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馆建设类型与形态探究

2019-12-26唐诗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历史文物旅游建筑

唐诗吟

(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馆,广东广州 510000)

1 非遗馆的功能需求分析

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及各省份相继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确定了设立非遗展示空间的导向。建设非遗馆为的是展示人类文明、地域文化留存的遗产,提高民众非遗保护的意识,增进对历史文明的理解。因而从广义的功能需求看,非遗馆可分为综合性非遗馆和专题非遗馆。

非遗馆最基本的功能:一是作为区域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资料和作品静态展示,二是非遗的动态展演和体验互动。综合性非遗馆的建设包含对区域内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校对修改;对非遗项目的展陈设计,对展陈空间的合理安排;对整体进行功能分区,打造产、学、研、售等综合性平台。

专题非遗馆是选取一类非遗项目、行业或非遗内涵价值展示。表演、技艺、民俗、历史文化等都可以作为非遗价值阐释的部分,最直接简单的方式是在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或非遗传习所划出一个区域建构展示空间。专题非遗馆的建设可能源于传承人的自主行为、政府规划建议、市场经营的宣传需要等多种因素。例如广州采芝林药业公司,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将采芝林中医药文化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公司在厂区内空出一栋建筑作为采芝林中医药博物馆,里面收集各类中药材,介绍中药材的功效,药包的配方和动物药材标本等,作为企业自身研究、资料收集,及企业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对于区域而言,建设综合性非遗馆是第一步,也是文化建设的要求。下面从三方面分析综合性非遗馆的功能需求。

1.1 弘扬地域文化认同

从文化建设大背景看,博物馆是很多地区文化景观的主导要素,为人们提供一定空间或时间内单向或多向度延伸信息、体验、思考与想象的空间。非遗以地区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为主要内容,非遗馆类似于博物馆形态,是官方对文化认同的保障性建设。

1.2 导览地区非遗资源

区域内非遗资源的陆续挖掘,使得非遗项目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展示场所,呈现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经验和审美取向。非遗展示抽象而具体,要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呈现地域的文化印象,非遗馆的导览能让参观者能够按图索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非遗内容,进一步深入接触当地的非遗资源。

1.3 开展传习实践活动

非遗馆的建设在博物馆建设经验基础之上,但从根本上有别于博物馆等展览一类的文化设施,更多具备公共文化惠及民生的属性特质,因而强调社区参与和社会教育。非遗馆展示内容包含戏曲表演、传统技艺,民俗类节庆活动仪式,所以要更多考虑传习活动空间,实现多样的社会功能。

2 非遗馆的类型分析

基于以上对非遗馆功能的大致分析,从功能需求上可以将非遗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2.1 以导览功能为主的综合性非遗馆

一方面收集、保管、展示非遗作品,另一方面强调信息知识和非遗价值的传播,通过展示和阐释非遗连接地区文化、历史和相关自然景观,采用场景式陈列和多媒体手段等人性化和互动性的展示方式,让观者在短时间内了解非遗概况和地域文化特点。

2.2 基于整体保护理念的生态非遗馆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活态,将一定文化空间里有形无形、物质非物质文化融合起来,作为自然生态的样貌展示出来。这类非遗馆包含文化节日、集市贸易、婚丧嫁娶、民居民宅、表演游戏、舞蹈弹唱等以该地域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为主的演示场景,观众可以参与体验到生产生活的模拟中去。

2.3 作为普及性教育的非遗体验中心

非遗最大特点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体验性,亲自动手获得的第一经验比任何其他书本、视频等的体验感更佳。根据非遗项目不同门类设置的体验馆或体验区,本质上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建馆理念。这类体验项目普遍收费不高,有的是公益性质。参观者可以看到传承人现场制作过程,选择进行体验并由传承人亲自指导。

