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9-12-26郭萍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图画数学知识创设

郭萍萍

(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小学,山东青岛 266400)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探究过程中去。该文主要阐述了几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旨在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1]。

1 创建问题情境时的原则

1.1 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结合实际与理论以更好的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遵循趣味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培养并发展兴趣的过程中,而兴趣的发展是一个有趣→乐趣→志趣的过程,小学生的兴趣正处于有趣阶段,从有趣开始逐渐分化而形成中心兴趣。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一些能够体现数学本质的教学情境,这些教学情境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难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创建问题情境时的要点

2.1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共同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负责传授知识: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分享彼此的感受,从而形成个性心理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期,这也是人的生长的重要时期,是开展教育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四年级开始,四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从以往的具体形象思考向逻辑抽象思维转变。此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受到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与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相符合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情感交流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与时俱进

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到与时俱进,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坚持采用与时俱进、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心智变化予以全面地看待。由于受到新信息浪潮的冲击给学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并且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学生的大脑发育更好,因此同年龄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与以往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了,为了不落伍,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需要仅仅跟在时代的步伐后面,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赋予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3.1 注重联系生活环境

3.1.1 联系生活环境的意义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也是数学知识的去处,因此与日常生活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建设问题情况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2]。

3.1.2 联系生活环境的方法

设计有效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一些经过学生努力思考能够得到答案的问题,以免对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开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不同的物品下面都有相应的价格,如牛奶每箱19.0元,糖果每块1.50元,卫生纸每卷4.0元,请问这些数字都代表着什么含义呢?”商店里的物品都会在下面标出价格,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容易注意到,但是许多学生都没有仔细思考过,但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就能对这些现象展开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仔细地观察小数存在的现象[2]。

采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设计出来的教学情境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也能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现象,促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作用,这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3.2 采用多种方式创建问题情境

3.2.1 采用多种方式创建问题情境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创建问题情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生动的表演、有趣的故事等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极强,教师需要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如以讲故事、开展表演活动等方式为引导,创建问题情境。

3.2.2 采用多种方式创建问题情境的方法

比如,小学数学中关于判断重量的课堂教学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改造小猫买鱼的故事:小猫想要到市场上买鱼,摊子上一共放有5条鱼,重量分别是 9.8kg、8.9kg、9 000g、8 900g 和 9 500g,小猫想要吃到最重的鱼,但是不知道这里的哪一条鱼最重,这时旁边的小狗、小鸡、小羊以及小鸭子都说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究竟哪一条鱼最重呢?教师也可以将角色扮演的方法融入其中,指导四个学生扮演除了小猫之外的四个小动物,通过这种方法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们展开对不同重量单位的计算与思考。通过这种将讲故事与表演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种方法也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过程中,从而提升学习热情。

3.3 创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3.3.1 创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的原因

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独立思考,因此创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思考价值,学生是否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具有创造性的答案[3]。

3.3.2 创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的方法

比如,“梯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创建问题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梯形该如何做垂线,是按照从左向右的方式还是从上往下的方式做垂线?采用三角形到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采用平行四边形行不行?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得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结论,认识到给梯形做垂线的过程中是按照从上往下的方法进行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引导下,学生能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具有创造性的答案,对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也是非常有利的[4]。

又比如,关于单位体积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存在的物体,指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的方式利用身边物品展开学习。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三角板测量书本、课桌的长宽高,进而计算体积,从而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教师也可以从立方厘米开始,逐步向立方分米进行过渡,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明确立方厘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逐步向立方米过渡。

3.4 创建开放性问题情境

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5]。

教师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创建开放性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从而分析并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完毕乘法口诀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共有四张图画要用图钉钉到墙上,要求要将图画钉牢,图画不能晃动、皱角或者掉下来,问一共需要多少图钉?按照常规思维分析的话,通常都会回答出一个需要16个图钉的答案,因为将一张图画钉牢需要从图画的四个角开始,四张图画的就需要4×4=16(个)图钉。教师也可以设置悬念:“如果图钉不够16个呢?”,此时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可以将图画拼在一起,将图钉按在图画拼起来的直角部位的方法;如果教师更进一步,将图画换成白纸,学生甚至可以得出将四张纸重叠钉在墙面上的结论。创建这种问题情境,在锻炼了学生的乘法与减法的同时,也能充分满足学生活泼好问、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求知需求,还能极大开放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避免产生思维定式,促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4 结语

小学数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注重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和生成,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图画数学知识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图画捉迷藏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