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世界观决定看法,人生观决定活法,价值观则决定做法,“三观”出现问题,会导致人的思想、作风到行为的根本性改变。二是危害国家事业,败坏社会风气。有害文化制造乌烟瘴气的文化环境,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和判断力、辨别力,使不少人久而久之是非混淆、荣辱颠倒、价值错位,难以独善其身。像“情妇文化”就造成一种混乱不堪的情境,挤压着中国传统价值观,使一些人道德底线失守。许多贪腐官员包养情妇,几乎无例外地伴随着“权色交易”,以“公权”来满足“私欲”,把权力引向腐败的歧途。三是损害人们身心健康,误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时下流行有害文化中,可以归纳“富豪文化”的一些特征:许多富豪或“土豪”有“情妇”、有“豪车”、有“宠物”,因为这些都是富豪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这就极易诱导许多暴发户和追随者如蝇逐臭、趋之若鹜,形成奢靡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必然影响和败坏社会风气、风尚,给社会和谐蒙上不祥的阴影。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对于腐朽有害文化必须坚决反对、批判和抵制,防止其蔓延、传播和扩散。对于外来的有害文化,如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西方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和暴力、色情文化等,必须坚决抵制,防止其渗入与侵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其通过影视文化、娱乐文化、网络文化等对我国实施渗透和影响。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害文化,如封建落后文化中的旧礼教和纲常伦理在道德生活中的残留,家长制、世袭制、裙带风在政治生活的影响,看风水、算命占卜、鬼神迷信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复活等,要加以严格的清除和整肃。对于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教及其组织,要坚决依法取缔,清除其毒害和影响。对于在当代社会新产生的有害文化,如“三俗”文化、“恶搞文化”、信息垃圾、造谣传谣、制黄贩黄等,要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依法依规给予打击,净化文化市场,把文化生产和传播引导到积极健康、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确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