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突发事件案例分析与处理
——以某高校大学生失联事件为例

2019-12-26尹音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失联突发事件危机

尹音娜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1 案例简介

人文系2017 级学生C(该生简称C)性格敏感、内向、不善于交际,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因工作造成两地分居,从小得不到来自父母足够的关心和理解。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值过高,进入大学生活落差大,大一入校不到3 个月的时间C 撒谎离家出走企图自杀。

2 案例分析处理

作为C 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双重身份的笔者,从各个方面了解到C 的表现有其特殊因素——实际高中成绩不错,但因高考发挥失利,巨大的落差感,性格极度敏感从而自暴自弃。而这类学生在民办高校并不在少数,所以针对这一类学生,作为班主任的笔者格外留意这类学生的心理情况。

2.1 突发事件案例

C 属于高考发挥失利自暴自弃的学生,刚入学的表现立即引起了笔者的警惕和注意。在2017年12月初,C 在请了半个多月的病假后预备周日返校。但在宿舍点名的时候,C 在向班干撒谎称自己在食堂晚一点再回宿舍,笔者收到班干反馈信息后将此情况记录下来。第二天按“宿舍—课堂考勤反馈”机制(如果宿舍点名不在,隔天第一节课前往课堂查勤检查学生上课情况),当笔者前往课堂查勤发现C 并没有来上课,并且也联络不上C,笔者立马带上学生去C 常去的地点找她,然而尝试各种能联系C 的方式都联系不上。笔者将此情况迅速通知家长及领导,但家长得知C 失踪并没有表现出担心和紧张,而是一反常态的冷静,工作经验让笔者察觉事情并不简单,应该如何及时应对和合理处理突发事件,成了此时最棘手的问题。

2.2 应对与处理

在确认C 失联后,联系C 之前在校的表现存在敏感、自暴自弃等表现,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C 并不是简单的失联。于是笔者再三向家长确认C 在离家前是否有异常反应、 是否有心理异常的表现,但C 的母亲在电话中一口否定并且太过于冷静,一点都不惊讶C 失联的事实。和家长单向沟通未果(C 失联的过程中家长没有过一次主动联系笔者)虽然没有取得任何资料,但让笔者更加肯定的是家长一定对笔者有所隐瞒,C 很有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以防危及生命的事件发生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尽快找到C。同时,迅速向院系学生工作主管领导汇报情况并且报警,将事件的全部过程以及准备采取的处置措施告知家长,要求家长配合。

笔者前往保卫处调监控查看该生是否真的返校,监控结果显示该生并没有返校。并将所掌握的信息告诉警方,最后通过警方锁定C 家所在区域的天眼和地铁卡搜索,最后在C 家附近的宾馆找到C,C 计划在宾馆自杀结束生命,所幸的是因发现及时迅速干预才挽救了C 的生命。

2.3 案例工作思路

学生突发性失联事件应急预案,应采取“三迅速”应急处置措施。第一个迅速是教师在得知学生失联后,立即向所在院系领导、学生处处长、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汇报情况,同时通知家长告知情况,组织班团干部了解情况,迅速查明失联学生的去向。第二个迅速是,在无法联系、查明学生的动向后,迅速联系保卫处并向所在院系领导、学生处处长、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汇报,以情况轻重选择是否立马报警。第三个迅速是及时将所掌握的第一信息通知家长,并且做好家长接待和情况安抚工作。

对于失联自杀事件的心理治疗、重点关注及追踪,必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也是防止校园突发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帮助学生缓解心理疾病带来的伤害。

2.4 案例分析

C 返校后笔者并没有批评责怪她,而是邀请她和笔者一同散步聊天。从C 感兴趣的话题一直聊到了关键,也得知了她的秘密: 父母因经济原因造成两地分居,从小得不到来自父母足够的关心和理解。家庭条件艰苦,成长的阶段心理出现问题父母却不愿意面对,从而没有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同时C 也讨厌父母逃避问题的性格,自我调节能力差。生活贫困,使其性格敏感自卑,孤僻不愿意交朋友。但也因为家庭条件因素,C从小勤奋好学、 成绩优异,希望能为父母分担家庭重担,却因高考失利对自己极度失望。C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亢奋、抑郁,这种类型的学生遇到难以排解的问题,不加以疏导会对自己有自残行为。

