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问题研究
2019-12-26陈靖
陈 靖
(豫章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认识到我国文化在全球的发展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我国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战略的实施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能够了解到中国,从而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正确的方法论,要想更好的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出发,去探讨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问题,这对于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我国文化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才能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1 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翻译问题的研究现状
纵观我国对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问题研究现状来看,许多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翻译质量上,认为翻译质量是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研究都对翻译质量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措施。本文经过调查和分析,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翻译问题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翻译理念存在误区
由于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对中国经典文化进行翻译时就会存在理念上的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忽视了翻译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时,不少人都会将其和经济效益挂钩,过分的看重中国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反而忽视了正确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工作的不重视,使得翻译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从而影响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知,进而影响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二,在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由于过度追求通顺而刻意的利用惯性思维对原文进行加工,扭曲原文意思,不利于作品内涵的正确传播。文字背后存在的文学差异使得不少翻译工作者利用固有的惯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忽略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原文意思无法得到有效的表达。第三,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大多选择的都是传统文化体裁,对当前时下比较具有社会热点的作品缺乏了重视,使得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咬文嚼字的“旧时代”,无法帮助国外正确认识中国文化。
1.2 缺乏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纵观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现状,缺乏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也是阻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大因素。翻译人才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能够较好的降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交流障碍,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是当前我国翻译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3 翻译质量差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最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就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版,但是当前文学作品的出版质量和出版的作品数量不协调,优质的翻译作品少,不仅无法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同时还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1.4 文化差异阻碍中国文化的向外交流与传播
我国在翻译问题方面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翻译市场混乱,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不仅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著作权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再加上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由于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都或多或少的阻碍了我国文化的传播,不同语言的转换,就会影响文学作品正确意思的表达,从而出现扭曲意思等现象的出现。
2 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问题的创新措施
2.1 创新翻译理念,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
要想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就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认真看待文化传播对我国发展的推动作用,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文化传播的意义,通过创新翻译理念,在对中国文化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将文化差异作为翻译背景,理清翻译思路,将自身置身于目标语言的文化中,在这些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在翻译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科间存在的差异性,中国汉字中,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目标语言也是如此,因此就要深入研究,正确表达原文意思,遵循客观性原则。并结合国外需求和国内发展需要,加大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力度,提高翻译质量,增加优质翻译作品的数量,正确看待翻译问题,了解翻译的内涵。
2.2 增强受众意识,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
在选择译本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作品,同时也不能忽视时代性的特点,既要让国外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要充分体现中国经验、中国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文化要想更好的走向世界,不仅要展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中国文化的魅力凸显出来,还要考虑国外受众,要选择尽可能贴切国外受众的文化作品,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将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展示给国外受众。虽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风格各有特色,但这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选择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化题材进行翻译,体现人文关怀和共同价值观,拉近国外受众和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同时,在选择译者的时候,也要有所重点。中国译者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看法,对原文的理解也比较到位,能够较大程度的体现原文意思,但是对译者的外文水平要求较高,如果译者的外文水平较低,对文化理解不到位,就会影响翻译质量。而除了中国译者外,还有外国译者,这些译者大多都是精通汉语的学者,能够较好的对原文翻译成受众喜欢的模式,但通常会导致翻译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受到固有思维的模式。因此,在对中国文化作品进行翻译时,就有必要采取中国译者和外国译者相结合的翻译模式进行作品翻译,能够较大程度的保证翻译质量,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首先面临的就是翻译问题,如何精准的将中国文化作品中的意思翻译出来成为了众多翻译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论的指导下,在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具体性等原则的前提下,创新翻译理念,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同时还要增强受众意识,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这样才能准确的表达中国文化作品的内涵,帮助国外受众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