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9-12-26朱二孟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认同感政府建设

朱二孟

一、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文化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武装人的头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乡村振兴全面的发展。作为乡村之魂,乡村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可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增长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满足时代性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振兴也是加强乡村凝聚力、促进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二、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问题及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断对乡村文化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如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造乡村图书馆阅览室等。但是,由于后期资金及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不断受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快节奏的文化消遣及娱乐方式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农工时代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乡村文化娱乐也正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消逝,这也给乡村优秀的文娱传承带来了一定困难。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载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土地,被大面积的现代建筑所取代,许多历史遗迹也被破坏拆迁,如宗族祠堂等。与此同时,乡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优良的传统习俗也在城市化的演进中逐渐消失了。许多传统的优秀工艺技术都是代代相传,逐渐演变和传承下来的,大量人才的抽离导致文化发展严重缺乏人才基础。乡村人口流失,许多优秀的工艺技术也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乡村流失的这部分人口多数都是在城市务工,他们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久而久之会对乡村文化产生排斥心理及较低的认同感,年轻一代文化自信不足则是农村文化发展的致命阻碍,于是重构文化自信成为当务之急。

三、制约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文化认同感低,缺乏文化自信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乡村文化不仅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同时受到外来文明的考验。乡村文化主要是代际之间以一定的习俗及物质载体传播的,因为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倘若年轻一代缺乏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那么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必定受到影响。然而,当下崇洋媚外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大行其道,这与我国传统的谦卑、无私等思想文化严重冲突,在“经济人”思想驱使下,一些年轻一代逐渐对传统思想产生排斥,对乡村的勤劳质朴的文化更是不屑一顾,导致年轻一代认同感严重缺失,缺乏文化自信。

(二)文化发展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农村各项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经济收入较低,以及人们对较好的生活条件的追求,许多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生活,到城市奋斗打拼,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有关资料显示,2016年农村人口数量为58 972.58万人,2017年农村人口数量为57 661万人,2018年农村人口数量下降为56 401万人,城镇人口则呈现上涨趋势。2016、2017、2018年度,城镇人口分别为79 298.42万人、81 347万人、83 137万人。农村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即使农村尚有一定的人口数量,大多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极少数的中青年,很难成为文化建设发展的主力军。

(三)文化发展及传承形式缺乏创新

乡村文化的发展受到乡村环境、经济发展、人才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乡村文化发展及传承的方式相对比较陈旧。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为代际传递,多以习俗习惯、物质遗产、歌曲舞蹈等形式传承,不管是传播的中介还是载体都比较传统。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选择文化消遣,传统的文化相比较而言缺乏创新力,所以吸引力也相对较弱。许多乡村文化结晶只有到达所在地才能接触到,严重缺乏传播的途径,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文化的广泛传播。

(四)政府政策制定及落实不到位

在政府制定文化建设发展政策之前,由于相关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解剖问题能力有限,所以相关人员很难把握住文化发展问题的实质。在政府制定文化建设发展政策之时,由于客观条件比较复杂,各种问题交织难解,情况又突发多变,使得政府很难制定出一项万全之策。甚至常常会出现因政府政策制定人员考虑不周而制定出与初衷相悖的政策,导致顾此失彼。例如,有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征地建设楼房将历史遗迹拆除,然后在其他地方重新建造相似的历史遗迹。这种做法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同时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无法弥补的损害。在政府制定文化建设及保护政策之后,由于政府行动力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政策无法很好地落实到实处。已经实施的政策可能会由于政府缺乏监督追踪,导致政策终止。

四、促进文化振兴与发展的措施

(一)增强文化认同感,重塑文化自信

文化振兴的前提就是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加大教育力度,从青少年着手,注重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培养。开设相关的优秀文化教育课程,定期举办文化知识讲座,带领青少年参观相关文化遗产,或是定期举办文化知识交流会等,培养青少年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同时,加快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传统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文化产品开发、优秀文化对外交流等。以文化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反过来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文化的作用,也会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加大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相关媒体拓宽宣传的途径,传播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认同感。

(二)加大乡村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度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创新能够提升文化的生命力而且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更容易与时代结合,从而使人们接受它。以往的乡村文化发展过于依赖代际传递等传统的方式,而且文化环境相对来说也比较落后,这种方式逐渐会被时代抛弃。创新乡村文化发展的途径,融入时代气息是有力之举,为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等将文化传播到外部,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兴社交软件上加大文化的宣传。近年来,有不少电视综艺节目在做有关乡村文化的栏目,效果也都非常好。《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讲述的就是乡村的美食文化,笔者认为,不仅要将这类节目做下去,而且要丰富节目的内容,如展现乡村的农工文明、乡村建设布局、乡村乡土民情等,各类节目都在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同时,将乡村的手工艺品通过电商途径销往国外,开拓国外市场,让中国乡村文明走出国门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创新。

(三)夯实文化振兴的人才基础

人才是文化振兴的关键[2]。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3],所以要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一方面从基层的领导干部着手,多组织对人员文化素养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强化基层干部的技能知识。另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进,可以增加编制来吸引人才,或者以签约的方式从高校引进先进杰出的人才,增强扩大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加强乡村文化基地的建设

文化基地是乡村文化发展的载体。加快整修与建设乡村文化基地,加大保护乡村的古祠堂、庙宇、历史古迹等的力度,同时加强对此类建筑的修缮。许多乡村的历史古迹都具有图腾的意义,加强保护和修缮无疑是增加乡村凝聚力的有效之举。此外,兴修一定的乡村文化展览馆、村史室、陈列馆等文化阵地,作为乡村文化的依托来发展乡村文化。同时,可以打造特色的文化村,以弘扬乡村文化[4]。

(五)强化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不管是在文化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传承中,都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同时政府要利用好自身的职权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面对当下乡村文化建设问题,政府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而且要不断提升执政能力,把握关键问题,落实相关政策,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文化发展。健全推动要有力、检查要到位、考核要严格、奖罚要分明、公开性问责的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机制。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也不可顾此失彼。同时,政府应该提高其执行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不得,要把政策贯彻落实到底。重点攻克阶段性难题,监督反馈已解决的问题,切实保障文化政策的执行。

五、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振兴口袋,更需要振兴人们的脑袋。只有把握乡村文化振兴,才能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认同感政府建设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