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复元音习得研究
2019-12-26吴丹丽
吴丹丽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
在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中,学者们的关注点大多聚集在正常儿童的语言习得问题,而对于特殊儿童群体——听障儿童群体的关注却较少。听障儿童由于病理因素的影响,其习得语言的时间要大大晚于正常儿童,并且在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会比正常儿童多,我们认为,详细研究听障儿童的语言习得,将会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该文将主要研究6~7 岁听力障碍儿童经过语言康复后的复元音习得情况。
1 实验方法
该实验选取来自天津市聋儿康复中心6~7 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15 例,其中男性12 例,女性3 例。所有听障儿童均为语前聋,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一年以上,智力正常,不伴随其他障碍。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听觉语言康复,康复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该实验的语音数据收集方法为“图片诱导产出”。实验材料尽量选取了学龄前儿童的常见、常用字,采用了图画、汉字、拼音三者结合的方法让受试进行辨读。录音前会由实验助手引导受试熟悉实验材料,明确实验词。录音时我们使用了Cool edit2.1 软件进行录音,采样率为22 050 hz、16 位、单声道。录音要求受试依次产出实验词,每词读3~6 遍,共得到1 444 个复合元音样本。
所有样本采用国际音标记音,所有的记音工作只针对样本的元音部分。记音结束后,对所有复合元音记音结果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偏误类型与偏误原因。
2 实验结果
在对1 444 个复合元音的语音产出样本进行人工听辨记音工作结束后,我们发现,听障儿童复合元音发音状况总体上较差,发音完全正确的样本比较少。发音不正确的样本大致有脱落、 替代和增生介音等几种情况,每个复合元音发音不正确可能只表现为一种类型,如仅发生替代,也可能表现为多种类型,如不同受试分别表现替代和脱落。
根据听障儿童复合元音语音产出情况的正确率,我们对本实验中出现的22 个复合元音进行了排序。
80%以上:[iε];[ua];
67%~73%:[iau];[ou];[iεn];[uo]
47%~63%:[ei];[iou];[au];[uei];[yε];[ɘŋ];[uŋ];[ai]
40%以下:[uɘn];[iŋ];[an];[yŋ];[ɘn];[iɑŋ];[in];[yn]接下来我们将说明每个复合元音发音不正确的具体表现情况。
复合元音[iε]主要发生了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ia]/[i]/[yε]替代。其中[ia]]替代出现于实验词“姐姐、鞋”,[yε]替代出现于实验词“爷爷”。
复合元音[ua]主要发生了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介音u。
复合元音[iau]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脱落性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ou]/[iou]/[ia]替代,前两种替代都出现于实验词“脚”,[ia]替代出现于实验词“香蕉”的“蕉”字;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介音i,实验词“蕉、脚”都有这种错误类型的报告。
复合元音[ou]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增生介音的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au]替代;增生介音表现为增生i,实验词“狗、手”都有这两种错误类型的报告。
复合元音[iεn]主要发生了脱落性错误,表现为直接脱落鼻音韵尾或变为鼻化韵,实验词“天空”的“天”字报告了这两种错误类型。
复合元音[uo]主要发生了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uA]/[u]替代,实验词“耳朵、苹果”的“朵、果”字都有这两种替代错误的报告。
复合元音[ei]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增生介音的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a]/[ai]/[i]替代,实验词“妹妹、草莓”的“妹、莓”字都有这两种替代错误的报告;增生介音表现为增生介音u,主要出现于实验词“妹妹”。
复合元音[iou]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脱落性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iε]/[ia]/[iau]替代,主要出现于实验词“六”;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韵头i,主要出现于实验词“气球”的“球”字。
复合元音[au]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增生介音的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a]/[ai]替代,其中[a]替代出现于实验词“草”和“老鼠”的“老”字,[ai]替代仅出现于“老” 字; 增生介音表现为增生介音i,出现于实验词“老”字,并且仅有一例这种错误类型的报告。
复合元音[uei]发生了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韵头u,出现于实验词“嘴”。
