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
2019-12-25周文雁
摘要: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新需求正在推动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新时代呼唤时空灵活、优质高效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教育服务。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奔涌,世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多种需求,长春市第九十八中学校以“未来教育”为办学理念,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元素,构建精细化的办学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未来教育;个体差异;校本教研;信息化
d01: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11.001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05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积极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的青少年将承担这一重任,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公民形象。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以未来的发展为着眼点,具有世界胸怀与世界眼光。未来教育理念正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内心丰盈、积极行动的未来公民为宗旨,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倡导者。长春市第九十八中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未来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符合师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如今已初具规模,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了一条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之路。
一、未来教育的指向
一个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来振兴?一项开辟新时代篇章的事业,召唤什么样的人才来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走访学校、深入校园,一次又一次探讨教育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就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什么是教育?怎样对人进行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在基础教育阶段,怎样对学生开展有益的教学实践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是九十八中学一直执着探索的目标。
(一)“未来教育”理念的源起
未来教育是什么?与传统教育相比,未来教育会更加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差异,更加彰显学生的能力释放与自由发展。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更加凸显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通过多元化的课程为学生打造丰富的校园生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为此,教育界呼吁“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未来社会将大力支持和鼓励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更加包容、更具反应力和复原力的教育系统,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指向,为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供实验场,不为任何一种教育供给和需求人为设置障碍。在对教育的方向不斷思考的同时,“未来教育”理念的出现基本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未来教育的理念,是源于国际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其教学模式出自于英特尔公司对于全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的课程之中。未来教育的过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操作层面,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理性思辨能力、合作能力”这21世纪职场竞争的三大核心技能为学习目标的,从而着力培养学生的现代学习品质。[2]这一教育理念唤起了人类对教育的重新认知,也在变革中不断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成长。因此,如果在学校教学层面上涉足具有前瞻性的——未来教育领域,就能够促使学生在获得学习知识这条鱼的基础上,同时也将得到一根工具性钓鱼杆和拥有自己钓鱼的技能,近而领先拥有未来对于人才需求的重要元素。[3]
(二)“未来教育”理念的内涵
“未来教育”的理念源于学校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它体现了“尊重、平等、合作、反思”等特质,在将这种教学模式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将这种思想扩展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构建并完善了以“未来教育”为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明确了“为学生幸福成长的未来奠基”的办学宗旨;
确立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未来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的教育理念;
描绘了“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工作的温馨家园”的发展愿景;
实施了“一三五教学模式”的教学课堂改革;
明晰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学生培养目标。
蔡元培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因此,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学生能明确白身的价值,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价值。教师在未来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仅仅是完成授课大纲的要求,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打造多维的实践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充盈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发展。只有不断明确这一点,我们所用的选择与归纳方式才会有切实效率,我们的选择与归纳本身才会产生意义。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的同时,能够建立与周遭世界的紧密连接,并用行动对其形成积极的影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辅助每个人实现白我意义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文明共同体。
二、未来教育的多元开发与构建
优秀的教育理念是要关注学校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发展,因此要全方面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要直面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和学校的活力绽放。
(一)智慧多元:打造精细化的教学体系
在体系构建之初我们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将包括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问题,学校研发团队建立了从自身培养目标出发的知识与能力模型:
