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心理之探索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价值观

李 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见文化的重要作用。每个民族都可以通过代代相传的行为、思想、传统来予以界定,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单元。[1]只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凝聚民族心理,这是一个不争的道理。

1 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诠释

1.1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所创造的不同的形态特质的复合体。[2]民族优秀文化反映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

广义的理解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制度方面的成果。物质方面的成果是指该民族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及相应的手段、工艺、方法等。精神方面的成果主要是指价值观念,表现为除了思想、观念、心态、心理等形态外,还包括思想理论体系成果,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制度方面的成果是精神成果的外显,反映和确定一个民族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包括政权体系、法律法规等。

狭义的理解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即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狭义地理解民族文化,就要排除纯粹的物化部分,集中研究民族自身的心理状态。

1.2 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在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形成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群体所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体现在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应的文化产品活动之中。

民族心理主要由民族能力、民族气质、民族心理倾向性所构成。民族能力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要支撑,是民族素质的主要体现,它直接影响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各种活动的效率,是实现民族奋斗目标的动力和必备条件。民族能力不断再造、创造,才能使一个民族不断地发展前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民族气质是指一个民族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在这个民族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民族气质是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民族心理倾向性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是该民族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这个民族发展的行为方向。

2 民族心理源于民族文化

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均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两者间的联系是内在的。[3]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源泉,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衍生。民族精神存在于民族心理之中,民族心理又源于民族文化,这就构成了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并以精神文化形式积淀下来的心理走向,是一种集体性的精神状态。

民族文化心理通过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习惯三个方面来体现。民族意识是该民族成员在思想上对本民族文化所产生的认同感,它是构成民族心理的基础。民族情感是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民族及其文化的热爱和依恋,它是民族凝聚团结的核心。民族习惯是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表现,它直接表现出民族心理。民族习惯如果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的丧失,所以民族习惯最稳固,同时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习惯也最敏感,尊重民族主要是尊重其民族习惯。

3 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心理

民族文化具有延续性和不可割裂性,它固化和凝聚着民族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思想理论。民族文化与民族的形成发展相一致,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精髓,是凝聚民族心理的基础。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群体总是与民族文化分不开,文化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表现出不同的民族风貌和性格特征,形成民族凝聚的心理基础,成为民族凝聚的动力。任何一个民族群体,传承中不仅包括特定的遗传基因,而且必定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进而决定着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和心理素质,正是这些因素潜移默化的作用构成了民族的凝聚和发展。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凝聚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有自己特有的精神支柱,激励着本民族团结统一、努力奋发、积极向上。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来自于民族群体成员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积淀,是民族成员处理事物、评价行为、选择奋斗目标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历经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4 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心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演绎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绚丽多姿、浩瀚博大的中华文明。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贵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探索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发展创新的精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化民族心理至关重要。

4.1 强化民族心理从教育入手

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心理,教育是主战场,各级各类学校是主阵地。要用一系列具有传承价值的民族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用新时代的思想和视野解读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继承优秀文化,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其次,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艺术性,彰显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辉煌价值。再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要积极思辨,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殿堂中开启心智,发现真善美,形成优秀的民族精神品质。

教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学生是主要的传承对象。现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中国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企图从文化上制约乃至扼杀中国的崛起。他们用曲扭的西方文化价值抢夺、渗透我们的文化阵地,通过意识形态毒化我们的下一代。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所以我们要从教育入手,从青少年学生抓起,从学校抓起,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充实广大青少年民族精神世界,牢牢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才能凝聚并强化民族心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2 强化民族心理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沿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它是浸润在中华大地上的带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大众化特点的精神乳汁,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共同理想和时代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意识的精髓,是统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旗帜,是凝聚民族心理,服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宏伟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是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党、全民族积极主动共同努力。弘扬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引导、实践锻炼和制度保障,在精神文明创建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民族心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大力宣传教育,运用各种媒体使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充分了解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并使之深入人心,开花结果。二要加大践行力度,要使更多的人理解、认同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言行。

4.3 强化民族心理要发扬民族精神

发扬民族精神,就是要树立民族自信、自尊、自强意识。一个民族只有自信、自尊、自强才能强盛。自尊是自信的前提,不自尊就没有自信,没有自信不可能自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华各族人民精神上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生活方式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练,集中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层面。正是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奋斗不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发展等思想。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正是这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生生不息,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只有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才能凝聚中华民族的心理,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辉煌。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