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成果审核的思考※
2019-12-26董俊芳
董俊芳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056)
科研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突破口[1],新建本科院校不约而同重视和加强了科研工作,伴随而来的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全面铺开与提升。年度科研成果统计为了解学校科研现状提供了数据来源,为科研激励提供了信息依据,为学校内涵发展决策和验收提供了客观依据[2]。“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表现为科研参与人快速增多、科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科研活动层次逐渐提升、科研成果数量和类别逐渐丰富,相应的,在每年的科研成果统计工作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需要讨论的成果认定情况。其中有些情况对“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群体具有共性,科研成果审核就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它关系到学术公正、学术风气建设。
一、“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成果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核任务重
表现为符合填报条件的和不符合填报条件的都填报了,累加起来,审核信息条翻倍增加。有些信息,比如教学项目,一旦填报,审核要查找比对年度内、甚至是往年的科研项目信息。为保证教师的利益,甚至需要通讯联系当事人询问了解项目相关情况,以判定项目是否属于科研项目、是否符合奖励条件。个人填报的不规范大大增加了成果审核的工作量。
(二)审核把控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未经过学校申报的项目、奖项难认定。首先需核实项目、奖项来源单位(组织)的正规性和科研活动效力,其次需核实项目、奖项的类别与是否立项(结项)、获奖。第二,学术论文难认定。期刊有学术期刊和非学术期刊之分,有正刊和假刊的鉴别,正刊有核心、一般等层次区分。以上是审核涉及的繁多程序,实际审核操作中,还受到审核信息渠道是否完全掌握、成果来源单位网络材料是否完整展示、审核方式信息化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
(三)审核效率低
在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高校多建有科研管理系统,以借助科技提高管理效率。“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缺少成熟、实用的科研管理系统,科研成果统计与审核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工作效率太低。
二、原因分析
(一)所在学院审核走形式
在“单位本位主义”观念[3](p137-144)普遍存在的大环境中,研究者个体、所在团体以及所在单位三者的学术利益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为,个体(团体)为某一单位所属成员,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因此归属于所在单位。高校年度科研成果统计与考核,有针对个人的,也有针对二级学院的;二级学院科研工作业绩即是其所辖范围内所有个人的科研成果的汇总,两者利益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年度科研成果审核中,二级学院不具备审核把关主动性,能检查的是提交证明材料的有无,不能把控是否符合填报条件和成果级别,审核把关基本落在了学校科研处。
(二)科研成果认可范围广,审核依据收集与鉴别难
“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对科研成果的认可较宽泛,这在激励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的同时,也给年度科研成果统计带来审核难题。未经学校推荐申报和来自学(协、研究)会的的项目、奖项等,需要收集依据才能进行审核。这些收集到的依据可能是立项文、获奖证书等材料,其本身也需要鉴别真假。目前,各项目、奖项管理部门信息未实现共享,学(协、研究)会科研活动材料(立项、结项、获奖等通知)未实现全面上网,导致学校收集审核依据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获得的网络信息也需要鉴别真假。期刊出版市场存在以谋利为主要目的的违规、造假现象,科研工作人员或有意或无意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增加了学术论文审核的工作量。
(三)科研管理系统功能落后实际需求
“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经验不足、经费限制等不利因素,加上学校科研工作处于快速提升期,科研工作涉及的面和层次不断突破和提升,科研管理的需求在快速更新,这就必然造成建成的系统实用期限不长。要建成实用的科研管理系统,后期还需投入相当的人力、时间和资金。科研管理系统的短时效性,让科研管理人员不能确定再次优化就能建成下阶段适用的系统,已建成的科研管理系统可能被闲置,等待一个优化、重建的恰当时机。
三、启示
(一)“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自身优化途径
1.人事管理要行动在前
