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模因学传播的内在机制研究
2019-12-26周乐乐
周乐乐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接纳乃至相互交融。作为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相互借鉴、吸收。其中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区域性变体,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文化全球化趋势下,中国英语的出现和存在是必然的、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中国英语所代表的这种“语言交融”现象中“交融”不是语言或文化可以完全统一为一种语言或一种文化。汉语和英语所代表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流文化和语言是不可能相互同化和吞并的。语言的交融、文化的趋同也是以承认文化多元化为前提的。中国英语的存在和在全球化交流中的复制传播很大程度上由其自身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也就是语言模因的形成和复制传播的内在机制。
1 中国英语的概念及其发展
提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人们会想到“Chinglish”、“Chinese Englsih”和“China Enlgish”几种英语表达。其中“Chinglish”和“Chinese English”是“中式英语”,指那些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影响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词汇、语法和表达习惯的英语;或者是把汉语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的英语,也就是早期被称为“洋泾浜”的英语。“中国英语”的概念最早由葛传槼提出,他认为中国特有文化的一些英译并非是不符合英语表达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或Chinese English)而是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英语中没有对等表达的因而不可取代的“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1]。之后,汪榕培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2]。此后,诸多学者加入到中国英语的讨论和研究当中。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英语研究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以“中国英语”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到的文献数量从2015年到2018年分别为72、55、43、24),但是中国英语却进入有史以来的辉煌发展期。当今全球化跨文化交流中,中国英语的使用者不仅限于“中国人”,更不仅限于“中国本土”,而是进入到英语语言体系之中,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被全世界的英语使用者所认可和使用。其中汉语拼音形式、英文直译形式以及意译形式的中国英语越来越多地进入英语语言标准体系,许多被收录进入《牛津英语词典》,成为英语语言体系中重要的外来语。“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进入英语的新词汇中,汉语词源词条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①。可见,中国英语的传播和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广泛。那么,它的复制和传播有着怎样的内部特点,模因学作为文化传播的新理论,为我们探索中国英语传播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2 模因学概述
Richard Dawkins提出“模因”(meme)的概念,是文化传播或模仿的基本单位[3]。Blackmore将模因定义为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过程被复制的信息单位[4]。《牛津英语词典》将模因解释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5]。模因是文化复制因子。“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它必须遵循变异、选择和保持(遗传)的进化规则系统”[4]。这也是模因得以产生、进化和传播的重要依据。中国英语作为语言模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越来越高的认可度,其复制传播的过程遵循变异、选择和保持的进化规律。这是作为复制因子的内在驱动力。
任何模因在被复制传播之前都是“潜式模因”,并非真正的模因。模因的形成需满足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并传播出去这样两个条件。强势模因的形成与他们自身内部条件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关系,他们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方面更胜一筹。中国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频复制传播和越来越高的认可度说明了它在保真度、长寿性和多产性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3 中国英语的保真度
模因作为复制因子具有选择性。并非所有的语言信息都能被注意、选择、复制和传播出去。那些能够引起模因宿主注意,并被选择的中国英语模因本身也具有通俗易懂、简单精炼等特点,使中国英语具有“易学性”(learnability)和“易于交际性”(ease of communication)。根据模因宿主的认知特点,那些与模因宿主已有认知关联度高的新信息更容易被选择、理解和记忆,也更容易被复制和传播。毕竟模因如果无法在一个人的思维中获胜,进而被同化吸收,那么它也无法传播[6]。能被理解的、简单的语言形式更容易确保语言模因复制传播中的保真度。中国英语的表达形式即保持本国文化特色又兼顾英语构词和表达习惯,并遵循简单经济原则。目前中国英语的组成中有音译、直译和意译等几种主要的形式。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方式的,可以直接保留汉语拼音的音译、直接直译并适当加以意译的方式。这是保持语言模因保真度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毕竟勉强对应英语的表达方式,有时会造成语言内涵和外延意义的巨大差别。如,“饺子”以前被翻译成“dumpling”,然而dumpling在英语文化中所映射的关联和所指与汉语中“饺子”的概念大相径庭。根据维基百科对dumpling的定义[7],“dumpling”意指“任何面皮裹馅儿或不裹馅的食物”,烹饪方式包括“烤、煮、煎、炖、蒸”,馄饨、包子、意大利方饺等都在此列。因此,对于词汇空缺(lexical gap),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表达的中国特色的事物,更倾向于直接的音译。“jiaozi”就被最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中也发现这样的语言现象,“一些词汇虽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相对固定的官方英文译法,但这些词汇的汉语拼音外译形式仍然在英语圈国家中传播开来,如‘麻将’、‘功夫’、‘买单’等”①。这些汉语拼音的音译形式更简单、经济且弥补文化空缺,在保持语言模因保真度方面略胜一筹,有利于中国英语的所指和能被准确的理解和复制传播。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中国英语都需采用拼音音译的形式,音译、直接和意译等方式的选择需适应特定语境需求,达到最终的传播和交流的目的。
