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本领

2019-12-25郭卫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8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郭卫华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前预习不仅是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累计基础的关键性步骤,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之举。本文以“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本领”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望能够为同行们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關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150-01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前的预习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主动的“播种”过程,只有产生良好的播种习惯,才能有良好的收成,才能在课堂上始终跟随教师的思路,快速掌握知识、掌握方法。要想培养小学生生成良好的课前数学预习习惯,兴趣是关键、态度和意识是根本,只有发自心底的重视才能诱导其重视预习环节,变被动预习为主动预习,且提高预习效果。

一、传授预习方法,让学生对预习感兴趣

首先,在学生尚没有形成稳定预习习惯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准备预习笔记本,按照预习时间、内容、方法、提纲,收获、遇到的问题——这样几部分内容一边进行预习、一边进行笔记的填充。但是在学生尚且没有形成足够的预习意识时,该环节常常会被学生视作课外作业的一部分,带着强烈的负担情绪去完成,所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教师不能以传统的作业思维对学生的预习笔记进行限定,相反可以要求学生以导图、图画、彩色标记、便利贴、剪纸等方式来呈现个人的预习笔记,并不定期对优秀的学生笔记进行展示和表扬,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树立预习榜样,让学生认识预习重要性

在集体当中,小学生的个人行为很容易为集体所带动,在课前预习这方面也是如此。前文中提到,教师要不定期将学生预习笔记当中做得比较出色、优秀的进行展示,这不仅是对此部分学生的认可和表扬,更是要在班级内部形成榜样、树立标杆,通过个体的影响力和带动性,促进班级内更多的学生为其感染,也形成做预习笔记的好习惯。

三、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彰显预习成果

除却预习笔记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展示预习成果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预习的信心。比如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这部分内容,笔者在没有正式开课之前,就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练习册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各个类型的运算规律题目,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己的感触,分享自己所收集到的运算规律案例。在分享的过程中,有可能不同的学生收集到的案例本质上运用的是同一种解题思路,反复提及会强化学生的印象;有可能个别学生收集到少有的类型,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加强,课堂间传统师生对立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打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成果有了展示的舞台,学生在得以表现的同时,更提高了自身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开启多元评价,让学生重视预习环节

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对其的评价也要采取多元的方法。虽然教师不可能为了预习环节单独设置一道考试关卡,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考核,但是却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教学情境设置的导课环节、预习内容有效性的转化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评价。以“圆”这部分为例,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特性的认知程度、现实生活中应用案例的收集,都可以作为教师点评的重点和唯独,预习笔记的质量、课堂上对预习知识的吸纳程度也可以作为评价的考量反抽之一——而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则在于让学生重视预习环节、关注预习环节。

五、丰富预习活动,打破学生传统预习认知

除却预习笔记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开预习活动,打破其对传统预习枯燥、乏味的认知。比如在学习到有关计算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基本的计算练习展开预习,确保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即可;比如在预习到有关图形性质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手动制作模型、生活当中寻找和收集模型的方式展开预习,通过实物来对图形的性质进行认知。很多时候,教师甚至可以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汇总、统一,便会丰富和整理成一堂全新的内容,指导学生展开学习。

总而言之,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小学生应该掌握的良好习惯。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掌握足够的预习方法,不仅可以让课堂的学习更为轻松,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热情和主动性,并在长期的自我暗示和信心累计过程中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施伟.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做好数学预习[J].小学数学教育,2019(01):41-42.

[2]文秀花.基于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2019(07):208.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