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以北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
2019-12-26唐抒圆单延龙
唐抒圆,单延龙
(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1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高速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毕业生专业素质差与就业率低的问题。学校所学内容滞后,毕业生的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疑与批判凸显。
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陆续展开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与监督等诸多教育环节的完善与相互配合,其中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1]。因此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制定与之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优势与特色,合理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2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
2.1 因材施教,重点培养
在以往的培养方案中,北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在本科培养阶段,涉及的基础性课程多,覆盖面广,但学习深度欠佳。目前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分为高学历的学术型人才与专业方向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升高校本科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应根据学生能力与兴趣,划分不同的培养方向。
(1)学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针对学术型人才,应拓宽学生基础理论教学的覆盖范围,打造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保障学术型人才具备充足且扎实的知识储备[2]。针对计划考研深造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就应注重对基础课程的着重培养,增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课时数与教学内容,并适当提高其考试难度,以保证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增设特色的科研指导与考研导航等项目,针对性的科研指导和奖励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术型人才的科研素养;从入学到研究生报考全阶段的考研导航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考研思路与报考流程,明确考研方向,提高考研复习效率,提升考研成功率。
在科研指导方面,学生取得科研竞赛奖项,发表研究论文,取得科研成果或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可以在经过审核后,根据相关考核标准,置换不同分值的学分,以此来保障热衷于科研活动学生的科研时间,并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在考研导航方面,从大一开始为班级配备班导师,班导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班导师通过班会、谈话、日常交流、成绩分析等形式,掌握每位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引导学生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班导师还需要为学生分析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就业需求,考研的注意事项与基本情况,确保日后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对考研的考试内容、侧重点、考研方向有清晰的了解。
在大二阶段,北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通过师生互选,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以此加强专业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与监督,及时有效的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与帮助。对于热衷科研活动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专业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
在大三阶段,环境科学专业会进行“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指导讲座”等形式的考研辅导,从考研学校、研究方向的选择,考研形式的分析,考研基础课的成绩追踪,考研专业课的辅导,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估等方面,深入且详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有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科学报考,高效复习,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大四阶段,环境科学专业教师,会对考研学生的复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估,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辅导。在研究生报考前,科学合理地给予学生相关报考建议,以便学生及时调整目标院校,避免盲目报考,提升考研成功率。初试过后,专业还会组织“研究生面试经验交流会”,请往届成功通过面试的学生、经验丰富的老师,与同学们分享面试经验与注意事项,尽最大努力为考研学生提供帮助。
(2)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那些能够把职业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综合应用表现出来,通过熟练运用专业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人才类型[3]。在2018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技能要求,培养方案调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将实践学时比例由20%提升至40%左右。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新版培养方案在认真调研、分析了环境专业目前的市场就业形式,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行业发展现状等内容后,提出了契合社会需求,紧贴先进技术,突出学校特色,展现专业优势的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室网上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对本科生的日常开放;完善校内实训项目,并聘请相关技能名师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环境科学专业通过与多家单位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使学生切实参与到一线生产、工作环节,提高实践技能;通过“双导师制”,选拔校外导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就业选择等提供专业指导。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外,2018版培养方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过“就业经验交流会”“职业规划研讨会”“工作经验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行业内知名企业领导,校内指导就业工作的教师,实习、面试经验丰富的学生,讲解、交流目前环境领域的就业现状、发展方向、行业特点、职业规划、工作经验、面试经验与技巧等。通过相关交流会议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与信心;整理分析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可靠、优质的就业资源;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传授相关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2 划分方向,突出特色
(1)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由基础必修课与基础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基础必修课为该专业的通用基础知识,是打造不同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模块的基础。基础选修课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基础选修课。环境科学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对于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专业基础必修课与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涉及知识体系较广,因此专业基础必修课的课时数较多,合计为360课时左右。专业基础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更偏重专业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基础选修课应避免与必修课的教学内容重叠,注重讲授专业前沿技术。
(2)专业方向课课程体系。根据环境领域社会需求,地方产业特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污染防治与修复三个专业方向。通过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向,深入、全面、透彻地掌握该方向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改变之前“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一锅烩”式的本科生培养方式。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确保方向课程包含基础知识、通用技术、前沿科技等全方位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方向实验、实习等实践课程,并配备在此专业方向研究、工作经验丰富的校内、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指导。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使本科生达到基础知识扎实、掌握方向前沿技术、熟练专业方向工作的毕业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求职、继续深造等方面具备特色与优势。
(3)学分置换。为了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挖掘自身潜力,专业应根据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特点,设置相应的学分置换规则,以便为学生提供更自主、灵活的学习氛围,扩充学生从事科研、实践、创业等工作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可以利用取得的相应成果,置换一定的学分数,相应的减少选修课的课程和学时,从而有充分的时间按照自身的爱好与能力进行科研、竞赛、实践等活动。
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2018版培养方案还设置了考研学分置换和实践实习学分置换项目。考研成功或积极报考并形成考研经验交流报告的学生,可以根据划分的不同考核标准置换学分,既可以调动学生报考研究生的积极性,又能保障考研的学生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参与实践实习签署工作意向,获得单位书面表彰、肯定,或获得单位实习证明并形成实习经验交流报告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学分置换,为实习就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时间。
3 结语
目前,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改革还在不断探索中,该文以北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理科专业在当今社会经济形势条件下的本科生培养方式。
环境科学作为理科专业,面临着 “应聘就业限制多”“考研深造竞争大”的双重压力。因此,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的因材施教培养方案,是打破一些地方高校理科专业所面临困境的有效方法。在2018版培养方案修订前,北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已经对2016届和2017届的就业、考研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7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成功率达到75%以上,与往届毕业生相比,应聘就业和考取研究生的数量与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突破传统本科生培养模式、以学生出口(考研或就业)为导向、注重多专业方向培养,是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