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索

2019-12-26左占卫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认同感志愿志愿者

左占卫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当代社会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特点,传统灌输式方式局限性较大,难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需要。新时期高等教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载体,将其纳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认同感,以便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自觉规范行为举止,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强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改善现有大学生德育教育不足,为后续相关教育教学提供支持。

1 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志愿服务主要是以团结和服务为目标,共同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社会心理、道德思想、政治思想和精神层面等内容,其中志愿精神属于精神层面,在科学发展观支持下,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基础。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契合,有助于为后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供指导,具有突出的作用[1]。

1.1 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环境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传承至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可以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感熏陶和体验,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便于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更高水平发展。志愿者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雪中送炭、扶贫济困和与人为善等道德理念。以学雷锋为基础的志愿者精神,蕴含的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丰富,可以指导道德实践活动展开。在风险、友爱、互助和进步为主的志愿者精神,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是志愿服务活动核心理念,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

1.2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应该坚持德育为先,结合实际情况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在当前社会转型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避免偏离主流文化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高等教育办学方向和目标,坚持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知识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3]。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锻炼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并作为行为准则逐渐内化为行动,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2 志愿服务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2.1 知行不统一

纵观当前志愿服务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来看,知行不统一,志愿服务活动更多的是停留在认知领域,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实践活动,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当前很多大学生设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包括关爱孤儿、阳光助残、环境保护与节水护水、扶贫开发与应急救援、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等类型,活动形式多样化[4]。多数高校的志愿服务项目为自上而下方式,行政化色彩鲜明,程序化的志愿服务方式却难以实现,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效果偏低。

2.2 未能构建完善的长效机制

在志愿服务载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完善的长效机制支持,以便于带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熏陶。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尚未构建完善的志愿者保障体制,大学生无法走出校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部分高校在志愿服务中流于表面,前期准备不充分,中期志愿者的反应平淡,后期服务水平不高,志愿效果不长效。很多高校的志愿活动集中在寒暑假,连续性不足,服务水平无法得到保障。对于此类问题,国家明确提出要求志愿服务和学雷锋结合再起,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激励制度和政策法规,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持久动力,推动志愿服务连续性和品牌化,以便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充分发挥原有作用[5]。

2.3 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志愿活动中,常态化和长效化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很多高校纷纷对志愿者提供了优惠的奖励措施,将志愿服务时间和次数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中,为后续的评奖优选提供可靠依据。部分高校尽管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激励措施,但多数为校方激励。但是,志愿服务属于志愿者资源行为,可能导致功利性和目的性色彩浓厚,违背了志愿服务本质意义,不利于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3 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

3.1 丰富志愿服务精神内涵,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应该充分契合实际情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在反复实践中来丰富理论内涵,反向指导实践活动开展。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志愿服务精神内涵[6]。奉献是志愿精神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付出,无私奉献是国家富强的精神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增长下,奉献精神是一种信仰,有助于激励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中。友爱则是一种情感需求,彰显关爱他人和服务精神的志愿服务内涵,大学生主动去关爱他人,团结有爱,以便于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中。互助则是互相帮助,是志愿精神内涵所在。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志愿者可以用双手积极帮助有困难的人,同时也可以锻炼自我,丰富个体内涵和道德素养[7]。进步则是强调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锻炼自身各项能力同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基于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将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有机结合,并且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内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2 发挥志愿服务情感优势,丰富大学生情感体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个关键点在于情感认同和感知,强调大学生在理论认同前提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肯定,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进入社会前对于现实充满了渴望,社会对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在情感上形成认同感,产生愉悦和奉献等情感因素,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加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满足自身成长需要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8]。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素质能力,并通过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事迹,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推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

3.3 强化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内涵,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无形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并积极践行于实践。只有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才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强化志愿服务育人功能,以便于提升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自我教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坚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需要正确看待志愿服务内涵与功能。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引领作用,规范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行为举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猜你喜欢

认同感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