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析

2019-12-26孙丽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专业

孙丽君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为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意见,制定初步的规划。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战略。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涉农专业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后备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涉农专业大学生能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毕业后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线的岗位中。

1 内涵界定不明确,实践教学如何与专业关联尚在探索之中

从2005年开始,思政课正式开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互相配合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政课理论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实践教学正式开展时间较短,尚在探索阶段,对其理论界定不同的学者认识并不一致,看法呈现多元化,包括场地说、方法说、内容说、模式说、行为说,等等。例如场地说将实践教学解释成“是同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有巨大区别的一种教学模式”;再如内容说界定思政实践课教学“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内涵,要将教学内容立足在社会作为界定实践教学的标准”。涉农专业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本应围绕着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培养优质的、有坚定的职业认同感的人才来进行布置,但当前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思政实践课内容专业关联性不明显,缺乏针对农业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专门进行系统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包括缺乏成熟、统一理论的指导、经费供给、人员和场地的限制,等等。

2 各方认知不足,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未能得到充分理解

一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涉农专业偏理科,这类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本就不扎实。大部分农科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如野生动物保护、畜牧养殖、兽医兽药、园林设计、农业水利、中药类学科,等等。这些专业的学生思维方式偏向于逻辑思维,认为学好专业才能保证就业,轻视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养成,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就业和积累财富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轻视思想政治和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在组织、进行、后期、展示等环节费时费力,考核制度尚不健全,学生认为花费很多时间也不能凭借实践课提高多少期末成绩,没有必要认真做。此外,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大学生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几乎让他们形成重理论学习忽略实践作用。各方因素叠加造成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自觉性、积极性不足。

二是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农业类高校对于思政实践课普遍采取忽视的态度,仅仅出于完成国家任务角度来进行各项事宜的安排,对于其含义和教学目标理解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完善、创新缺乏场所、制度、经费、课程监督、课程建设等要素的配合。

三是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校思政课教师人员有限、工作繁重,多数的精力要应付各种教学督查,更习惯于将绝大部分投入到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目的、手段方法、环节、时间分配、人员组合等没有系统的设计规划,缺乏如理论教学一般的严谨细致,实践项目的规划和考评随意性强。

3 实践教学走向社会需要逾越“精英实践”和“大众实践”之间的鸿沟

调查发现各高校部分实践教学项目能够和社会问题相关联,会通过分组进行各类社会调查,从而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全员参与的特点。通常这类实践小组工作中产生的费用全靠学生自觉承担,所以实际操作中会出现题目设计创新性受阻、敷衍了事、质量不高、调查范围狭窄、社会性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等等一些问题。但由于思政课教师师生比不足、经费保障缺乏、政策激励不完善、安全问题等原因,各高校对于投入大、地点好、内容新、层次高的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普遍采取精英实践模式,精选社会实践调研主题、精选指导老师、精选参加学生,打造精品项目,参与的机会成为了少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福利”,失去思政课实践教学初衷而流于形式。导致没有参与机会的学生对于实践教学公平性和规范性质疑,态度更加冷漠,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

4 制度保障缺乏,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受阻

涉农专业大学生所在院校大部分是农业类院校,还有少部分属于综合类院校,这些高校在人文类学科建设方面普遍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人员投入、部门协调、经费支持和政策理解,整体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缺乏整体设计。

第一,教务保障方面。调查发现,有些学校的实践教学未纳入整个教学计划,或者即使形式上纳入了整体计划,但是成绩考核不能纳入教务系统管理,随意性很强。在教学监督和管理中,相关部门过于形式化,为了便于监管将实践课同理论课混合排进总体课表,强行规定实践课在固定教室固定时间进行,违背实践教学灵活多样的特点。大班授课人数众多,思政课教师顾忌严格的教学检查不敢放开手脚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教师灵活合理安排实践课题目和实践内容困难重重。不能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单独开设一门课,不能实现专业的实践课教师专门负责实践课,造成现有的思政课教师一人身负多责,无暇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

第二,经费支持方面。学校普遍经费支持力度不足,大众化、全覆盖的实践活动严重受限,实践活动缺乏较高水平的设备、合适场所、专业人员、所需物资的有力支持,只能在贫乏的条件下开展成本低、内容简单的实践活动,这不但降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还阻碍实践教学创新。

第三,激励机制方面。涉农专业学生专业技术性强,专业课学习和实验任务繁重,实践课需要每组同学投入大量的心力、时间进行精心组织、策划、管理、后期制作,细致的完成实践任务。但是由于实践课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甚至不计入学分,只能放在理论课中计算成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思政课总评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样的考核机制让课业繁重的学生缺乏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的动机。再加上评价方式缺少客观性和规范性,评价标准缺少量化指标,难以让学生拿出足够的热情和智慧参加实践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缺乏原动力。

第四,人员协调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主导力量是思政教师。他们一边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一边还要完成科研任务或者继续教育,有限的精力让这一群体无暇专心探索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大多是对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实践教学形式陈旧单一,敷衍了事。任课教师本身的经历特点是“从学校来,到学校去”,社会经验浅薄,任课教师对学生工作了解甚少,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显得缺乏经验。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管理者没有形成成熟、完善、协调的工作机制和组织制度,阻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5 学生主体作用弱化,抑制了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了理论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内所学转化成实际能力,增强对理论的领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形式选择、过程参与、成果管理、激励机制各层面充分展现主体性,让他们通过自觉行动,领悟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在调查中发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往往没有充分地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专业需要,主观的敲定实践主题,并且强制性规定实践的各个具体环节,没有发挥出学生的智慧,未接受学生的符合涉农专业实际的创意;有的高校仅仅选取一小部分学生参加学校提供经费的实践,会出现不想去的学生被强制参加,渴望参加的学生却被取消机会,学生主体性被压制;各个高校的思政实践课考评管理普遍忽略学生参与欲望,仅仅教师一个人主观考评,积极参与实践带给学生的总评成绩提高程度十分有限,尽管和学习理论课相比学生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保障不足,实践教学方式创新面临现实困难,方式陈旧、手段单一,和农业农村关联不直接,大多停留在安排朗诵类、读书汇报类、演讲讨论类、观影等内容,对于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利用不充分,缺乏实践教学农村基地,在构建体验式教学、访谈式教学、优秀学生报告会等实践模块经费和人员保障严重不足,这些情况严重弱化了学生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兴趣,抑制了涉农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实现和实践教学实效性发挥。

6 结语

综上所述,涉农专业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能够在培养农业类专业大学生“三农意识”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然而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创新,以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如科学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制定规范、可操作的实践教学大纲、计划、考核标准,强化分散式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国家和高校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制度、人员、经费、政策保障;立足涉农专业特点探索专业关联性,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全员覆盖式社会实践新模式;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方面的创新,如设计向专业前贤学习、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用专业所学反哺乡里、体验式教学、校友汇报会等模块,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等等。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