3 非遗馆的形态呈现

通过上述从非遗馆的功能需求入手,分析了非遗馆的几种基本类型。下面结合这两部分的分析,简要阐述现有非遗馆物质载体的选择,也就是外部形态的呈现。

3.1 以文物历史建筑为载体

此类非遗馆一般以宅第、民居等文保单位或历史建筑作为展示场所,以非遗相关作品、工具等实物展陈为主。历史文物建筑作为非遗馆拥有天然优势。首先历史文物建筑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包含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建筑风格,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有些历史文物建筑和非遗的历史文化背景重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关联。例如,广彩繁盛于清代广州十三行,作为外销瓷大批运往海外,当时有十三行商馆区和沙面的领馆区,活跃着各种行商和外国领事。现如今,商馆区已不复存在,但沙面的领馆区还完好的保留下来,作为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证成为历史文物建筑。十三行时期的外销品广彩、象牙、通草画、铜器等都被列为了非遗项目,如果要为这些项目建立非遗馆展示,那沙面就是非常好的选择,是利用了与项目本身发展有关联的历史建筑,反映非遗项目的历史底蕴。再者,有些历史文物建筑就是非遗项目的物质承载或文化空间。例如客家土楼,它的营造技艺是非遗中的传统技艺类,而技艺形成的建筑土楼,则是代表着客家历史文化的文物建筑。部分地区在非遗馆建设时,考虑选择历史文物建筑,其本身是体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一体两面的有机结合。同时,历史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时间跨度感,有利于非遗展示营造传统和怀旧的氛围。

但此类展示空间受限于历史文物建筑的特殊属性,其开放使用范围受最小干预原则的限制,传承人现场展演、科技手段引入、虚拟展示和空间、设施设备、体验环境等方面不可避免受到制约。当然,不是所有地区的非遗馆建设都考虑将历史文物建筑作为展示空间,要根据历史文物建筑本身的状况和非遗展示要求而定,相对而言这种方式的管理难度和维护成本也较高。

3.2 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

考虑到已有建筑改造为非遗馆的局限,不少地方选择重新建设,从设计施工到装修布展,完全根据非遗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将非遗馆作为与图书馆、文化馆、歌剧院、美术馆等同类的文化地标,提升到政府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的范畴。此类非遗馆建设往往考虑与周边建筑的协调与融合,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建造,融合地域特色和传统设计元素,参考当代文化艺术展览展陈为主要形态。建筑外部体现现代性与个性,内部设计给予观众惊喜与舒适,展览内容有更多空间与张力,在布展和举办活动上更为灵活自由。同时也要避免照搬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的建筑程式和展陈模式,必须在展示空间中突出非遗项目的特色,立足于维系非遗活态传承的根本目的进行展陈,这也是此类非遗馆的难点与亮点。例如苏州非遗馆,选址苏州远郊,比邻太湖,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属园博会区域,在层高上严格控制,在风格上与邻近的别墅群村落呼应,为全新建造的现代风格建筑。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展陈面积4500平方米。展陈上采用故事叙述的方式,将苏州的非遗资源融入寻常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通过“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人生礼仪的一生”、“生态苏州的一城”五个主题厅来多方位、多视角地演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来讲座,举办各类非遗展示活动、体验活动和学术会议,使静态的展馆具备了保护、传承、交流、研究非遗的平台。

3.3 以旅游景区为载体

从非遗概念在中国的提出至今,非遗的任务从以濒危项目为重点的抢救性保护转变鼓励项目自主发展的生产性保护,更具体的说,非遗从解决生存的问题迈向谋求发展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非遗面临着越来越多市场的挑战和生存的考验,单一的发展路径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寻求与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发展才是新的生存之道。因而,在面对非遗馆建设选址问题上,部分地区考虑到非遗与旅游间的密切联系,在旅游景区、街区中选择原有旧建筑或加建新建筑作为展示场馆,建筑外观与景区、街区建筑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在展陈内容上,保留传统的非遗代表作的展陈,加入非遗作品的售卖和体验活动的开设,与旅游景区营造的文化气质和营销氛围相吻合。这种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是减少工程成本,利用现有建筑;二是具备人流优势,借助景区的客源;三是有助于非遗集聚,形成产业合力;四是增强文化质感,打造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看,新建的非遗主题公园、民族园、民俗村等旅游景点,都采用这种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科学利用非遗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说明非遗与旅游结合,是旅游未来发展的新契机,将非遗馆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部分。非遗本身就是文化资源的重要门类,对旅游客源也具有吸引力,非遗要实现价值的转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很好的实现路径。非遗与旅游融合,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手作走向产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对非遗可以起到引领和带动。其实,绝大多数非遗项目应该是对外开放共享的,而不是只在工作室里精耕细作,应该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体验活态传承,而不只是局限于师徒传授或专业开班教学,非遗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一样,需要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价值,需要让人们感受到非遗魅力。

综合上述对非遗馆建设的功能需求、类型和形态的简要分析,基本上明确了现有非遗馆的建设思路。非遗馆的建设从长远来看,既是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可以促进当代人对非遗的理解与欣赏,记录和传播非遗的价值内涵,培养民众保护非遗的意识和提升参与感,使非遗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文物旅游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历史文物保护研究
旅游
江西古村旅游开发与历史文物城区保护矛盾探析
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管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