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习近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考

2019-12-26崔华前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中华

崔华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全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现实价值,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并对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深邃的方法论思考。

一、树立文化自信,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没有高度坚定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中国就无法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就不能实现伟大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充分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包括硬实力的竞争和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的竞争是更为持久、更为深层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指标和综合国力的核心部分,文化软实力博弈是意识形态博弈的最高形式。在多样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织激荡、西方意识形态强势渗透的时代背景下,要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意识形态博弈中占据主动,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广泛高度认同,也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根脉和独特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页。,“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实用主义为基本态度,以形而上学为认识方法,崇洋媚外,贬损、否定中华文化,企图从根本上削弱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虚无传统文化是文化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文化虚无主义者或看不到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超时空性,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服务于传统社会,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已不具有任何价值;或一叶障目、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含有的糟粕性、落后性内容而对其全盘否定和完全抛弃;或厚今薄古、以今非古、苛求古人,以今人今世的眼光审视中华传统文化、贬低中华传统文化;或从特定的政治目的出发,厚西薄中、以西非中、扬西抑中,故意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根基。他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警醒文化虚无主义会割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公开宣布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告诫人们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他坚决反对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东西的课本“去中国化”现象,主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他认为一个民族要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要有“骨气和底气”,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页。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认同感、自豪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是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延续发展、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和维护、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独立的维护、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的平衡和调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下简称“结合”原则)。“结合”原则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先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34页。。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结合”原则:“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指导我国的革命,指导我国的建设。”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此后,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结合”原则。

“结合”原则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坚持“结合”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坚持“结合”原则的结果,强调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结合”原则。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就如何“结合”进行了积极探索,他认为:“能不能实现这个结合,结合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⑥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的讲话》,《党建研究》2011年第7期。

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是坚持“结合”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具有相通相融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实生物”“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具有强大的和谐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伟大文明成果,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吸纳性。二者相互之间有着许多相通相融之处,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反者道之动”“中庸”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修齐治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等,都有着相通相融之处。这些相通相融之处,说明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具有互补性。确立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出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求为服务对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之需,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必须借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者的互补性,决定了二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既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既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③习近平:《山东考察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3年12月4日第2版。。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一方面,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确立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另一方面,他非常善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运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形式去表述、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如他在《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司马光名言的恰当引用,既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光彩,又使得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是要按照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挖掘、整理,萃取其思想精华,对其做出当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其生命力,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此,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一是坚持批判继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去粗取精”为基础,以“有扬弃”为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中既含有许多积极的、进步的、合理的因素,也含有许多消极的、落后的、不合理的因素;既含有许多民主性、革命性的思想精华,也含有许多封建性、腐朽性的思想杂质;既含有许多历久弥新、超越时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成果,也含有许多具有时空局限性的思想内容。有时同一个思想成果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有时有些思想成果在此时此地是进步、有用的,但在彼时彼地却是落后、无用的。所谓“去粗取精”,就是去掉传统文化中的杂质而吸取其中的精华;所谓“有扬弃”,就是结合现实需求,辩证取舍,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东西,抛弃那些过时的、无用的东西。“去粗取精”“有扬弃”都是批判继承原则的具体运用。

二是坚持历史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去伪存真”为基础,以“有鉴别”为方法。所谓“去伪存真”,就是去掉传统文化中虚假的东西而保留其中真正有用的东西;所谓“有鉴别”,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放大镜”“显微镜”科学分析传统文化成果。要做到“去伪存真”“有鉴别”,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4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3页。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挖掘、鉴别、整理,必须坚持历史分析,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内,去考察其历史作用、历史性质。只有坚持历史分析,才不会人为地拔高、美化、神化或歪曲、扭曲、贬损传统文化成果,才能对传统文化成果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才能还传统文化成果的历史原貌,才能从传统文化宝藏中挑拣出对现代社会真正有用的“宝贝”。

三是坚持古为今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古为今用,既不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套上新的“行头”、进行新的包装、贴上新的标签,也不是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生硬“剪裁”现实需求,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结合新时代的新需求,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社会有用的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之进行新的时代诠释和时代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古为今用。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代代相传,已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基因,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不朽价值,是一种作用于现实的强大力量,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5页。。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从现实需求出发,挖掘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5页。;又如,他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再如,他肯定“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等传统思想和理念,具有永不褪色的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挖掘和提炼,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在《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论著中,他引用过《尚书》《诗经》《礼记》《周易》《大学》《中庸》《国语》《战国策》《史记》等100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提到过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苏轼、范仲淹、郑板桥等60多位中华传统文化名人。他非常善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应用于现代社会。如,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他引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页。;引用“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语,引导人们积极思考“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页。这一问题;引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古语,科学全面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9页。;引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德者,本也”“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古语,引导广大青年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方面下工夫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174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妙用,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一下子熠熠生辉。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因循守旧,而必须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发展、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⑧《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世界眼光,不断汲取其他各民族文化中的养分,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6页。他指出:“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他认为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的品质,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③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2版。他认为“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不能“不加分析、一概排斥”其他各民族文化,“应该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强调要“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④《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借鉴吸收其他各民族文化成果,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不能囫囵吞枣,要“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绝不能崇洋媚外、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指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跨越国度的珍贵价值,指出:“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⑧《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主张通过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①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2版。他在多个国际场合,借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远亲不如近邻”“国虽大,好战必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不相悖”等古语,驳斥“中国威胁论”,展示中国爱好和平的良好大国形象与合作共赢的良好愿望,阐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巧妙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有效传播、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中华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