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19-12-26孙刚
孙 刚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019)
1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五千年中华文化灿烂文明,留下许多文化瑰宝和精华,应当继承发扬光大。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明礼守法、诚信友善等思想政治内容的文化因子浩如烟海,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内核与精髓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养料,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同时创新着教育内容。尤其是随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既能发扬中国精神,又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更多新的动力。其二,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存在内容陈旧、枯燥无味、教育效果差等问题,而传统文化具备的育人功能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方面的缺失,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健全大学生人格、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面临很多不良思想的侵蚀,所以必然要建设稳固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大学生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也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其内在的优秀精神内涵,用以滋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在认可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继承者以及传播者。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道德修养、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几千年来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中来,滋养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塑造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从这个层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着一个巨大的宝库。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优秀文化,但是仅仅停留于表面,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方面,没有深层次挖掘其文化内涵,讲授内容也相对单一、枯燥,缺失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呈现。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看,大部分都是填鸭式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讲解,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时代脉搏,选择一些传统文化素材远远不能满足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也难有更深层次的接触和了解,引导树立坚定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无从谈起了。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也纷纷根据市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实用性、技术性的教育课程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但是对于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和硬性要求,这也就造成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就浮于表面。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意识增强,特别是党中央的倡导下高校逐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使得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但仍然缺乏系统化的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全校性质的公共课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很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学科教材相结合,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减弱了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度。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路径
3.1 要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全面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以讲解传授思想观点和政治知识为目标的传统课程。从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特点,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比较枯燥乏味,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为解决这种困境,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血肉,即在课堂上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让学生更容易被潜移默化地接受,通过学生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吸引中,从而实现对相对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思想观点的学习和接受。教师通过有声有色地讲授传统文化故事、哲理名言、名人轶事、历史案例等传统文化知识,摆脱了照本宣科的低效率课堂教学模式和机械式说教给学生带领的厌烦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社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理解依法治国非常重要,对于建设法治国家意义重大。要培养大学生对“法”的正确认识,就可以引入法家文化知识,将传统法家文化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即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法家提出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社会治理要靠法治而不靠人治,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学生对法家学派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正确认知和理解,使大学生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将法律法规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做到崇尚宪法和法律,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进而不断提升国家的法治水平。
3.2 要准确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的方针,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全面渗透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搞好,就必须要重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大学生常年生活在高校校园里,其亲身目睹、体验、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是其思想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培养因素,必须重视起来。要通过大学校园的宣传栏、标语栏、校广播电台、网站等媒介载体,积极开展辩论赛、研讨会、座谈会、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为人处世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接受到和风细雨的思想政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炼的24个字引领校风、家风、学风等很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里,无不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体现。例如,孔子:“言必信、行必果”,涵盖了诚信的要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思想体现了平等思想。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义”的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语名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和发扬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要取其精华,化为己用,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启迪大学生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要学会加以辨别,做到去伪存真,去其糟粕。例如,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就要加以辨别和扬弃,对于“仁义礼智信”等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要加以学习借鉴,但对于充满封建糟粕味道的“三纲”内容就要坚决抛弃。
3.3 要全面提高大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夯实基础。高校要通过开办培训班、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教师进修、外出游学等途径,对包括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在内的全体教师进行全员轮训,整体提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同时,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进行充电和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学馆、历史文化馆等实践性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等网上学习资源来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知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高校要加强人文学院、文化学院等相关院系的建设,提高资金、人才、项目投入保障力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要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大力招聘、选拔、交流、培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和专业课能力的复合型教师。有条件的高效要积极开设古代哲学、古典名著、传统历史文化、文学经典诵读、传统戏曲与曲艺等相关选修课程,让大学生通过选修课来开阔视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高校教师要善于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契机,利用传统节日大力传播爱国主义文化、孝道文化、礼仪文化等民族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把大学生的思想兴趣点从西方文化的包围下争夺过来,自觉抵制西方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侵蚀,坚决防止和克服崇洋媚外,守住大学生的思想防线。
总体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具有珍贵的精神内涵要发扬和继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深入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品质。但当前思政教育深入文化传统存在一些弊端,就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的教材以及教学中,不断扩宽思政教育新观念、创建完善的互动体系,建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将多种资源融合起来,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等不断研究有效的路径进行很好的融合,从而实现教育改革下思政教育真正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出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