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素质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分析
2019-12-26周亨炉
周亨炉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95)
教育乃国之根本,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关注,尤其是提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后,各大院校都在积极响应并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转变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本文将以高素质人才需求方向,提出人才培养策略。
1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缺乏重视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时,教育部门需明确国家战略目标,为国家提供符合战略发展的国际复合高素质人才。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发展,部分高校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不清晰,所以无法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战略;部分高校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关注,以至于在没有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中有太多的思考;而高校教师则依然是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说教培养,对于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知识略有耳闻,却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一带一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可见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提出的几年,宣传及落地有待加强,导致更多院校只是在增加招生力度,增加学校建设,但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却没有太多认识,这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落地带来极大影响。
1.2 工科优势突出,人文社会科学遭轻视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各个城市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对教育做出调整,更多的是将现代流行文化添加至教育中,比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云计算等,这让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发展了大的转变,也是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并根据自身优势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但是,目前部分大学均以工科为主,创建综合性大学,培养现代化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将高校逐渐的往国家化中发展,但是过于重视工科,导致人文社会学科出现不被重视的现象,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而且人文社会科学多以选修课模式出现在高校教育中,没有专门开设课程,这让高校教育无法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就无法真正落实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提出的高校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国际复合型人才需求。由此看来,我国高校教育仍然需要改进教育模式,直到真正能够实现专业人才与沿线国家所需人才直接对接为止,为中国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2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学校与政府(教育部)之间动态博弈
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主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人才需求的宏观指导,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倡议一经提出,教育部就颁发了有关一带一路教育政策,各大院校也都纷纷配合国家政策做出改变,但由于落实过程中不够重视,实践过程存在不足,且校内没有此类教学人才、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对院校自身利益有影响,都让各大院校忽视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发文件指令。因此,导致了学校与教育部门之间产生了相互博弈的情况。教育部门希望高校根据教育部门下发正常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教育方向、教育模式、教育专业进行调整,优化部分教育体系,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主要教育目标。学校会考虑教育部门下发文件,对教育方向、教育模式、教育专业等进行优化,但是在优化过程中学校需要考虑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业率、就业质量、学校发展定位、社会人才需求等,因此教育部与学校在进行教育调整决策时,就会让两者处于棋盘之中,不得已进行博弈对局。
2.2 政府、学校、社会(企业)之间的博弈
可将以上三者看做一个联合体,联合体之间需要在博弈中实现多赢局面,以互利共赢为教育改革目的,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三方合作并不和谐,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以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第一目标,其次才是素质教育。可是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竞争、教师资源少、学生多等现象,导致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以理论教授为主,而实践教学由于需要大量时间而被学校放弃,这种教育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根据笔者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无法顺利的找到工作,其原因是由于不符合国内企业工作实际需求,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就更加无法满足了。
企业看重的并非是学历的高度,看重的是员工为公司创造的价值,高校教育普遍无法满足企业这一需求,这就导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因人才问题出现的矛盾。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的是为了创新未来,企业则需要高素质人才更好的投入现在的企业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将员工当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工具,与学校教育理念严重不符。政府部门则想要少投入经费,让学校培养高素质符合人才,供以企业,实现国家社会经济转型,这种低投入高回报心态,导致了三方之间的矛盾。根据以上对三方的分析,可发现三方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认知不同,导致了结果不同,都想要自身获得做大利益,但却忘记了合作,也就无法真正达到初始的共赢目标,也就会在实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出现各种矛盾。三方之间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调整合作方式,政府需对教育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校则改善教育模式,企业则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企业发展目标,寻求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准备,而不是为了获利而准备。只有三方合作,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倡议为最终目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各行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并实现三方利益最大化。
3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3.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需重视“一带一路”倡议
学校应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基本教育目标,“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倡议中涵盖内容十分多,包括建筑、工程、贸易、文化、政策、宗教、艺术、音乐、舞蹈等等,这都需要高校配合,才能培养更多人才,尤其是国际发展方面,培养更多通晓国际规则、事物、教育的复合型素质人才。虽然高校目前还无法实现以上要求,但是高校应制定教育目标,逐渐的转变教育方向,改变传统化人才培养模式,向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的素质人才培养转变,以开放性态度对待各种不同教育模式。一带一路背景下正好给各大高校带去机会,让高校与国外高校进行文化交流、传播,实现文化的融合,培养出真正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要求下的高素质人才,开发人才视野,多接触不同教育,开阔自身思维水平。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需求,因为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国家社会产业结构得以转型,只有校企政三方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2 继续发挥工科优势,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倡议关系复杂多样,教育则必须在如此复杂环境中培养高素质人才,让学生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同时还要了解沿线国家风俗文化、政治制度、国家贸易规则等。高校只有朝国家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中国国际化发展目标。因此,各类高校均要发挥自身所长,但是仍然不能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等素质教育,只有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结合,才能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倡议目标。同时,高校需要注意各学科存在的知识结构缺陷,对其进行弥补,并不断研究学科变化,制定准确教育方向。
3.3 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策略推动了教育改革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国际化竞争中为学校增加竞争机会。其中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更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育改革不仅是要对教育模式、内容进行改革,教育专业也需要适当调整,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必须优化专业结构,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调整,让专业符合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同时,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校内部学科的紧密联系,修订人才招生模式,根据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教材,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人才进行优化培养。同时,学校需对各专业在社会中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某些专业学科,在社会上应用不大时,要将其进行撤销合并处理,并对其专业停止招生。
结语: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高校不断提供高素质人才,同时高校也需要改变教育模式,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改革目标,并在改革过程中遵循社会发展,帮助国家社会转型提供更多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