3 案例启示

这个校园突发事件案例属于学生失联事件,失联发生在周末,但我们仅用48 小时不到的时间,就采取相关措施迅速控制住局面,有效地挽回了学生的生命并且化解了危机。在此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上,我们是高度效率且圆满解决的。再次反思这次突发失联案例的应对处理,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应遵循以下几点。

3.1 增强危机事件预防能力

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当经常学习和研究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研究国内外经典案例,在这些理论和案例中总结和钻研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各种因素的必然和偶然关系,掌握其危机事件的发生规律。主动地学习相应的校园危机事件法律法规,逐步提高自身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班主任应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政治敏感能力,把目光放远,预测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动向,提高工作的前瞻性。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互联网社交媒体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充分利用微信群、QQ 群、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app 等,每天学生为集体推信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尽管无法做到百分之百避免校园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但也尽可能地通过预防干预手段将发生概率和危险程度降到最低。即使是已经发生的校园突发性危机事件,其影响和危害程度范围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案、措施进行缓解,控制住负面影响化危为机。在C 案例中,因为笔者对C 在校的表现以及牢牢把控住“宿舍点名—课堂查勤”,所以才能及时发现C并未返校才有了最后的将危害降到最低的处理效果。

运用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教育更具说服力。通过案例与理论的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十防”教育:防火防盗防诈骗、扫黄打非、防黑暗势力、防宗教渗透、防流行疾病、防校园欺凌、防传销、防不良校园贷、禁毒防艾、防交通意外事故。充分运用社交媒体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并邀请公安、法律相关工作人员来学校开设教育报告和演习。对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引导学生有一个合理且正确的思想观念,消除他们的极端想法和行为。

3.2 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师生沟通

运用心理学共情技巧与学生们之间建立牢牢的信任感。“共情”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学生们信任教师才会把内心的心理秘密告知给教师,在心理危机事件还未发生,做到迅速干预和情况追踪。对于心理问题学生需要耐心深入的咨询,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焦虑等各种症状的成因。联系学生的家人和他的朋友同学进行对情况的理解和核实,以便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情况。在学生接受就医治疗后,正确指引他们乐观地、正面地接受自己的情况,遵循医嘱,按时服药,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重视校园突发事件事后心理创伤恢复。校园里突发危机事件会给校园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心理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不注重学生心理创伤恢复,可能会对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同时也会给其他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在C 返校后,通过和她沟通聊天笔者才确定,C 离家出走并非普通的家庭问题,而是她患有心理疾病。如果按普通的校纪校规对C 进行处分处理,对C来说无异于是二次伤害,或许更加加深C 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对笔者的不信任。本着以人为本的处理方式,与C 以心换心的交谈,让C 放下思想包袱。所以,班主任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安抚和了解实情,和家长加强沟通及时汇报学校的工作进展和危机事件重建措施。

3.3 大局为重,把握分寸

突发事件发生后,有效地开展应对方案,在事情未得到圆满解决之前,不推脱责任,不逃避问题,不随意擅离职守,最大限度地将负面影响程度控制在最低。在政策上,把握分寸,不轻易发表言论,不随意表明立场,牵涉法律层面问题及时询问学校相应的法律部门。同时保留通话录音、录像、照片等材料。

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休学之后班主任要确保学生的隐私不被泄露,同时引导室友也要好好保护其隐私,因为大部分心理疾病在合理的就医治疗后都会逐步康复,所以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在保护学生隐私的措施也要注意分寸。

3.4 建立重点关注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疾病的重点关注档案,每月每周进行重点追踪,有效、迅速地记录其情况同时反馈给学生父母。

对每一次危机事件的背景、原因、应对与处理、启示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记录,全方面地归纳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为应对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失联突发事件危机
怀念一台机器人:2月12日,“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被宣布永久失联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欧俄探测器抵达火星,着陆器失联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高利贷危机
失联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