然而将教学目标( WHAT)转译为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WHAT&HOW)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这其中又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承载包含不同知识及能力的教学目标?举个例子,学习历史知识和建设领导力所需的场景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可以基于优质的书籍信息进行学习,而后者则需要大量的实践与反思总结。其二,如何让整个教学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支持个体的主动发展,而非强迫他们去学教师必须让他们学习的内容?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首先将教学目标按照层级(主要是指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拆分,因为通常不同层级的知识、能力等可被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场景有效承载。例如,我们根据教学大纲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系列丰富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以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情操,以丰富化的“特色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搭建各种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以“诗书留痕”倡导学生印记青春成长,更好地规划未来。
根据这一能级指标,我们将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了丰富。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在有效挖掘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育优质资源中,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每个学生成为其独特的自我,并在一种平等开放对话的氛围内,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业中形成健康成長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诵读经典”沐思想——情操培养。学校领导经过多次探索与实践,在校园生活中开展了“诵读经典”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操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学校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以实现“图书共享,精神共享”为目的,以“背诵经典诗词,积累优秀词句美文,阅读经典书籍”为主线,设置走廊开放式书架和班级读书角,把学生们喜欢的图书,在班级内、班级之间、师生之中流动了十一年。学校还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评比奖励“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使他们的阅读有目标、有方向、有兴趣、有收获,从丰富的书籍中,汲取思想品质的精神营养。
2.“特色课程”促成长——核心技能开发。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培养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于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应该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塑造与提升。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是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乃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事。[4]基于“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未来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聚焦“多样课程、多彩生活、多元文化”的策略,以学生的未来成长为中心,以学术、兴趣、责任、理想为指向,以书香、科技、艺术、体育、技术为内容,开发与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1+3式”特色课程体系,即“文化基础课程”+“校本拓展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劳动体验课程”等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的特色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升,学校打破围墙教育体系,联合外部环境和资源,依托家长和社会力量,通过行业故事课、行业实习课、互动交流课、网络视频课等课程形态,助力校本拓展课程的实施与开发,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感受生活。学校又将“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课程的一种有效补充,加强了学校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把旅游、学习和研究有机统一起来,点燃了学生梦想的火花,使他们的社会视觉、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
3.“搭建舞台”展风采——实践技能拓展。实践技能拓展主要是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相对应,重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拓展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也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不断提升。学校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内在追求,以未来教育为外显特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一体化推进式育人环境,开展了“24节气”“中华传统节日”“志愿活动日”“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科竞技”等主题化、系列化、生活化的德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不同活动的主角,并体会自我的风采,技艺的魅力,文化的重要,读书的乐趣,运动的快乐,知识的力量。他们在挑战与展示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演绎了精彩,从而让校园的学习变得趣意摇曳。
4.“诗书留痕”写青春——潜能深层挖掘。在教育理论中的冰山理论认为,人的一般能力(显能)与蕴含在体内的潜能相比是1:9,这就意味着有90%的潜能蕴含在体内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冰山理论预示所有的教育专家,教育应该不断挖掘人类自身的潜能,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怎样更好地挖掘潜能呢?主要是通过对自我的反思与畅想,使人基于现有的学习、生活状况更好地畅想未来。写作是一项能够活络思维,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提高思想深度,反省自身;精神上收获,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一种行为。为此,每学年学校都给全体学生印发“未来教育”《学生读书心得交流专用本》,他们的读书心得作品经教师指导,集结成学生作品集锦——《且歌且行且少年》等4册,近40余万字,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和东北师大出版社分别出版。在集锦中,孩子们用稚嫩的文笔、飞扬的思想,为白己和未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学校的图书馆中也永远珍藏了他们成长的印记。
(二)固本强基:打造全一流的教师团队
我们需要善于思考的教师,他们能够以自己生活的广度和学习的深度,带领学生学会思考。[5]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原有行政机构的基础上增设了发展规划办公室,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教师的发展;新成立了教学管理团队,跟踪指导教师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式、参与式、体验式等多样的研培模式,明晰了教师生涯规划,提升了教师师德学养,并依靠“四项工程”强化校本培训的效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1.名师打造工程。为实施“名师打造”策略,着力打造立足校园、扎根课堂、坚守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学校聘请专家、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并通过“名师评选”“课堂创新”等展示课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成熟度,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名片,进而成为学校课改的中坚力量。
2.教师磨课工程。学校将磨课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绿色通道,是遵循“一课多研磨教法、精益求精磨细节、打造精品磨智慧”的原则,依托“六课”展示如琢如磨的名片课,借助磨课项目的驱动性,抓住各种比赛、展示和研讨的契机,有力地推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
