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的问题及实施途径探析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礼貌礼仪幼儿园

龚 楠

(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我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幼儿期是礼仪习惯和礼仪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培养幼儿“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可见,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塑造作用,对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促进着良好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亲子关系的建立。从社会层面来看,幼儿礼仪教育更是对提高新一代公民素质,进而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受我国家庭结构变化、幼儿园及家庭对礼仪教育重视不足、礼仪教育方法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幼儿在语言文明、生活礼仪、交往礼仪、谦让与合作、尊重与关心他人等方面仍存在普遍问题。因此,对幼儿园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适宜的实施途径进行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礼仪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1 社会环境对礼仪教育的制约

幼儿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幼儿礼仪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也受社会环境的制约。首先,当前我国社会中的确存在着“从‘礼仪之邦’到‘礼仪丢失’”的现象,国人文明礼仪素养的缺失,难免对幼儿产生耳濡目染的不利影响;其次,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出现的不文明语言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幼儿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着力提升公民整体文明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将为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我国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独生子女数量众多,而独生子女往往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其自我中心思维根深蒂固,较容易出现自私、霸道、不为他人考虑的行为,这也对礼仪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挑战。

1.2 幼儿园和家庭对礼仪教育重视不足

首先,从观念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学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学前教育”仍存在理解偏差,认为“教育”主要指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幼儿情绪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文明礼仪教育成为了学前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其次,从实践层面来看,幼儿园中针对礼仪教育的园本课程、教材、教案建设工作开展较少,且在实践中缺乏对礼仪教育成效的监督、反馈、纠错机制。幼儿园对教师的礼仪教育行为缺少统一的规范,多数情况下只能由教师按照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开展教育。部分教师因为日常事务繁忙,对幼儿文明习惯的培养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往往仅在孩子出现不礼貌行为时对其提醒或制止,而事后缺乏相应的跟进和监督。而且,多数幼儿园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师的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方法培训机制,造成教师本身的礼仪知识素养不够完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欠缺。幼儿教师是幼儿除家长外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文明礼仪素养不足必然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1.3 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存在偏差

1.3.1 重观念灌输,轻情感体验与行为示范

在幼儿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成人对幼儿的指导表现出明显的重观念灌输轻行为示范的特点。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老师对孩子说“好孩子应该是懂礼貌、讲道理的”、“见人要主动问好”、“做错了事情要道歉”、“玩具应该大家玩,要学会与人分享”等等,但成人较少通过适宜的方式引发孩子对正确或错误礼仪行为的情感体验,并做具体的正确行为示范。这首先会导致幼儿难以理解礼仪行为在生活和交往中的意义,其次会导致幼儿“知”与“行”的分离,很多幼儿对诸如“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应该如何与伙伴相处”等问题对答如流,但一旦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就将礼仪行为抛之脑后,甚至根本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学者张兰香曾列举过这样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思考:一位平日素来顽皮的小男孩一次又因招惹别的小朋友被老师惩罚,实习老师在他耳边说“某老师生气了,你去向老师道个歉吧”,小男孩却嗫嚅着说“我不晓得怎样道歉,老师,你教我怎样道歉好吗?”可见,对于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学前儿童来说,成人的示范和具体指导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和养成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3.2 重消极制止,轻积极建构与正面引导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成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以消极制止居多,缺乏积极建构与正面引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看到孩子发生争执或争抢时,老师倾向于使用“不要争抢玩具”、“不能欺负人”、“不许骂人”等话语来制止孩子不文明的行为,但却没有告诉孩子在发生争执时应该怎样正确处理,或者怎样礼貌提出轮流与分享的要求。这使得孩子只知道了怎么做是错的,而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依然不知所措。而且,教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礼貌行为通常缺乏及时的表扬、鼓励或奖励,幼儿的礼貌行为得不到强化,对习惯的形成是不利的。

1.3.3 幼儿园教育未能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且,在礼仪教育的某些方面(如仪表仪容等),家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向度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而在现实中,幼儿园教师较少就礼仪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与家长沟通,幼儿园也较少专门就礼仪教育问题开展相应的家长培训,使得幼儿园与家庭礼仪教育的理念与行为无法完全协调统一,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消的现象。

2 礼仪教育实施的适宜途径探讨

结合上文的讨论并借鉴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实施幼儿园礼仪教育的适宜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通过环境创设育人

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随时从周围环境中汲取养分。礼仪教育中值得利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种。

物质环境主要指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间布置开展礼仪教育,随时随地给幼儿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行为提示。如在墙面张贴文明礼貌用语,在幼儿园中设置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以及“礼仪之星”评比小专栏,在相应的活动空间设置“不要喧哗”、“主动问候”、“排队礼让”等趣味标识,在教室设置“礼仪小知识”主题墙,在阅读区增设有关礼仪、道德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书籍等等。

精神环境主要指营造有利于幼儿礼仪行为和习惯养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其中教师自身礼仪行为对幼儿所起到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应自觉提升礼仪素质修养,通过温和、有礼的言行促进和谐师师关系、师幼关系的形成,使幼儿的心境保持愉悦,并经常与幼儿在生活场景中进行礼仪方面的互动,提高幼儿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兴趣。

2.2 通过教育活动育人

这里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幼儿园日常礼仪专题教学活动以及结合节日等开展的礼仪主题教育活动等。其中礼仪专题教学活动应编制在幼儿园课程计划中,保证每周进行1-2次,有目标、系统地对幼儿开展教育。根据幼儿道德行为学习直观性、形象性、非观念性的特点,礼仪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着重让幼儿通过实际行动积累经验、分辨对错、养成习惯,其形式应主要以故事启发、游戏体验、生活情景再现为主,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创设情境法、情感熏陶法、榜样示范法等等。

另外,可结合“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礼仪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为父母制作礼物、写祝福语、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动形式直观地感受礼仪、学习礼仪、践行礼仪,让幼儿在行动中体验尊敬长辈、尊重关爱他人的愉悦,在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充分体验了节日的快乐。

2.3 通过日常生活育人

将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礼仪教育也应当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例如,来园和离园时应注意培养幼儿的问候习惯;晨间阅读和午睡时应要求幼儿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盥洗活动中可以锻炼幼儿排队礼让的行为;就餐时间可培养幼儿的用餐礼仪;游戏和体育活动应着重培养幼儿得轮流、分享和合作行为;幼儿间发生冲突和争执时,可以适时开展移情训练,并让幼儿养成做错事及时道歉的习惯;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还可以让幼儿诵读礼仪儿歌,巧妙渗透文明礼仪思想。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礼仪教育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注重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具体指导和示范,且应以正面引导、提醒为主;二是礼仪教育必须做到持之以恒、要求统一、前后一致;三是对幼儿表现出的礼貌行为应进行及时强化,以促进礼貌行为的内化。

2.4 通过家园合作育人

礼仪教育应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首先,幼儿园应通过各种途径就礼仪教育问题与家长沟通,及时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表现情况,了解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其次,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对家长的指导工作,如定期举办针对家长的礼仪教育知识宣传、培训和专题讲座,通过家园沟通渠道就礼仪教育问题与家长商议等,使得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礼仪习惯和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幼儿园还应就礼仪教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使得礼仪教育得以延续并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礼貌礼仪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筷子礼仪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礼仪篇(下)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