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游戏设计与实施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2019-12-26郝红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游戏性小羊道德

郝红翠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幼儿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幼儿园、教师逐步提高了对幼儿游戏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做到寓教育于游戏,教师常常需要结合班级幼儿的年龄、兴趣和经验特点设计或改编游戏。这本是教育者坚持教育“以幼儿为本”的良好体现,但在教师设计和实施游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该文尝试对教师设计与实施游戏过程中存在的典型误区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1 幼儿游戏设计与实施的误区

1.1 缺少必要的游戏情节

游戏情节是指游戏主题的展开以及游戏中的具体活动过程。游戏情节能够把零散、孤立的动作和活动有机联系起来,赋予机械的练习性动作以意义。所以,根据游戏的动作和活动方式的特点而构思的游戏情节,还起着增加游戏趣味性的作用。但是现实中教师设计的很多游戏都是没有情节的,这样的游戏很难让幼儿进入游戏状态。如小班游戏“巧移‘鸡蛋’”,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把“滚烫的鸡蛋(乒乓球)”移到碗里面。除了让幼儿把乒乓球想象成滚烫的鸡蛋外,没有其他任何情节和想象。游戏的难度随着移动鸡蛋所使用材料的变换逐渐提高,不同材料的变换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实现的。这样的活动只能让幼儿感觉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游戏。如果游戏加入帮某某送鸡蛋的情节,再改变一下游戏场景,相信幼儿的游戏乐趣会增加不少。还有的游戏,因为缺少情节,环节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游戏“奇幻泡泡”,首先是让幼儿自由抓教师吹出的泡泡,看谁抓的多,接着出示气泡膜,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玩气泡膜。由于缺少衔接,两个环节是割裂开的。

1.2 忽略内容的道德引领

“幼小儿童虽然没有成熟的道德(自律道德),但道德却在他那里发育、发展着”[2]。教育应促使道德在学前期顺利萌芽,从而为形成成熟的自律性道德提供发展上的前提和与保证。在道德发展中,角色承担对道德判断及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角色承担即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道德的本性便是‘推己及人’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道德的本性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判断是依赖于自己对他人的深切体会的。而角色承担实际上就是个体与他人的换位体验,是个体直接切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并体验着这个世界”[3]。角色游戏恰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角色承担的机会。如果教师设计的游戏,让幼儿模仿到的是不道德的行为或体验到的与道德要求相反的情绪情感和态度,那么将会对幼儿产生错误的道德引领。如在“聪明的小老鼠”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去“偷”粮食,“偷”过之后还夸赞幼儿“真是一群聪明的小老鼠”,让幼儿体验偷运农民伯伯粮食的快乐,这显然是错误的。游戏“嘘,别吵醒大灰狼”的情节是灰太狼偷走了懒羊羊的彩虹糖,羊羊们要趁灰太狼睡着的时候去把彩虹糖偷回来。游戏过程中,教师多次运用到“偷”,强调偷回来彩虹糖很开心。“偷”是一种不道德,甚至是犯法的社会行为。即使别人偷了我们的,我们也不能“以偷治偷”。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否传递给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应得到各位教师的足够重视。

1.3 忽视过程中的幼儿体验

游戏性体验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的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内心感受和心理体验,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实实在在的‘获得’”[4]。游戏性体验主要包括“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或成就感、幽默感和因身体活动的需要满足而获得的生理快感”[5]。游戏性体验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幼儿正是因为喜欢这种体验才喜欢游戏。判断活动中的幼儿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游戏,要看其是否能产生游戏性体验。如果幼儿没有产生游戏性体验,那么所谓的游戏就不是真正的游戏。在游戏“有家真好”中,游戏时羊妈妈带小羊们到青青草原玩吹泡泡,玩着玩着听到“狼嚎”声就要赶紧回家躲起来。起初,每只小羊一个呼啦圈作为家,当小羊们出去玩了,老狼就到羊村收走一部分小羊的家。当羊妈妈再次要带领小羊们出去玩的时候,有一只小羊就是不去,他要守着自己的家! 但这不符合教师的设计,所以他还是被羊妈妈拉出去玩了! 当羊妈妈欢快地说,“我们再来玩会儿吹泡泡的游戏吧”时,很多小羊却忍不住一直紧张地朝家的方向张望。幼儿沉浸在游戏情境中,担心家被老狼收走,但又不得不配合羊妈妈玩吹泡泡的游戏,如此反复几次。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显得极其矛盾和痛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时并没有从幼儿出发,从幼儿的体验出发,而是为了设计游戏而设计游戏。