“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的人事管理要高瞻远瞩,注重谋划,加快布局和转变,缩短升本后管理制度变革的过渡期,尽快形成适应本科院校发展的人事管理体系和制度,为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提升提供人事保障,为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人事服务。行政管理人员专职化可使管理队伍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积累管理经验、形成系统的管理档案,有利于尽早形成院校两级分层管理,发挥二级学院自主管理优势,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要及时完善人事制度,实现科研管理人员专职化,有效助推科研工作的全面铺开和规范管理。
2.开展科研成果统计培训
一是开展年度统计前的专项培训,主要针对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年度统计通知要求和科研成果奖励文件,如科研成果统计的范围与层次界定、操作流程介绍、证明材料验收以及审核方法传授、统计表格填写、工作要求等等。通过培训,让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明白为什么统计、统计什么、怎么统计、统计过程中怎样沟通解决问题等事项,让他们做“明白人”,在统计过程中就能更好地发挥管理作用。
二是组织有关科研成果知识的日常培训,主要针对教职员工。培训内容包括科研成果的类型与发表(产生)途径、科研成果的层次级别区分(核心期刊与权威出版社认定范围、项目与成果采纳级别等)、科研成果发表署名要求、奖励文件解读等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升本前,教职工对科研接触较少,对科研成果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比如套刊与假刊的辨别常识、学术规范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欠缺。因此,组织这类日常培训非常有必要,看起来和年度科研成果统计没有直接联系,其实直接关系到教职工科研成果能否在学校年度科研成果统计被认可、被确定为什么等级等具体事项,从而涉及到教职工的科研成果奖励、职称与岗位的评聘等切实利益。
3.坚持科研管理系统建设
科研成果统计是一项信息数据处理活动,教职工的每一项科研成果信息就是一条统计数据,其中又包含了多个信息点,而且统计不同科研成果类型时收集的信息点也各有不同。以学术论文为例,包含了教职工姓名、成果名称、成果类型、形成时间(刊期)、期刊名称等信息;以纵向项目为例,为激发教职工科研积极性,若对项目立项、经费到账、结项各阶段进行奖励,就要在年度科研成果统计中摸清一年来学校符合奖励条件的各层次项目及相关信息,其中包括了项目名称与编号、立项时间、立项单位、年度到账经费数、结项时间等多个信息点。横向项目、奖项、学术著作、应用成果等科研成果统计包含的信息点也各有区别。年度科研成果统计的大量数据特点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以获得统计信息的全面、统计数据的准确、统计工作的高效。
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新建期”新建本科院校要认识到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为科研管理系统的更新升级提供专项资金与专业人才保障,及时解决科研管理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使科研管理系统真正为科研管理服务,尤其是在电子档案管理、成果统计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二)从科研成果审核看国家管理系统的优化
年度科研成果统计审核的目的在于排除不在统计范围的真成果和属于统计范围的假成果,最后得到准确的统计数据。排除不在范围的真成果较为容易,难在找出属于统计范围的假成果,主要表现为审核依据难以全面掌握、人工比对不能全面覆盖。如果能有一个提供审核比对的系统,审核就不再是难题。而这样的系统在一所高校是很难形成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具备非常的决心。如果是从高校群体角度出发,在国家层面进行建设,则是具有可行性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巨大和长远的。
1.可行性分析
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为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提供了对比数据;各出版社电子信息数据可为学术论文提供对比数据;各级各类项目立项单位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可为项目提供对比数据;各级各类奖项设评单位可为获奖提供对比数据;标准、专利认定与审批由国家掌握,对比数据容易获得;剩下横向项目、成果推广等科研成果是高校自身掌握,对比不成问题。
科研活动是有组织和依凭的,是有活动痕迹的。这些本就存在的对比依据,因为分散存在,单靠一所学校收集齐全很困难,如以国家科技部为主体,建设国家科研管理系统,集中以上可供对比信息,年度科研成果统计信息可以实现一站式审核,科研成果审核比对就不再是难题,就能保证审核质量、提高审核公信力。
2.主要功能设想
(1)形成全国科研人员信息库。按照高校、科研机构行政组织脉络,形成管理机构结构树,各自包括的科研人员全部进入系统,管理机构是单位用户,科研人员是个人用户。个人用户主要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学习和工作主要经历,系统可根据个人主要信息收集罗列个人科研行为和研究成果,在进行学术评议(鉴定)时实现亲熟回避。
(2)提供学术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功能。提供学术研究文献资料免费查阅、下载功能,实现学术资源免费共享。
