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的途径*
2019-12-26孔月红
□ 孔月红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都是围绕产品和服务进行的。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转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降低产品在生产、组装、配送、交付等各环节的运营成本,这就需要研究供应链的优化。
2 供应链优化过程中存在问题
2.1 商品流通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供应链优化
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包括以批发为主导的流通、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流通、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流通。这三种流通模式不能有效管理上下游企业,产业供应链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首先,三种传统流通模式没有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力。其次,三种传统流通模式对于供应链的组织程度较低。从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比超过了80%,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这就需要引入供应链优化,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将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全部纳入整合供应链,并进行统一管理,降低流通成本。并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作为独立的单元纳入ERP系统管理,这样,便于信息的沟通与传递,提高运行效率。
供应链优化的突出优势在于将供应链上的全部企业都纳入供应链后,执行统一的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产品质量得以保障。加强供应链意识,构建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控制商品质量,规范供应链企业的行为都有益处。
2.2 供应链信息服务模式落后
共享经济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其突出了信息共享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共享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供应链集成,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就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不仅对外没有做到信息共享,连企业内部信息共享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会增加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多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但是与企业外部隔离,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会引发各种问题,如“牛鞭效应”。
随着产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需要从供应链优化的视角对信息资源平台进行整合,从而促进供需平衡和商品的合理流通。目前传统的商品流通产业并未形成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对于信息的管理和信息的传递模式都比较落后,这就会导致供应链上各种商品的信息资源难以整合,从而出现价格壁垒,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3 供应链精益化不到位
“精益”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源于日本的“精益生产”。通过“精益生产”理念的应用与实践,可以消除供应链中不必要的浪费,不断的改进提升客户价值。目前,“精益”的实施大多还是在单独的企业内部进行,难以拓展到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当“精益生产”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整个供应链时,就称为供应链精益化或精益供应链。供应链精益化以后,使得整条供应链具备更快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精益化程度还比较低;部分企业实施了“精益生产”的管理理念,但是流于形式,难以形成经济效益,其供应链的优化也就很难发挥作用。
3 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途径
3.1 标准化与协同化
标准化程度和协同效率是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的生产制造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标准化,并且努力实现“工业4.0”,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积极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既要实现产品“质的提升”,又要稳步解决产品制造之后,在销售、流通领域的标准化问题,以协同高效的方式优化整个产业链,提升运营品质。
我国的生产制造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标准化,但是,销售、流通环节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会影响到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成本。就流通环节中的物流领域而言,各企业之间的流通载运工具没有制定统一标准,导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能实现标准化对接,需要频繁地进行装卸搬运,这样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会造成不必要的产品损耗,这就间接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这些增加的间接成本最终又会转嫁给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从2013年开始,国内推行供应链流通领域托盘标准化,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截至2018年,流通领域标准化托盘的市场占有率已然提升至28%,这个数据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总量上来看,所占比率仍然较小。
近几年,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推行,国内各领域大大小小的企业通过开展标准化工作和协同能力改造取得了一些预期效果。例如,零售领域80%的企业对于农产品采购不仅延伸到生产基地,并且推行了生产基地装卸搬运的标准化,通过可循环载运工具的利用,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物流、配送、门店的称重标准化,大幅降低了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同时也降低了流通成本。
3.2 完善信息系统
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大多都会使用到信息系统,如何保障信息流的畅通、高效,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完善信息系统,保障信息系统的先进性。通常情况下,要形成供应链管理体系就要建立若干信息管理平台,如供应链合作伙伴管理平台、采购与库存管理平台。现代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是平台运营的基本保障。供应链管理就是要通过建立透明的、共享的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上下游供应商之间保持可靠、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避免“牛鞭效应”的出现,从供应链整体上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此外,加强供应链上的信息系统建设,集成企业的内外部供应链,形成供应链网络,从而获得产业优势。
3.3 构建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供应链的优化需要建立一整套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从而促使供应链持续优化改进。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供应链评价体系,选用合适的指标、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关键绩效指标一定要重点分析,使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供应链的流程和供应链的运营情况。绩效评价要充分体现整体性和过程性,既要将评价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所有上下游相关企业,又要满足度量范围扩大到供应链实时运营信息。应根据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结论建立对应的激励机制,供应链激励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激励供应链成员企业,而不是激励具体的个人,具体的人员应在企业内部激励中体现。明确供应链激励的激励目标、激励方式和绩效评价,将有效提升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