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致使移动构式及对内在成分的压制探析

2019-12-26李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构式压制及物动词

李青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1 致使事件与致使构式

致使是人类基本概念之一。它是由致使者、被致使者、致使力、致使结果、致使者所凭借的工具以及路径等诸要素构成的。致使事件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致使构式,致使构式的核心是致使力,致使者和致使对象是两个最重要的参与者。

英语中的致使事件多表现为致使移动,汉语中致使事件多表现为致使结果。

进入致使构式的动词,有的本身有“致使”义,有的本身没有“致使”义。但在构式的压制下,那些没有“致使”义的动词有了“致使”义;没有“施事”义的名词有了“施事”义;没有“受事”义的名词有了“受事”义。这就是致使构式压制的结果,该文就拟探讨这种压制。

2 致使移动构式压制

致使移动构式是指施事者致使受事沿着方向性短语(Obl)指定的路径移动,Goldberg 把这种构式码化为[Sub j[V Obj Obl]] 。进入此构式的动词,多为致使动词,如英语中的“make”“let”“force”,汉语中的“使”“叫”“让”等。但也有很多动词在未进入构式之前,本身没有“致使”义,但在进入致使移动构式后,动词拥有了“致使”义。

例如:

(1)John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

(2)The students laughed the young teacher off the stage.

(3)Mary trotted the horse into the stable.

(4)The teacher sat the students on the ?oor.

例(1)(2)(3)(4)中的“sneeze”“laugh”“trot”“sit”分别表示“打喷嚏”“笑”“慢跑”“坐”,它们都是不及物动词,因此不具备进入致使移动构式的条件。但在致使移动构式的压制下,“sneeze”“laugh”“trot”“sit” 拥有了及物性,后可带宾语。动词也由原来的一元动词变成了“三元”动词,构式内增加了受事论元,并具有了较强的使动力。Jackendoff 认为增加构式论元并使进入构式中的动词由不及物动词变成及物动词是构式对动词压制的表现。致使移动构式之所以对上述动词产生压制就在于一价不及物动词“sneeze”“laugh”“trot”“sit”与致使移动构式在词法类别、 语义特征和论元数量上出现冲突,为了使动词和构式间能消除冲突,达到和谐,动词必须向致使移动构式靠拢。以上是介词短语表示移位,英语中也有副词表示移位的。

(5)They danced the night away.

(6)The dog barked the baby awake.

(7)He virtually drunk away the next five years.

例(5)(6)(7)中的动词“dance”“bark ”“drink”本无“致使”义,但这些动词在进入致使移动构式后,就具有了“致使”义。如例(5)就可以解读为“他跳舞而使夜晚离开”。例(6)可以解读为“狗叫而使小孩离开”,其中的“bark”是不及物动词,它不具有延它性,但在致使移动构式的压制下,役事“baby” 产生了“awake” 的状态变化,因此它具有了“致使”的含义。例(7)可以解读为“他饮酒而使下一个五年离开。“swim”本来是个不及物动词,也没有“致使”义,但在致使移动构式的压制下,这个一价动词产生“论元增容”现象,由原来只能带一个论元变成能带有施事、 客体和移动路径三个论元的三价动词,并产生“致使”义。

例如:

(8)The boy swam the log up stream.

上述例子之所以能压制成功,是和语言中的转喻机制密切相关。“sneeze” 是一种和人的生理有关的动作,它一般只带一个施事论元,但当它进入致使移动构式后,在致使移动构式的压制下,致使物体移动义被突显,而与致使移动关系不大的移动方式被抑制,因此例(1)能压制成功,例(2)也是如此。“用行为替代方式或结果”符合转喻模式的原则,因为在我们的经验里,“在公众场合被他人大笑会使人感到很难堪,而这种难堪很有可能使人离开”。例(3)中“trot”实际上只指明受事者的移动(马小跑),而并没有指明施事者的移动,但处于主语位置上的“Mary” 之所以能出现在施事者的位置,很显然是致使移动构式对“trot”进行压制的结果。在人们理想认知模型中,“马”自己不会跑,而要使它“跑”需要借助外力,例(3)之所以能压制成功主要是因为“trot” (马小跑)这一结果义被突显,而具体的致使手段被抑制,这是典型的用结果替代动作(Result for action)的转喻模式。