(3)提供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培训会议信息。鉴别国内、国际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学术培训会议规范性,提供高质量、高水平、正规的会议信息,防止不正规学术会议扰乱学术秩序。
(4)提供学术成果发表、出版渠道。学术期刊、出版社加入管理系统,形成线上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渠道,建立重复率筛查记录,防止重复率超标发表、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防止假刊侵害学术主体利益。期刊电子版数据和已有数据库自动比对,对重复率超标的标注期刊社和作者,对一稿多发的标注作者,并进入期刊年度考评的依据和个人科研诚信档案,全面促进学术规范。
(5)实现学术研究过程备档功能。以项目、奖项等为依托,收集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书、开题报告、结题材料、奖项评选提交材料等资料,形成学术研究信息数据库,提供核查比对信息,预防剽窃、重复立项,排除无立项资格单位(组织)、无奖项评选单位(组织),清理科学研究组织机构,严肃科学研究组织行为。
(6)建立学术研究诚信档案。这个档案就是每个学术研究者的名片,在系统中可以通过搜索人名、身份证号查阅。若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系统将生成记录,主要包括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时间、背景、不端行为表现、处理结果、当事人当时所在单位等信息。记录一旦生成,学术道德谴责的烙印将会一直存在,客观上起到威慑作用。
总的来说,国家科研管理系统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形成相关方面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实现学术研究的信息收集、数据统计、资料保管、资源共享、文稿检测、成果发表与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学术研究的各个层面、各类角色都能方便操作并接受监督管理。
3.主要作用体现
(1)切实提高科研管理效能。
“大数据的出现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也为社会管理打开了新思路。新的大数据高效使用公共大数据,可以节省巨额开支。”[4](p66-70)高校对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理解应是一致的,科研管理系统需求也具有一致性。而现实情况是各校各自为政投入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从全局上看造成国家财政经费的重复支出。在国家层面投入建设,集中力量花大钱办大事,在收集汇总各类可利用信息资源、统筹安排各科研活动参与单位承担系统角色等方面具有行政效力,建设的科研管理系统将是涵盖面广、功能齐全的,在实现全国科研活动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可便捷获得各类科研数据,能有效引导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规范管理,从而切实提高科研管理效能。
(2)有效防控学术不端行为。
李真真[5]调查数据显示“约1/3 的科研人员知道发生过作弊行为”;中国科协2009 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55.5%)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1 种学术不端行为”[6],可见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普遍性。“虽然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爆发的数量之多足以让世人震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被揭露出来的事情仅仅是冰山一角”[7];而且,由于“学术惩戒制度不完善,对不端行为处罚不到位或处罚力度不足, ……一些不端者继续不端、尚未不端者不断加入, 不端行为愈演愈烈……”[8]。
国家科研管理系统在成果发表阶段,通过重复率检查与记录,对个人、出版方可进行有效规约;在学术评议(鉴定)阶段,实行亲熟回避制度、评价负责记录;在项目管理方面,实现各级各类项目集中管理,形成申报材料数据库;通过科研管理系统数据比对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对暴露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终生记录等操作,涵盖了学术活动可能出现不端行为的各环节和角色,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现从个别揭发到普遍查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从一时曝光到永久记录,扩大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范围,加大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把个人和单位相联系,增加了违反规范的价值成本,能有效防控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和泛滥。科研诚信档案如同德莫克里斯剑高悬,警示科研人员勿踩学术诚信黄线,引导科研人员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由此种种,国家科研管理系统将成为学术体内部防控学术不端行为的技术武器,成为学术环境自我净化的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