4 中国英语的长寿性
中国英语的长寿性表现在它在当今国际交流中的高频使用,体现在其“实用性”上。“只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些特定的语言表达才会被大众不断模仿、复制、传播,从而形成语言模因”[8]。中国英语模因不断地复制传播也是在中国英语不断地使用中实现的,复制传播是保证模因生命循环和存在的重要方式。Dawkins认为,那些自我复制能力强的,能广泛传播的模因是强势模因,而那些复制次数少,传播范围有限的模因则是生命力不强的弱势模因[3]。语言模因如果不被认可、使用和传播,就必然不具备长寿性的特征。中国英语的长寿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国英语弥补了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空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国文化特有的“饺子”、“功夫”、“红包”等,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中国梦”、“中国道路”、“命运共同体”等,都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中国英语表达的出现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次提及这些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每一次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都不可避免的使用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在不断的使用和传播中,中国英语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出长寿性的强势模因的特征。这主要归结为,首先,当今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国际社会交流中的高度参与和责任担当,中国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得到很大提升,中国英语出现频次增加。再次,中国英语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英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交融。之所以称之为“中国英语”本身就代表了两种概念的融合“中国”和“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以英语的这种国际通用语言形式表达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客观上增加了中国英语的受众,既融合了中国的特色也符合英语表达的标准,属于可接受的英语表达变体并得到权威认可,从而具有长寿性的潜质。
5 中国英语的多产性
模因的多产性,是指作为复制因子的模因必须能产生多个副本,进行不断地自我复制。中国英语的能产性和多产性与中国英语表达方式的产生途径有关。其中,汉语拼音的直接音译,简单易行,既遵循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又弥补了汉语特色事物在英语中的文化空缺。并且由于汉语拼音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如“Zhongguomeng”(中国梦)、“Yidaiyilu”(一带一路)、“Lianghui”(两会)等,这些拼音直译形式进入英语表达不需做任何改变,“拿来就用”。这些表达方式原本已有其对应的官方直译或意译的翻译方式:“Chinese dream”、“One belt,one road”、“Two sessions”。但是,这并不妨碍其汉语拼音的音译方式直接进入英语主流媒体的报道中,音译和直译或意译的表达同时存在,相当于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从而也使他们所对应的中国特色的事物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语言模因本身也因其多产性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以汉语拼音直接音译进入英语语言表达的中国英语的能产性和多产性,究其根源与汉语拼音的产生和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我们今天的汉语拼音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尝试和经验的总结,有着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汉语拼音法案》,它规定“只用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不增加新字母”[9]。可见,汉语拼音体系与国际通用字母之间的一致性,奠定了其为国际字母文字体系的可接受性。其次,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于1982年8月1日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规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体系以自身优势和官方的认可,从中国标准发展为国际标准。可见,中国英语拼音音译,辅以直译或意译的形式被接受、复制和传播是有其语言的内在根源的。中国英语的构成中,音译、直译和意译的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英语强大的能产力。
6 结论
中国英语的国际认可度增加,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地被复制传播,除了中国英语本身的内在特点和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的作用之外,其实也离不开客观的外部环境。毕竟“语言模因复制传播需要语境的触发”[8]。语境就是触发和形成语言模因的外部环境。中国英语模因复制传播的语境包括中国英语传播渠道和载体等,如学校教育、媒体报道和文化交流等渠道以及书籍报刊、影视作品、网络等模因载体。中国英语模因的未来发展前景有赖于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就发展的趋势而言,未来中国英语的外部环境如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都将成为影响中国英语模因复制传播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2018年2月17日,中国外文局所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