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人仪式”浅谈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
2019-12-26胡晓燕李乐
胡晓燕,李乐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3)
2018年10月14日上午,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畔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成人仪式,从新浪媒体报道来看,这场成人仪式大致是这样的:现场百余名即将步入18岁的青年学子身穿汉服,受正宾、执事加冠笄,行盥洗礼,拜四方礼等;2018年10月16日,在广州市第三中学举行广州市成人宣誓仪式的现场上,上百人18岁青年们对祖国和人民定下誓约,立志成为一名有责任、敢担当的有志青年;还向前来观礼的师友、父母等成长引路人行感恩礼,感谢祖国的辛苦栽培、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谆谆教诲、社会的体贴关爱。 当今社会举办成人仪式的活动不计其数,通过举办庄严的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做好成人的准备。这种模式的成人仪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仪式重于形式,其神圣感、庄重感、文化感不足,缺乏深意;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仪式要做到的是能够真正让大学生主动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并以一个成年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承担一个成年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成人礼,古已有之。纵观我国古代的成人仪式,以汉民族的冠笄之礼为例,都有其自身一套完整严谨的仪式。冠者礼之始也[1]。男子成年是以冠礼加冠来象征的。在周王朝时期,男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周岁的时候,家族宗亲就要为其在太庙进行加冠仪式。男青年的父亲先后会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哪一天是冠礼的黄道吉日,以及由哪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为其加冠。到加冠的那天,被加冠的青年独自立在屋中,待宗亲氏族、贵宾皆入太庙入列后,青年才出房站到规定的位置,依次向长者、贵宾行礼。加冠时,贵宾会给青年换上冠冕和庄重的服饰。加冠共有三次:始加黑麻布帽;再加戴白鹿皮帽;三加是赤黑色平顶帽。 加冠时由专人唱祝词。加冠后,贵宾会拿酒祝贺青年已成人,待青年再去拜见自己的母亲后,由贵宾为其取一个字(也就是成年后的名字),直到这样,冠礼才算真正的结束。待仪式结束后,男子的父亲送贵宾出庙门,摆好宴席接待后,最后还要送他束帛、鹿皮等礼物。而被加冠的青年要先去见自己的兄弟姐妹,随后再去拜见社会各阶层,如君、卿、士大夫和乡先生等,以从他们那取得对他成年的承认[2]。从此,这个青年便有了这个青年便有了治理、服役和参加祭祀的权利,并且也可结婚成家了。笄礼,是女子的成年礼仪。古代无论男孩女孩,孩童时头发都自然下垂,称为垂髫;有的把头发扎成两撮,垂于脑后,称为总角。所以垂髫、总角后来就成为童年时代的代称。女子到十五岁时,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笄,即簪子簪上,表示已经成人[3]。这也是一种象征性的礼仪。古代行冠笄之礼后,表示男女从此成年。沐浴、礼告、正服、行“三加”之仪等看似烦琐却强化了成人礼仪的神圣感、增加了其文化感染力。成年男女从此对家庭、国家负有责任了,意在树立成人意识。
成人仪式的举行是提示青年已开始正式跨入成人社会,担任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崭新人生角色。其最大意义在于使青年开始懂得主动承担各种责任,而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因为对自己负责是对家人、师长、国家负责的最低保障。然而,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多已成年,但对于成年的概念却是很模糊的,具体表现在大多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认为成人仪式只是一种形式,虽然行了礼,但感觉上自己还是一个学生,仍然需要父母的庇护,需要父母充当保护伞。更有一种形象的说法称之为 “行动上的巨婴宝宝”,所谓生理上的成年人,心理上的儿童者,大有人在。
但是,当代大学生肩负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任,他们应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精英,他们的责任意识如何将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1 什么是责任
责任,从主要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法律法规上的,一个是伦理道德上的,也就是责任伦理,对此,马克斯韦伯曾经提出,责任伦理是指人必须具备务本求真的立场,为自己的言论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勇于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和相应的义务,从而在内心自主自觉的形成责任意识[4]。相对而言,当代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团体,与普通大众相比,将来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多,大到肩负着一份祖国未来需要你的责任,小到肩负着一份对自己、对家族的责任。因此,当代大学生就更应当为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社会,而明确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日趋加速,经济文化的扩张和渗透,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生活节奏日愈加快,价值体系日趋多元化。处在这样变革社会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多元的文化趋势、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必将对他们责任担当意识和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媒体新时代,各种形式的文化都十分盛行,青少年又缺乏判断能力,在这种潮流影响下,就会造成部分青少年过度崇拜甚至模仿,甚至容易对青少年在树立道德标榜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学校道德教育的误区
目前国内学校虽然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但在高考制度的压力下,还是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当前的中小学仍以灌输知识为主,对学生的主要期望就是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在理想人格的塑造方面是有一定缺陷的。步入大学校园的“小成年人”们,在担当方面其实也是迷茫的,虽然在庄严的入学典礼上、生动的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中、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里有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但是成效并不是很理想。一方面,不少大学生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分才上伦理道德思政教育课,并没有从本质上意识到责任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伦理道德思政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局限于爱国主义的宣传口号,对于如何爱国、如何对社会负责、如何有个人的担当,缺乏深入人心的教育方法。
2.3 家庭教育的缺陷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出生于20世纪末期,在信息化的时代,中西方交融密切、快捷,在精神上也可能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方面缺乏精神信仰。再加上这些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还是占大多数,他们是家中的小太阳,倍受家庭的宠爱,自主独立性不强,依赖性成瘾,家长也确实过于呵护、娇生惯养,就怕含在嘴里会化掉;有的学生出生贫困地区,家庭对他们寄予厚望,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只知苦读寒窗,不理天下事。再加上学生家长也是各方位做全做细,而留给学生的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长期在这种家庭背景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就自认为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找一份好工作。长此以往,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家庭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在意识上是很模糊的。
3 如何重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3.1 正确引导,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
改变在部分大学生中所存在的,凡事只注重个人利益而轻社会集体利益、只注重物质追求而轻精神素养、只注重索取而不轻易奉献等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要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思想上强化担当感,帮助他们在具体行动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懂得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通过体验式教学、真实案例研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作为人,尤其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就更应该具备求真务实的态度,要为自己的言论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形成正确自主的责任意识。
3.2 加强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或观念,受个体的需要、兴趣、利益、知识与个性的制约而形成的,承载着个体的信仰、信念、道德等基本意识形态[5]。大学生由于层次的不同,他们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自我追求也必然不同;价值观也暂且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所以更加要为了做到树立好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就要注重责任感的培养,加强责任感的理论核心是进行责任伦理的教育,即进行责任伦理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身体和心理这两方面的健康发展实际水平,来培养学生勇于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任的意识,让他们明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明确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观,人生在世,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
3.3 齐抓共管,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关心大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型人才。而责任人格是完善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上要加强帮助和引导,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社会公共职能要做好责任伦理以及各方面的正面宣传工作,建立大学生树立自己理想人格的观念,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
4 结语
最后,如果我们能够以古为今用的辩证思维,加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时代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坚持中国文化自信、中国力量蓬勃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远大方针。吸收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比如由父母或者师长为身着庄重的传统服装的孩子们加冠加笄;并在传统的古典音乐声中吟诵用古文写成的富含新颖内容的成人誓词,在庄严的国旗下向父母师长、向祖国行叩拜之礼等。深入加强当代成人仪式的文化渗透力和感染力,那么这种继承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融合新时代新风貌的成人仪式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意识。作为一名大学生,不管我们是否举行“成人礼”,我们都必须在成人之后担负起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应该做到独立面对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项问题,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家庭、社会有责任感。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