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研究
2019-12-26王志清
王志清 刘 涛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反复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推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认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实践证明,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非常必要,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要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增强开好办好思政课的信心,不断提升思政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1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1.1 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是把握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教学规律的根本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是观察洞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是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有助于把思政课有目的、有组织地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实现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同时也有利于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稳步发展,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础和保证
高校思政课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广大师生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遵守者、积极实践者。完善高校思政课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专业性,营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习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深化大学生认知认同并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加强高校思政课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高校开设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个特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地,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改革创新,这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大学生的“脑”与“心”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引领,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提升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不足与缺失
2.1 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思政课程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且四门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对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课堂,并非“只能”或“只需”进入思政课的课堂,当下部分高校除思政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外,其他专业的学生都以了解为目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并未形成协同效应,学生、教师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高校课程结构的单一导致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理论和案例知识的重复堆砌,使得思政课堂变为一种“快餐式”课堂,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影响了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思政课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单一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变为知识信息的单向输送,不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2.2 教学理论脱离学生实际
青年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高校思政课在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方面,往往过于表面化,多表现为一些浮光掠影式的理论宣传,没有融入一些生动、活泼的案例及宣传形式,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学生往往处在受动、服从的地位,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的脱离,影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断裂,降低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形成了有“获得”却“无感”的尴尬局面。当前高校思政课虽已有很多创新模式,但在思想教育内容选择上,脱离了“三贴近”原则,没有从校园的实际出发、从师生的实际出发,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新的内容。
2.3 话语亲和力不足
目前,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话语多以理论性的论述为主,教学话语与学生话语衔接不够密切,未能将具有理论性、严肃性、政治性的思政教材话语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话语。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一些教师仍不能在课堂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侧重于对学生的单向性知识填鸭,热衷于“讲单口相声”;二是部分教师对学生话语的认知存在偏差,没有正确认识到关照学生话语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键所在;三是一些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喜好,过度运用网络用语实现教学话语创新,一旦大学生对这种话语表达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后,思政课的亲和力也将慢慢崩塌。思政课教学话语亲和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课堂参与度不足,“抬头率”不高,这也是当前思政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积极改进。
3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路径
3.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高校不断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思政课体系,是实现高校思政课在指导思想、学科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各高校应扎根于中国高校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完善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体系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能力,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在总结思政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具有科学性、学理性的新理论,打造容易被师生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真正做到高校思政课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3.2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思政课堂的趣味与活力
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文化强国梦的重要武器。高校要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材和思政课堂,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具体而言,首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古代历史、革命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先进典范及先进事迹,使思政课理论知识变得深入浅出、丰富而又富有活力。其次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高校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做到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如参观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提升课堂学习的实效性,真正做到思政课的入脑入心。最后,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中的优秀素材,实现思政小课堂与人生大课堂、社会大课堂的良性对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文化素养,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3.3 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德育教育,推动高校思政课堂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掌握和善于运用适合大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新媒体,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形态语态,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上课方式,代之以平等式、交互式、引导式的交流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切感和吸引力。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传播形式,把抽象的理论问题、价值观问题具象化,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通过新媒体网络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形成思政课网上与网下的双向互动,积极为思政课建设搭建现代化的教育平台。
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这同样是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这就要求高校在新时代必须加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的奋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