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2019-12-26张李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资政党校教师

张李娟

(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重庆 400000)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党校的年年岁岁,就是我人生的岁岁年年,走进党校就走进了我的人生。

1 党校走近我的生活

1.1 党校——我的第二个母校

还记得2009年7月1日的那个艳阳天,我走出大学校门,背上行囊走进了党校,开始了我人生新的旅程。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投简历、面试、淘汰,再投简历再面试,这周而复始的煎熬,终于有了回音。今天的这趟班列将载着我前往一座新的城市——涪陵。涪陵是巴国故都,也是一座山城中的山城,一面坡的地形,城市建筑就在坡上,层层叠叠,让我觉得涪陵人的性格一定是坚韧、拼搏、开拓。涪陵区委党校位于涪陵城的繁华地段,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地方划出来的一方净土,校园里绿树成荫,夏日里只有知了的声音,一栋教学楼、一栋办公楼看上去很有年代感,几栋宿舍楼偶尔能听到说话的声音。此刻的我心情复杂,这里即将是我寒窗苦读20年后,学以致用的地方,我能为这里干什么?这里又能让我干什么?突然,一个深沉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一位同志面对微笑的走近我,他带着我去了办公大楼,我见到了校领导,见到了新同事,带我到了宿舍,党校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也是我未来生活即将开启的地方,它将是我人生起航的又一站,也是我梦想萌芽的地方,是我的第二个母校。

1.2 党校——我的第二个“朋友圈”

进入党校干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离开党校,到敦仁街道积累实践经验,感受基层干部如何开展群众工作。其间,我认识了一些比我年长的同事,他们带着我亲临拆迁现场,带着我熟悉移民政策,推荐我去讲人民英雄周鑫的故事,让我担任他们的舞蹈教练排练团拜会节目等等,在这些点点滴滴的接触中我们结下了友谊,孤身一人走进涪陵城的我,不再孤单。我的第二项工作是抽调到区委组织部干教科工作,接到任务心里充满了喜悦,去了之后才知工作的辛苦,工作环境的严肃,这项任务是我人生的一个启蒙,让我迅速抛去书生气,成为一个懂得政治规矩,严守政治纪律的干部。其间,近距离的接触到区级领导,他们的办事风格,说话艺术,指点迷津,让我受益至今。

2 党校走进我的心灵

2.1 党课——心灵的触动

教学是党校立校之本,党校教师站上讲台之前,是不断的打磨。进入党校整整一年,我穿走于各个课堂,听年长的教师上课,熟悉党校课堂的授课技巧;听青年教师上课,模仿他们娓娓道来的语言表达方式;听领导授课,感知学员的反映,把握授课的选题方向。在不断的模仿与思索中,我感知到党校课堂要讲政治讲规矩,授课内容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授课时效要紧跟中央步伐。党校教师要练就如此深厚的“功力”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党校教师。在进入党校之前关于党校的民间传说瞬间不攻自破,党校的严肃性、政治性和时代性,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2.2 政策宣讲——心灵的入党

政策宣讲是党校兴校之基。党校作为党委政府的传声筒、扩音器,肩负着宣传普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2015年我有幸成为区委宣传部宣讲团成员,为了做好宣讲工作,党校派我赴北京学习,学习期间我聆听了中央党校教授,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辛鸣老师的讲授,如果说文件的内容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辛鸣老师的讲授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我的宣讲中,有中央的宏观布局,有重庆的中观部署,有区级层面的微观落实,曾在乡镇宣讲结束后,好多学员纷纷上来打招呼,听完宣讲的内容,他们搞明白在基层看似不接地气的政策,其实是上级部门的宏观把控,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和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基层的干部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再狭义的理解文件精神,而是知道怎样接地气的去贯彻落实。也是在文件、政策等精神的不断学习中和不断的宣讲磨炼中,自我党性意识得到不断提升,让我有发自内心的冲动,想去把党委政府的各种文件精神宣讲好解读好,让更多的干部更多的老百姓知道并理解党和政府为人民福祉、为推动社会发展、为民族复兴的良苦用心、孜孜追求和奋力拼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拨开云雾见明月,从心灵上真正的入党。

