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命运共同体

2019-12-26王双群曾丽华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改革开放命运

王双群 曾丽华

盘古至今,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个人是命运共同体中最微观的单位,家庭是由命运相关联的个人所组建的微观层面的共同体。相对于世界而言,国家又是被个人所建设,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所组成的中观层次的命运共同体。宏观上,世界虽然由不同的国家所构成,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人类的命运与家庭、国家、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宏观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我们党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带领人民不断致力于家庭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建设,进而推动世界人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最高目标而进行不懈的探索。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微观层面的命运共同体——亿万百姓幸福家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相统一的实践探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者。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着力解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所需所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促进每一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打造亿万百姓幸福家庭。

(一)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提升的基础在于获得感的增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必然会消解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甚至还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如何改善民生、提升民众的获得感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要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了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向我们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②习近平:《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1日第2版。的深刻含义。打赢扶贫攻坚战,这是补短板的初心之战,这颗初心是我们党一以贯之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此外,我们党还重点关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反腐、互联网发展等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领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个稳”要求中,稳就业居于首位。在反腐倡廉上,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③《习近平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在互联网发展上,强调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等。这一系列惠民措施的实施,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阐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这个新起点上,每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愈来愈强。

(二)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民生幸福的新起点,是人民期盼有更清新的空气、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社会的公平正义;期盼在奋斗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操心事和烦心事。“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⑤李斌:《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新农民”耕耘希望田野》,《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8日第5版。。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补短板、强弱项,提出一系列措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民生幸福。例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和法治幸福的需要;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优美生态环境,让“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对健康幸福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6个民族缺一不可,满足人民对共享幸福的需要等。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措施中,感受到了我们党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具有解民忧办实事的决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幸福为旨归的政党。

(三)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特殊体现,只有人民的安全感得以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相应提升。如果个人处于内心浮躁、社会治安差、战争频发等环境中,又怎能体验到获得感和幸福感呢?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必须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唯物辩证地认识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驱走了笼罩在人们头顶的战争阴霾,为人民投身于经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搞好社会治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指出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各领域的安全问题。例如,深入开展反恐斗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强调源头严防,把好食品安全第一道关;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厉打击国家分裂分子,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着力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人民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等。通过立法、司法等各种手段来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要求。这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具有深厚的民本情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维护安全的具体工作中,给人民更加有效、有力的安全保障,让人民的安全感更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全国亿万家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人民朝着建设4亿多个幸福美满家庭迈进的坚强决心。从打造人民幸福小家入手,人民幸福了,才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去建设国家和世界。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54页。。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中观层面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关心人民的家庭幸福,还应该胸怀国家的复兴大业。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共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把不可能变成为可能,创造了人间奇迹。

(一)人民满意是检验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成果的重要标准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曾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走进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场考试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而人民才是这场考试的阅卷人。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为顺应人民的期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我国改革的步伐不断向纵深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5页。。继而,胡锦涛同志强调:“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1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一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在报告中提到超过200次,涉及改革处处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同志在贵州遵义考察时强调,要从人民群众的哭笑态度中,去判断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坏;在浙江舟山定海区考察时指出老百姓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在涉及改革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在改革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问题时,强调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想一想群众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群众对改革的成效是否满意?只有人民群众满意才是对改革成果的最大肯定,这也是开宗明义地回答了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站在历史的时间节点上回望,会发现我们党始终以人民满意作为成果的评判标准和前行目标。民心所望,施政所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真实写照。在这40多年的艰苦创业中,只有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成果满意了,才是干部的最大政绩,才是检验一切成果的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实践,将家国放在心中,民生扛肩上,胸怀世界。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也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④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要坚持中国与世界相连,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休戚与共,中国好,进而世界才能更好。

(二)人民群众是推动国家全面改革的持久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民群众则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力量之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发现和解决问题。

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①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古语有云:“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百姓关心期盼什么,党和政府就重视关注什么,改革就抓紧推进什么。“从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充分表明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推进改革中,要善于依靠人民发现问题。如,对于人民关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问题;又如,人民痛恨的贪污腐败、作风不正、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改革要从这些问题入手,才能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改革就体现了这一导向。例如,中央出台住房公积金政策改革、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制度、养老并轨制度改革等。在改革的实践中,还要坚决依靠人民解决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群众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想法、新模式,在改革的实践中迸发出了无限的激情和活力,冲破思想的禁锢和旧体制的桎梏,破解了一个个难题,推进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例如,公租房租改售、积分入户等民生改革试点的好经验得以不断推广。实践证明,依靠群众智慧,就能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以民意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路径,清晰标定了改革中人民群众的分量,展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

(三)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梦真正的内涵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大目标,更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具有追逐梦想的激情。

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者紧密相连,构成中国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实现中国梦要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的努力实干和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为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④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在科技上,天眼、蛟龙、悟空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国人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使国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还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一系列的伟大成就表明,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梦想落地,人民是最佳承托;梦想成真,民生是最终诠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来,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宏观层面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中国在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一)坚持人类和平发展理念,共存共处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反侵略、反压迫的武装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亚洲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的牺牲也同俄罗斯人民一样是最惨重的”①《中国:二战的亚洲主战场(二战中的中国贡献)》,《人民日报》2015年7月6日第1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史不容忘却,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谨记和平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具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理论上,2018年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理念在国家法律上的最高宣示,表明了我们党顺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充分展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在外交上,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和平”、“共赢”理念写在外交旗帜上的国家,“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如今的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和平与进步,而不是威胁、动荡与倒退,“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④《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第2版。。当前世界,各国人民还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如恐怖主义、战争威胁、生态破坏等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此,我国政府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应该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这个世界建设得更加和平与繁荣。逐渐强大的中国,不仅在理论上为人类和平发展指明方向,还在实际行动上与世界各国人民一同争做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充分展示了我们党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崇高目标。

(二)关注人类发展的共同命运,共建共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到《巴黎协定》的签订,中国一直在密切关注人类命运的发展方位,“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绿色文明发展理念。近代以来,物质技术能力的极大发展,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进程。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页。。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上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接踵而来的空气污染、雾霾频发、河流污染、湖泊萎缩、臭氧层空洞、生态脆弱等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任何国家和民族在面对环境问题时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不能例外。中国“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第1版。。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党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推动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要,这是中国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三)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共享共赢

今天的世界,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但全球南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贫穷和饥饿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人民生活在困境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党坚持发展的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这里的人民,既包括我国人民,又包括了世界各国人民。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惠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中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贷款、技术以及人员等支持。在毛泽东年代,中国对“第三世界兄弟”有求必应,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对外援助也是有增无减。今天,仍然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企业家、技术人员、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等散播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当地人民的命运努力奋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凸显了共享、共赢的价值取向,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种实践。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这个倡议来源于中国,但成效却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历史上,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起源于中国,为联系世界、缔造和平、促进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发挥了纽带作用。两千多年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只要坚持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共赢。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它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与世界红利共享、文明互鉴、互通有无的共享、共赢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写入宪法,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各国人民期盼合作共赢这一共同愿望的深刻把握,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大国形象和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坚定决心。

几千年前,中华儿女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与各个民族和国家开展交往和交流。今天,我们的党坚持从家出发,以国为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这一系列的宏图大略之中,引导着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展方向。从微观到宏观,从中国到世界,不仅关照中国人民,更关切世界各国人民,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始终着眼于时代大趋势,以“尚和合,求大同”为世界共同发展目标,符合世界和平的发展趋势,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谱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共同体改革开放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命运秀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