复合元音[yε]发生了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iε]/[ei]/[iou]替代,实验词“月”报告了这种类型的错误。
复合元音[ɘŋ]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增生介音的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ou]替代,增生介音表现为增生介音u,实验词“风”报告了这两种错误类型。
复合元音[uŋ]发生了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u]/[ia]/[a]替代,实验词“天空”的“空”字报告了这种类型的错误。
复合元音[ai]发生了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韵尾i,实验词“奶奶”报告了这种类型的错误。
复合元音[yn]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增生介音的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iou]/[iε]/[yε]替代;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前鼻音韵尾n,实验词“云”报告了这两种错误类型。
复合元音[iŋ]发生了脱落性错误,表现为后鼻音韵尾脱落,出现于实验词“苹果”的“苹”字。
复合元音[an]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增生介音的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a/ia 替代;增生介音表现为增生介音i,实验词“三”报告了这两种错误类型。
复合元音[yŋ]发生了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iou]替代,出现于实验词“熊”。
复合元音[ɘn]发生了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in]/[eŋ]替代,出现于实验词“人”。
复合元音[iɑŋ]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脱落性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iau]替代,出现于实验词“香蕉”的“香”字;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后鼻音韵尾,实验词“羊”报告了这种错误类型。
复合元音[in]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脱落性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iŋ]替代;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前鼻音韵尾,实验词“心”报告了这两种错误类型。
复合元音[uɘn]发生了替代性错误和脱落性错误。替代性错误表现为使用[uei]替代;脱落性错误表现为脱落前鼻音韵尾,实验词“春”报告了这两种错误类型。
3 实验讨论
就听障儿童复合元音习得情况来看,根据排序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听障儿童复合元音习得情况较差,已习得的复合元音数量极少,在习得鼻音韵母的方面难度较大,并且后鼻音又难于前鼻音;后响复元音韵母习得情况好于中响复元音韵母和前响复元音韵母。听障儿童复合元音发音错误的样本主要存在替代、 脱落和增生介音这三种错误类型。
替代:听障儿童使用替代这一手段,主要是由于目标语音还尚未习得,因此用替代的复合元音都是听障儿童习得情况较好的或者已经习得的。用来替代的复合元音与目标语音在主要元音或发音方法上相同或相近。在该实验中,替代性错误为听障儿童复合元音发音的主要错误类型。
脱落:在该实验中,听障儿童脱落性错误主要表现为脱落介音或韵尾。脱落介音主要为,在三合元音中,韵头i/u 的丢失;脱落韵尾除了脱落i/u 外,其他情况主要出现在有鼻音韵尾的复合元音中,鼻音韵尾习得情况差,极易脱落,其中后鼻音韵母脱落情况更为明显。这里我们认为鼻音韵母属于脱落,而非未习得的原因是,在听障儿童的实际语音产出中,他们已经较多产出鼻音韵尾,因此将本该有鼻音韵尾却未产出的情况,我们认为是脱落。
增生介音: 在该实验中有六项复合元音报告增生介音这一错误类型,表现为增生介音i/u。我们认为,增生介音的情况表现了音素的多少对学习心理是有影响的,学生易于采用增加音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知,这也可能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发音口型而未注意发音时长这一原因有关。
另外,我们需要指出的,除了以上三种主要错误类型外,听障儿童的复合元音发音中有些错误是由于语言同化作用的影响。虽然,在我们的具体分析中都是以单字为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词表中存在一部分双字词,这一类词在语流中可能会受到前字或后字的同化或异化作用的影响。如“香蕉”一词,在听障儿童的语音产出样本中,我们多次发现“香蕉”一词的产出语音为[ʨiau],排除了听障儿童习得对“香蕉”的认知就为“蕉蕉”外,我们认为造成这一错误产出的原因是“香蕉”的“香”字受到了后字“蕉”的同化。两字声母发音部位相同,听障儿童本身后鼻音韵尾极易脱落,因此两字发生同化作用的可能性大。
最后,我们也注意到个别受试,如受试cjz 等,出现错误的频率非常高,错误的严重程度也比较高,仔细查阅这些受试的档案发现这些受试都存在共同的特点,如听力障碍确诊时间较晚,导致佩戴助听器或安装人工耳蜗的时间比其他受试更晚,与此同时接受语言康复治疗的时间也相对更短。
4 结语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听障儿童习得元音情况要远差于正常同龄儿童,复合元音习得情况较差,已习得的复合元音数量少,发音不正确的复合元音主要存在替代、脱落、增生介音这三种错误类型,每个复合元音发音不正确可能只表现为一种类型,如仅发生替代,也可能表现为多种类型,如不同受试分别表现替代和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