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2019-12-26杨和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哲学总书记特色

杨和英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贵阳 5500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首先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问题,哲学基础拷问不仅要去揭示认知是否符合事实,而且还要探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是如何通过哲学表达显现出来,因为哲学理论和哲学方法不可能自然地现成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而是在什么维度、什么层次,抑或什么意义上具有什么样的哲学自觉和哲学创新,这种哲学自觉和哲学创新是否可能、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入解读和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自觉,进一步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的核心内容。

1 世界观维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恩格斯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书评”部分写道:“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所谓“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论底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其根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最真实的存在”。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实事求是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要求全党上下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从世界发展形势来看,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世界仍然不安宁,局部冲突动荡频发,发展赤字、粮食安全、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不断冲击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大势。从中国发展现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经过长期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新变局,但是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规划未来、制定政策、促进发展的基本依据。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看,与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相比,党员干部素质和党组织建设状况、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依循实事求是的哲学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和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涵的实事求是的实践逻辑,可以称之为“求实哲学”。

2 方法论维度:破解时代新课题

根据恩格斯的思想,理论只有首先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才能成为科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理论,首先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形成的一种“事实真理”,这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前提。然而,事实真理是一种意识或观念形态的知识和理论,如果不能推动“现存世界革命化”,实现“客观本是”向“客观应是”的物质转化,它的价值也仅仅只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因而就不具有说服力,其提出的意义自然也变得荡然无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如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而“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哲学方法论的学习和应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精髓,把它作为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和能动抓手。

首先,坚持联系观点,整体把握全局。全面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全党要树立大局观和全局观,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各方,整体把握事业发展大局。他提出的“八个明确”“十四条坚持”即是注重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并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战略规划和系统安排,这些思想深刻全面、相辅相成,蕴涵着科学的辩证思维,突出把握事物的关联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其次,坚持矛盾观点,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难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程,从根本上讲就是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而问题是事物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在充分认识矛盾、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其它四个建设的并驾齐驱;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其它三大战略举措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在“四个伟大”工程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其它三个“伟大”之间差异协同的推进关系。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要义,注重总体谋划、抓住关键环节、找准解决重点的哲学方法论的实际运用。最后,坚持发展观点,为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指导。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快速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必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矛盾、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紧扣时代发展主旋律,聚焦矛盾问题,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化。这些辩证方法的科学运用一直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为习近平总书记观察事物、把握实际和解决难题提供了“金钥匙”,可以赋予它“辩证哲学”之美誉。

3 价值维度:肩负时代新使命

任何思想理论形态都离不开价值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不例外。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石和价值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承“人民主体论”的哲学精神,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和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在发展问题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文化创作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等,在政治实践中模范地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还立足于人类立场和世界视野,着眼于思考人类生存困境。帕森斯、哈贝马斯把人类的生存困境表述为“霍布斯问题”,列奥·施特劳斯则称之为“社会秩序问题”。然而,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共同体,还是霍布斯的利维坦,抑或康德的“各民族的联盟”都未能成功破解人类的生存困境,但是这些哲学思考却表达了一种人类对和平秩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说,永久和平的秩序是“现实的人”的理想诉求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维护人类生存秩序的现代形态,但是它只能控制冲突的范围,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故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解决方案。

当面对当今世界和人类发展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和普遍性难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人类生存境遇是全球性问题,狭隘的国家立场是无法解决外部冲突,而现代世界呈现出“地球村”的“整体性”和“世界性”图景,意味着可以超越单一的民族国家,摒弃意识形态差异,寻求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建构新型和平的世界秩序。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秉承中国传统哲学中“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天下情怀和“和合”思维,同时又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经验教训,融合其他文明的有益因子,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以其独特的时代视角和人文关怀,明确提出解决人类生存困境的哲学解答和中国方案,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写入联合国决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类普遍利益的价值取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亮色和真实旨归,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以民为本”的人民情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的这一最高价值旨归。正因为如此,可以称之为“大众哲学”。

4 结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是对当代世界大趋势的主题回应,它一定会吸取和融会西方哲学的某些优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可以做这样的推断,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精髓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底蕴,从思想逻辑和现实逻辑上,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三者之间的某种对话、互动和融合。

猜你喜欢

哲学总书记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菱的哲学
中医的特色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总书记的告诚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