另外,游戏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误区,如材料过于花哨和繁多、环节之间缺乏联系、名称不够具体形象或不能反映游戏的核心内容等,这些误区往往导致教师所设计活动的游戏性较差,游戏名不副实。

2 针对幼儿游戏设计与实施误区的对策

2.1 添加游戏情节,让幼儿扮演角色

在设计幼儿游戏时,适当加入游戏情节,能够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另外,游戏情节也可以具有教育意义,如“小司机开车”的游戏情节可以让幼儿体验开车要小心,注意安全;“给小动物送水”的游戏情节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躲避大灰狼” 的游戏情节可以让幼儿懂得学会保护自己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指出,2~7 岁幼儿的认知发展进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2~4 岁象征性游戏开始大量出现,并达到发展的高峰。象征性游戏既能够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也适应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实践也证明,幼儿对扮演角色特别热衷。如“小鸡捉虫”游戏,设计的是鸡妈妈带小鸡们外出捉虫,遇到大灰狼及时躲避的情节。游戏结束时教师带小朋友下场,幼儿还是恋恋不舍,有朋友请求说:“老师,我们再玩一会儿吧”! 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加入一定的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当某个角色,对游戏材料、场景进行象征。

2.2 转换游戏情节,正确引领幼儿思想

在游戏中,幼儿自然地装扮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模仿着所扮演角色的行为,体验着所扮演角色的情绪、情感和态度。只要转换游戏情节,改变幼儿扮演的角色,就能引领幼儿体验和感受道德和正义的力量。游戏“聪明的小老鼠”设计的情节是小老鼠们偷偷到粮仓运量,和农民伯伯之间展开智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儿应该去体会的是农民伯伯种粮不易,懂得要珍惜粮食,与毁坏粮食的老鼠作斗争。只将游戏情节调整为农民伯伯辛苦丰收的粮食被小老鼠偷走了,现在请小朋友们帮助农民伯伯运回来,让小朋友扮演正义的角色,这样就完全可以既让幼儿体验偷运粮的快乐,又能培养其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品质。“嘘,别吵醒大灰狼” 的情节也可以转换为羊儿们帮助懒羊羊拿回或夺回彩虹糖,幼儿可以扮演喜羊羊、美羊羊等乐于助人的角色。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是做了好人好事后的心情,有助于幼儿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

2.3 调整游戏情节,丰富幼儿游戏体验

不能让幼儿产生游戏性体验的活动只是披了“游戏的外壳”,而没有“游戏的灵魂”。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游戏的过程中,尽可能设计合理、有趣的游戏情节,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持续性地体验到投入、自由、快乐和成功。游戏“有家真好”的目标是锻炼幼儿听到“狼嚎”时身体反应的敏捷性和家越来越少时幼儿的共享意识。游戏中羊妈妈带小羊到草地快乐地玩泡泡的情节明显是为了创造机会让大灰狼来收走小羊们的家,但这样的情节完全不适合幼儿的情绪。可以尝试把整个游戏情节调整为小羊们各自开心地在家玩,突然响起狼嚎声时,小羊们要迅速从家里逃出来,团结在羊妈妈的身边,大灰狼没找到小羊但是收走了几只小羊的家。或者只把到草地快乐地吹泡泡的情节调整为羊妈妈想到了办法可以驱逐常来骚扰他们的大灰狼,于是带领所有的小羊出门寻找。

幼儿游戏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重要手段,并与教育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教师在充分重视游戏在教育中作用的基础上,应着重提升自身设计和实施游戏的能力。坚持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根据幼儿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体、智、德、美各方面的教育目标,积极设计“好的”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给幼儿幸福快乐的童年增添一抹色彩。

猜你喜欢

游戏性小羊道德
软萌小羊诞生记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毛茸茸的小羊
狼和小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游戏性练习法在短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