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战略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数字平台模式探究

2019-12-26李赫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数字

李赫男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1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的价值追求

1.1 通过分析学情资料累积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个人思政课学情数据

学情分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构建的起点,在学情分析过程中,学生会被要求填写各种资料以确定自己所归属的类群。这些资料除了可以确定类群之外,还可以有效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捕捉到大学生思想轨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给与备课资料处理频率和处理效果所累积的数据是个人思政课学情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研究构建平台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进行分解植入到实践课和教学过程中去,在学生点滴学习中采集相关数据。因此,通过科学地设置学情分析的类群划分调查报告,可以累积大量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个人思政课学情数据。

1.2 满足不同类群学生对思政授课内容的分层变量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最终还是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因为每个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功利型需求,有的学生是兴趣型需求,而有的则是学理型的需求。目前来说,功利型需求对学生影响最大,学生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身价值。现实中学生们的需求各异,如果一味用一种方式教育引导,势必事倍功半,难以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高校学生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渐进性、多元化等特点。学生入学之初,对课程教学的选择和评估空间不大,需求呈现一种不确定性。随着课程实施的展开,需求出现变化,这些变量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考虑而一直都被忽略的。因此就需要将学生依据需求进行分类划群,将每个学生所需的不同文字资料、课件、视频、习题等以电子资源的形式在课前通过网络发放到不同学生手中,并且后续以这些类群组成班级进行授课。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以满足不同类群学生对思政课授课内容的分层变量需求,同时对学生以需求为依据进行变量管理,学生类群试行动态流动制,这样的数字化改革方案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1.3 与学生网络化的行为方式相对接占领价值引领主阵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化、碎片化。技术的变迁同时带来了文化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思政课的教学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争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权是首要的基本任务。传统的Ppt+黑板+教材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大学生们希望思政课教学也可以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与他们网络化的行为方式相对接。在今天,思政教师不仅要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好要有技术魅力和数字魅力。思政课数字化改革迫在眉睫。这个数字化改革方案应站在较高的基点,前瞻性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它应是开放的,不仅能解决思政课现有的诸多难题,并且随着技术的变迁能预测并涵盖变迁的要素。

2 大数据战略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的具体模式

2.1 以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引来架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实现多方共建的“全过程”参与模式

2.1.1 以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引

共建共享是平台构建的基本理念,共建的主体是全体思政课教师,共享的受益者是所有学生。以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引来架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能够迅速将各类分散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供需直接对接,人人参与,解决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共存的难题,准确发现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双方快速匹配,并大幅降低平台制作成本。目前,各个出版社、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构建了各自的平台,平台搭建的投入较大,绝非一般载体能够承担。在平台架构过程中,应以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引从强调多个业态上下游的分工,到提倡价值网络上的交互与协同;从注重内部研发,到拥抱一众的力量;从重视领域内的精耕细作,到讲求跨业态的组合式创新。只有实现着从实然到应然的行为模式转变,才能逐渐将多方共建的“全过程”参与模式搭建起来。

2.1.2 将碎片化的平台进行整合来架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

通过将碎片化的平台资源进行整合,政府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等,海量聚集,精准对接,将重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的发展框架。这一模式的实现依赖于目前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将分散在任一角落或“点”的剩余资源和平台链接,激活价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撑,并借助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融合国内不同地域、不同专业、散落在各点的资源,丰富各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并将其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建设中,促进高校的思政教学获得更新鲜的时代元素和更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目前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都在平台搭建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他们一直在探索思政课的数字化改革之路。清华大学在智慧教学开发方面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绩。这些平台各有各的特点和专长,如果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为基础,将这些平台予以整合,并以适宜的方式揉进教学,将平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让渡平台服务或部分资源使用权,以期实现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与高效配置。

2.1.3 完善“全过程”参与模式的体系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的构建作为教学的基础一环,致力于推进教学相关方的全过程共同参与、相互协商,这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逐渐走向成熟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的构建对共建模式也有自己的追求,核心目标是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种平台建设者与使用者群体之间的协同共建共享体系,而这种体系已经超越传统的平台构建模式层面。这套科学健全的体系对于保证平台的先进性、与时俱进与实效性,及动态变化性十分必要。一般来说,需要在此体系中正确对参与的各方进行定位、对出版社、、作者、思政教师、读者在平台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功能进行正确分工,并明确监管责任。以实现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实践载体的多元化,将平台内容按照受众的需求通过全媒体方式呈现出来。由于对碎片化的平台进行了整合,资源渠道来源繁杂,很有必要通过建立监督机制与评价机制,推行育人模块协调管理方案,协调平台内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资源统筹,努力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建设行为的并行管理、网格管理、全方位管理,以期完善“全过程”参与模式的体系。

2.2 引入各行各业社会专家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为教学服务构建多维参与的“全领域”工作模式

2.2.1 以全方位协同理念为指引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多业态联动

全方位协同是指在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各个行业、学科、专业的工作领域中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要充分挖掘这些领域中宝贵的育人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全方位协同理念的来源。既然倡导全员全程全领域的工作模式,其参与者就应该来自社会中的各个行业,例如科研教育、农村农业、生产加工、制造、服务、政治、、管理、商业等。只要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理论上都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之“大”就在于此。把这些行业中的佼佼者人纳入到党委统一领导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形成多业态联动、欣欣向荣的思政课局面。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将各个领域工作业绩突出且有服务意愿的人列入社会专家行列并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以课程为单位立体化、分层次进行构建,以期形成多维参与的“全领域”工作模式。

2.2.2 以实践课为突破口探索社会专家引入平台的创新模式

以实践课为突破口寻找构建路径可以为平台其它方面的工作提供积极的参考,因为实践课可以为社会专家进行思政教学提供广阔的施展平台。可以尝试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平台为基础单独开发实践课手机端APP,并在教材中预留二维码、AR、VR等读者和作者入口。学生、教师和社会专家可以从教材端进入APP。横向以课程类型、纵向以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培养方案,评价体系,教学实践为主线展开进行APP的构建,并探索各行各业社会专家的引入机制。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实践课达到上百种,可以依据数字化课程建设的需要,将课程进行分类,并寻找同一类实践课中共同的行为基因和相同的构建方式。例如,以行为方式为依据可将课程分为:自制资源上传型、深入社会基层型、数据调查型、创新创业型、碎片时间整合型等等类型。每一大类实践课社会专家引入的模式大致相同,以类型实践课为基础探索社会专家引入平台的创新点,并以此模式为基础,将社会专家引入的经验推广至教材其它领域的建设。

2.2.3 以开发数字化思政基地为依托将社会专家纳入党委统一领导引入平台

目前各个高校均各自建设了各种实训基地,可以探索将现有基地结合社会专家引入思政融合媒体平台后建设数字化思政基地的方式来实现全领域工作模式。数字化思政基地进入平台后可为所有使用教材的高校所共享,基地所有的资料在平台上可以一目了然,社会专家被纳入党委统一领导后,在平台上可以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在保证党员先进性的同时保证授课的方向正确。以重走长征路这一门实践课为例,各个红色景区的党员导游就可作为数字化思政基地社会专家的一员,学生上课的形式就可以自由而多元,其可以以游记的形式上传照片来证明自己已经完成实践作业,并可与社会专家保持实时互动,接受社会专家在这方面的红色引领。针对社会专家亦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奖励机制,以保证其在数字化思政基地中的活跃度,从而完成多维多角度参与的“全领域”工作模式的构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数字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成双成对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