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9-12-25马丁鲍万松徐善凯
马丁 鲍万松 徐善凯
摘要: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正向中高速发展阶段平稳过渡,这一现状和形势迫切需要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同时,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出现新的方向,相应要求调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上至国家,下至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教育观念,这也必将成为高校高度重视的培养环节。从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以便各大高校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计划。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新创业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157—0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2014年9月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明确提出了有针对性、全方位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创新创业”上;2018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推动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在当今的大环境和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必将在经济发展当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权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必然主张。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唯有拓展就业思路,多渠道就业才能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选择和机遇,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向良好的态势不断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现状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下,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足,基础较差,在市场上竞争力稍显弱势等。不少高校为尽可能解决这些弊端,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举办全新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等,希望借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这种“大锅饭”式的通识培养效率偏低,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个性化培养又受制于种种客观条件。导致培养面虽广却不深,不足以发挥个人特质和特长,创业成功率始终在低位徘徊。
大学期间,尽管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较多,但不能从根本上打开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倘若把创新创业理念贯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
尽管各地方政府和高校也出台了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但大学生创业资金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创业之初的大量资金支出之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有非常多的创新创业想法,但还不够成熟,因此困难重重,大多数在创业之初便早早放弃。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父母亲友支持,资金来源非常单一,资金数额也极其有限,相较于初期创业的大量资金缺口有如杯水车薪。加之风险投资和市场评估制度的不完善,缺乏信贷支持,以及风险投资等银行贷款的门槛较高,因此创业资金不足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掣肘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默契配合,为处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保驾护航。
二、基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对策
学校通过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力度、调动高校优势科研资源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协调各方资源进行成果转化,积极构建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增强其创造能力。
在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继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基础的夯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3]。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創新创业思想,不断加强校园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根本。学校应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文化自信心,探索将校园文化与创业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尤其是各种新媒体平台,对学生中创新创业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广泛宣传,带动学生就业。
2.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应当从学生自身出发,立足于学校教育,以家庭教育为有机辅助。从个人角度出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极强的抗压能力,这些都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备的素养。从学校角度出发,高等院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创竞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创新创业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极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同时也要拥有快速转化成果的能力。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三高型”创新创业教师团队,进而不断提升新时代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4.借助多方力量,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高校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创业视野,提升其创业能力。同时,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的学科特色,建立创新创业综合评价与指导中心。一方面,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基金,开展创新思维与实践综合论坛、创新创业模拟实训等活动,使创新创业文化成为新时代的校园流行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与各大国企私企合作,创立基于“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的“两实两业”平台。
三、结语
高校是时代的排头兵,是社会力量中最积极的因素。各大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发展目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需要整个社会的一切有利资源紧密配合,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首先,积极转变观念,加快各大平台的建设。如开展创业实操训练、资金补贴扶持和创业综合评价等。其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建立高效率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备致辞[EB/OL].[2015-09-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11/c.1116527245.htm.
[2]郭军权.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模式探索,2018(5):86-88.
[3]张付英,郑辉,陈钢,等.创业生态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8(4):31-35.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