2.3 资政报告——心灵的洗礼

资政报告是党校强校之根。资政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党校的地位,而资政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是根心头刺,我们理论知识的丰满与实践经历的“骨干”,资政能找到党委政府的痛点吗?2014年我开始尝试着写资政报告《关于涪陵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路径探索》,为了吃透“上情”,我查阅了涪陵区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了把握“下情”,我走访涪陵区的城市社区、背街小巷;为了关注群众的“热点”,我调研了涪陵区当时最“脏乱差”的街区;为了找准政府部门推动此项工作的“难点”,我调研了区行政执法局等主管部门,经过两个月的“折腾”,初稿总算出炉了,接下来就是“痛苦”的修改过程,在我校资政工作组的集体“批判”下,经过三易其稿,最终以《党校资政参阅》2014年第23期刊印出版。当我校科研办负责人给我送来领导的签批件时,心里翻江倒海,总算在此项工作中有了突破。回想整个过程,不论是冒着烈日的走访,还是一次次被误解,还是挑灯夜读的查资料,改稿子,这些“痛苦”都瞬间化为了甘露,苦中带甜的滋味特别的暖心,这个过程也让我心灵为之洗礼,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党校老师的看家本领,这个本领还需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发扬光大。

3 党校砺炼我走向成熟

3.1 党校砺炼我站稳三尺讲台

站稳党校讲台是党校教师的基本功,能站稳党校三尺讲台也是党校教师莫大的荣幸。因为坐在台下的学员都“不一般”,他们有着丰富的从政经历,丰富的实践经历,敏锐的洞察力等等,我能给他们讲授什么,我讲授的内容能吸引他们,能让他们“解渴”吗?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很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到中央党校张绪文教授讲授的《费尔巴哈论》,当张教授讲完课后,掌声雷动,有学员给她写纸条:“张教授,听了您的课,我才感到从思想上真正入了党”。张绪文教授的课里,并没有具体说共产党员应当如何、党性应当如何这样口号式的东西,而是用经典著作的真理力量触动了学员。回来之后一直陷入沉思中,党校学员们缺的就是理论的系统性,而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也不能就理论谈理论,需要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需要用理论来解决当下社会一些突出的问题,讲清楚“所以然”,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参考中央党校精品课,或许能讲明白一些问题。从这个点切入,我针对当下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备了《学习党史的基本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解读我们党的历史,理清我们读到的、看到的党史资料,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领导干部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不能人云亦云。

3.2 党校砺炼我“顶天立地”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是党校教师的职业操守,也是党校教师引以为豪的资本。上接天线,打通最先一公里,需要党校教师紧跟党委政府的步调,把关注点放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中央政府的战略布局,学习地方政府的贯彻落实,就中央的战略布局在地方政府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地方政府采取了那些创新的举措,中央的战略布局要在地方落地生根,还需要地方政府具备那些条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了能更靠近最先一公里,市级部门的领导、区级部门的领导来我校上课,我必然是全副武装上阵,笔记本、录音笔、移动硬盘、照相机一个都不能少,课后整理笔记、整理录音,再结合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细细琢磨,结合自己的专业,找到一个关注点;其次是充分用好重庆网络干部学院的资源,里边有最新的中央党校教授解读中央的文件精神,重庆市委党校教授解读重庆的文件精神,市级各部门的领导解读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的情况,里面资源丰富,是党校老师的资料库;再次是用好党校系统内网,市委党校图书馆建立了一系列的数字资源库,有马克思主义研究库、重庆市情库等,还创建了学习中国APP,里面最新的讯息实时更新,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大事。下接地气,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党校教师实地调研走访,体察民情。首先,积极参与市级部门、区级部门的课题研究,因为课题研究立足于实际,针对一个问题我们要到各个基层单位调研,基本可以掌握到第一手的资料;其次,通过党校干部培训的平台,与不同层级的干部交流,也基本能掌握一些基层的情况;再次,通过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能掌握到一些最底层的资料。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实地调研走访中,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的立体,让自己讲的课,写的文章更具厚重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思想,鞭策着党校教师做一名“顶天立地”的传道授业者。

3.3 党校砺炼我笑对人生

党校教师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灵魂的工程师。党校教师自我要求就要更加严格,在讲台上、在探讨中、在任何一个公开场合,都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共产主义,讲党的性质、讲党的宗旨、讲党的传统、讲党的作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我在不断学习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建设的熏陶中,知道事物的变化规律,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会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的变化,久而久之,我会用平和的心态待人处事,会做到遇事处乱不惊,宁静致远。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一部成功史,就是一碗最好的心灵鸡汤,不管是挫折与失败,不管是误解与委屈,在党的事业面前都是那样的微乎其微,在党校这个熔炉里砺炼,让自己的灵魂更加高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让党的事业扬帆起航,破浪前行。

猜你喜欢

资政党校教师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扶贫·扶志·扶智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从咨询到资政
漫谈史学初体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圆我教师梦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