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9-12-26张友文陈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媒介时代政治

张友文,陈磊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南昌 33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1]。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行为和思想方式带来深刻影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境,因此研究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微时代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移动终端为媒介,以微信、微博等为载体,以简洁精练的内容为表现形式的集媒介技术和文化高度融合的新传播时代[2]。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其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之间思想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微时代背景下,“移动式”和“碎片式”的虚拟生活环境正深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要高度重视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1 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实质上是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处于主导性地位的。而在微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增多,信息量呈几何倍增,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接收多元信息,学生被动教育有悖于微时代的理念要求,同时冲击教师传统的制度性权威。这就要求重新审视主客体的关系,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真诚交流、平等沟通,真正融入大学生的社交群体,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

1.2 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而服务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目的所决定的,是目的的具体化[4]。微时代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形式的更新和内容传播方式的变化,更要求增加微时代素质教育和媒介素养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和认识微时代,提高网络甄别能力,避免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比较难,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微时代能让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收集他们的问题和困惑,从而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的教育和工作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充分利用微平台的特点和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较大提高。

1.4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对象性,要时刻分析教育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相适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刻板和严肃很难适应微时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所以要对教育方法不断更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现实性。

2 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的困境和影响

微时代的虚拟生活环境正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到严峻挑战。

2.1 导致心理特征复杂化

“微媒体”的语言特色是短小精悍。虽然“微媒体”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它呈现的信息缺乏完整和系统性,缺乏深度和理论性,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常常只是肤浅了事,缺乏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表现出浮躁心理,这种浅尝辄止的文化氛围对于运用“微媒体”主力军的大学生影响是不利的。此外,由于“微媒体”的虚拟性,许多大学生常常通过“微媒体”平台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一些大学生通过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图片等来获得他人的关注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和满足感,而在现实中一旦遇到难题时,就常常选择逃避,到网络中寻找存在感,从而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慰藉。

2.2 导致信息获取碎片化

“微内容”大多呈现于微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时间的支配变得更为自由和主动源自“永远在线”这个特点,因而,“碎片化”是大学生在时间支配和管理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伴随着碎片化的形式显现出来。比如,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发微信,公交站候车时可以顺便阅读新闻,坐公交时可以浏览微博和朋友圈;时间的零散化,也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呈现出即时性和跳跃性。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征,让大学生在时间使用上变得随意,导致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病态现象发生。

2.3 导致社会交往无序化

微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熟人社区”和“虚拟社区”高度融合的重要特点[5]。传统的熟人社区像班级、宿舍这种依然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区域,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微时代更多地拓展到了虚拟社区,大学生主流的交流工具已经变成了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传统社交的真实性、实名性被虚拟社区中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所代替,个人可以用不同的性别、角色、身份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社会的这种自由性和隐匿性完全解开束缚,热衷于在虚拟网络平台上实现“虚拟的真实”,甚至大学生对于这种虚拟社交形成依赖,导致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无序。

3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 健全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健康积极的环境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要建立和健全各项体制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建立大思政的格局,调动学校一切资源和人才共同承担学生思想引领的任务;要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和协调推进的工作局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做大做强主流网络平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强化网络监督,特别是对网络自媒体的引导、监管,营造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

3.2 提高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微时代有足够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微时代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等各个方面带到的深刻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积极主动适应,在虚拟与现实、自我与本我的微空间中完成自身主体的建构。同时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持之以恒地抓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时,要着力提升“微”能力,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熟悉掌握微信、微博、抖音、朋友圈等各种“微”能力,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活跃和多元的受教育需求,才能搭建起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空间平台。

3.3 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本位理论认为:“受众不是被动的、无知的‘靶子’,他们对媒介具有制约作用,最终将影响传播效果的实现。”[6]所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高校要主动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配备专业的师资,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提升,避免媒介素养的盲区,提高甄别和摒弃不良信息的能力,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正确看待和运用各类新媒体。此外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课外活动,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唱响好声音。

3.4 结合实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及教育对象的思想所确定的[7]。微时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结合实际,丰富学习资源,围绕新媒体技术不断完善课程的内容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规律,围绕学生所关心的学业、交友、恋爱、变业等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充实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利用微平台,及时收集学生的困惑和问题,采用互动式、个性化或和生活化的方式,用微信息、微内容和微事件呈现教育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微时代的发展,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胆创新,将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媒介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