汉语致使移动构式对进入该构式的词也有强烈的压制作用。如汉语的兼语构式。

例如:

(9)我让他来。

这一兼语构式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成分1“让他”,成分2“他来”。成分1 表抽象的“允让”关系,成分2 凸显“致使移动”。兼语构式的压制经历了三个阶段[5]:第一阶段是压制的准备阶段,其中成分1“让他”凸显原因义。第二阶段,在成分1 的压制下,成分2 突显结果义。第三阶段,两者相互精细化描写,概念层层套叠,进而形成两者相互依存的局面。

以上是成分1 对成分2 的单向压制,还有些成分1 和成分2 的压制是双向的。

例如:

(10)瑞宣本想搀他回家去,但是又一想,他觉得钱先生应当进去。

例(10)中的“他1”是兼语成分,“他”本身具有实现“回家去”这一愿望,但没有“回家去”的力量,因此不得不借助外力。好在外在力量的方向和“他”的行为方向一致,使“他回家去”成为可能,因此例(10)能压制成功。例(10)的构式压制同样体现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分1 和成分2 相互压制,为整合做准备。具体来说,“瑞宣本想搀他”和“他回家去”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互不关联的构式成分,但在构式压制下,两个构式成分相互压制,相互磨合,为整合做准备。第二阶段,压制产生效果。其中成分1(“瑞宣本想搀他”)突显原因义,它压制成分2(“他回家去”)选择并凸显结果义。同样,成分2(“他回家去”)也压制成分1(“瑞宣本想搀他”),选择并凸显成分1 的原因义。第三阶段,两个成分相互精细化描写并实现概念套叠。

表“阻止”的兼语构式同样也体现这种压制特点,同时也存在三个压制阶段。第一阶段,概念主体对兼语构式中的成分1 和成分2 进行识解,并形成因果关系。第二阶段两个成分互相压制,其中成分1 突显阻止原因义,成分2 凸显阻止结果义。第三阶段,两个成分构式相互精细化描写,其中成分1 凸显阻止原因义,成分2 凸显阻止结果义,两者相互描写并进而形成相互依存局面。

致使位移实际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但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如例(1)(2)(3)不能直接翻译成汉语,要想翻译成汉语需要变通,如例(1)(2)(3)可以翻译成:

(11)杰克打喷嚏时把纸巾喷到了桌下。

(12)同学哄笑使年轻教师尴尬地离开了讲台。

同学哄笑窘得那个年轻的家伙下了讲台。

(13)玛丽驱赶马小跑着进了马厩。

例(11)翻译成汉语时要加时间状语和“把”字句,用时间状语表达因果关系,用“喷”字还原被抑制的动作方式。例(12)用“使”字句和“得”字句来表述致使移动构式中的因果关系,用“laugh”的行为替代令人“尴尬”的结果。例(13)用汉语的兼语式表达“致使”义,并通过“驱赶”的动作还原被“trot”替代了的致使手段。

3 结语

致使移动构式对构式内成分具有强烈的压制作用。它使原来没有“致使”义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有了“致使”义;原来是一元动词变成了“三元”动词,构式内增加了受事论元;名词原来没有“施事”义,但因处在主语的位置上而有了“施事”义。致使移动构式压制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压制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成分1 和成分2 的相互压制阶段。第三阶段是两者相互精细化描写阶段。致使移动构式之所以能压制成功,是和语言中的转喻机制密切相关。在致使移动构式的压制下,致使物体移动义被突显,致使移动方式被抑制,用行为替代方式或结果符合转喻模式的原则。

猜你喜欢

构式压制及物动词
构式理论与韩国语“?”句式教学
空射诱饵在防空压制电子战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口语常用构式哈译研究
少年你躺枪了没?盘点《三国争霸2》三大压制
“就/才”进程—评价构式的认知修辞分析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
happen“发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