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9-12-26张静
张静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600)
进入新时代,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导致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积极心理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潜能,它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发掘和培养,帮助学生追求幸福生活为宗旨,符合大学生的情感所需。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思路和新篇章。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概念,兴起于20世纪末,是由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一种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发展潜力,提倡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把自身的正能量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美好夙愿。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 一是强调人应该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努力追求最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二是对个人成长角度来说,拥有积极的个人品质,包括乐观的心态、和谐的人际交往、爱的能力等;三是在群体中要形成积极进取的组织,“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1],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从这三个层面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内在潜力,对于完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有重要作用。
2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成果丰硕,在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设立心理咨询室,以解决学生的心理疾病为主,没有从积极方面主动发掘学生的潜质和品格。当前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诸多问题有待改善和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2.1 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学生积极品质培养
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模式,把关注的焦点都放在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上,以帮助学生疏导心理疾病为首要任务,这种形式是不科学的,从而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相脱节。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要任务,只重视学生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开设课程、开展讲座、张贴海报等活动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为工作的主要目的,导致部分学生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从而忽视自身优秀品质的思维。
2.2 心理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比较紧缺,各高校心理专业教师配备不足,部分教师没有扎实深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采用的心理疗法比较落后,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负责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调努力,各学科间的配合渗透,才能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得到有效提升。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没有形成系统性和相关性的教学体系,单纯地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取得的成效甚微。
2.3 教师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导致教育关系僵持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目标的观念在师生中根深蒂固存在,严重影响教育效果的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主体为思政课教师、心理教师、辅导员,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育主体的理论灌输和心理辅导。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心理辅导咨询和疏导等手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因担心被更多的学生关注,往往不会积极主动地咨询教师,对心理疏导也会更加排斥和抵触,主客体的对立关系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2.4 注重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普通学生,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完全忽视了对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目标,一直处于迷茫、无所事事的状态。表面上看这些学生没有心理障碍,不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实是他们缺乏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到所有学生的普遍现状,统筹规划,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拥有明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融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品质等。高职院校教师在心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学生的消极行为习惯才能被消除或抑制,从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同时,教师应在积极人格理论的指导下,转变工作方式和角色,多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激发他们内部潜能,帮助塑造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
3.2 拓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 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各科教学中
高职院校应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同时需要有专业的积极心理学教师来授课,在教学中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理论到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课堂体验中亲身感受积极品质的潜在动力,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高职教育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渗透到各学科教育始终,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树立大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单依靠思政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更重要的全校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发掘积极潜能,培养优秀品质,树立远大理想,确定成才目标。
3.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工作共同发展,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辅导为主要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教师在课堂中讲授为主,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是学生主动咨询,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显著成效。“积极的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使积极心理学在校园能够更好地传播。高职院校应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如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心理学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到课外生活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学知识。
3.3 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时刻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指导学生,用自身的优秀素养影响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带给学生正能量,成为学生的榜样。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心理学教师没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心理咨询的技能技巧相对保守落后,因此难以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很难切实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导致在授课和咨询过程中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强化师资的专业理论与心理咨询的技能。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开放活泼,追求多元的价值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学习掌握心理学前沿知识,了解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咨询解决困境,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努力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体会到积极心态对工作带来的乐趣,以身作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地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好的家风、家教、家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象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时,社会环境对人的积极品质培养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繁荣多元,受西方意识形态思想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开放,人的积极品质在社会发展中受到冲击,因此要构建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以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在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致力于共同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阔视野和拓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