3.携手共进工程。学校在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开展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师徒结对“蓝青工程”和以青助老、以老督青的“互助工程”,在教育教学能力、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题研究、专业发展、师德师风等方面获得了新老相长的进步。
4.专题研培工程。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充分挖掘身边的优秀资源,“唤醒”身边“沉睡的巨人”,以六方面(教学理论、课题科研、校本课程、读书活动、信息技术、心理激励)突出校本研修内容的多样性;以四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理论对话、与专家对话、与实践对话)呈现校本研修主题的精准化;以四形式(集中、分层、小组、团队)体现校本研修模式的自主化,对全员进行了“四个模块”的专题研培。
(1)骨干分享促专业提升。充分发挥骨干和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备课展示”“骨干展示课”等活动,营造“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教后反思”的教研分享氛围。
(2)二次传导促专业提效。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人员、班主任、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参加省内外培训。为了使学习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迁移與分享,实施培训前后干预策略:外出学习的教师培训前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期望,以利于培训中学习效益的提高,培训后通过“一次学习汇报”“一节展示课”“一场理论讲座”“一篇学后心得”等形式,督促教师进行学习反思,引入并提炼出国内外最新鲜的优秀元素,并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3)学习交流促专业提质。学校借助“教学经验交流会”“班主任经验交流”“白板展示学习””微课培训”等活动,有力地推进了校本培训。
(4)课题科研促专业提速。科研室采取“以点带面”的自主科研管理模式,激励教师“站好课堂、精心探索、总结研究、分享成果”。目前,全校以《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生态课堂的“一三五”教学模式研究》为主导课题,继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同时进行了10项学校课题、21项团队课题和35项个人课题,形成人人参与课题的科研氛围,让科研贯穿教学和管理。
(三)俯拾仰取:未来教育展收获
1.践行“未来教育”,办学理念破茧。从2006年末,先遣骨干教师的披荆前行,到2007年学校召开了长春市“未来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现场会,以及赴北京参加了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总部、教育部和中央电教馆联合召开的全国“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工作的有关会议,到汇报学校未来教育应用研究情况的牛刀小试,再到2009年承担全国“英特尔⑩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研修班现场会的幽兰吐蕊,已将“未来教育”的办学理念晨曦初照。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领悟后的欣然、困顿时的茫然,但更多的是对求索的执着。
2.贯穿“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成蝶。“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6]两百多年过去了,广大教育者一直在为实现夸美纽斯的教育理想而不断努力。2013年,以南关区教育局提出“生态教育”为契机,在对未来教育多年深化探索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全员实践的“一三五”教学模式。即:
“一个中心”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三个特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主、探究、协作的基本特征;
“五个环节”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照未来教学的四步法(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重构了更为适用的“一温故纠偏;二破题质疑;三讲授指导;四合作求知;五交流分享”五个教学环节。
通过专家理论引领、实验教师研讨课例、课堂模拟教与学等方式逐级的递进,让所有专任教师感知教学模式的惯性改变,并在自己的常规课中渗透“一三五”教学模式元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进而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精品名片课,再向多课型实践探索,提高“一三五”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能力,每位教师完成“一三五”教学设计详案和体验、研讨课后,都撰写了改变传统和惯性的教学叙事。
近年来学校遴选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体验、国家级大赛获奖作品、发表论文等,集结成《教师优秀教案集锦》《“渔式”教学体验集锦》《教育研究话未来》《未来教育研究成果集》等作品集,还有各科教师编写的《含菁咀华》《健康安全伴我行》等多系列校本教材,迄今已出版了23本作品和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
三、未来教育的未来之路
身处一个互联共通的时代,学校的未来教育研究活动,即将进入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阶段。
其一,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借助校园wifi全覆盖、互联网一体机、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智慧学习环境,将教与学的方式及管理与评价进行重新架构,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
其二,继续深化改革,寻找办学中的新思维,推出未来教学模式在“双模双创”中迁移的应用项目(双模即:模仿、模拟;双创则为创新、创业),学生进行模仿创意和模拟创业,意在多元地提升学生面向生活与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奠基。
其三,携手家庭共同成长。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而在青春期这样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和家庭拥有默契地共同支持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就更加重要了。在线上,学校建立家长学习社区,并提供体系化的学习内容给每个家庭;在线下,定期组织教养工作坊,以辅助家长们建立能够支持子女青春期成长的知识、技巧以及底层态度。通过组织亲子活动,来直接辅助家庭间的相互理解与融洽。虽然我们会为家庭提供以上三方面的支持,但就如未来教育理念中多次提到的:父母支持子女(尤其是青春期的子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将对子女过剩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的爱与持续提升上。
其四,与社会环境高度融合。项目制学习其实已经是高度社会化的一种学习方式了,但它依然与真实社会的人与事有一段距离。在中学阶段拥有和社会直接接触的经历,会在降低学生对社会的陌生感的同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校定期邀请一位不同行业的顶尖从业者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对行业的洞察,并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成长。
新的生产力呼唤新的学习者。“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从“面向未来”到“创造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教育的理念就是要把学生放在办学的中心,把教师放在发展的核心,让学校成为师生奔向未来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叶澜.卷首语[J].中国教师,2012( 10)
[2][3]周文雁.“英特尔R未来教育”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7( 12)
[4]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5]李帆.打破教育的“迷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王辰]
收稿日期:2019-09-0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中小学专家型校长成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JHK20190990SK)。
作者简介:周文雁(1970-),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第九十八中学校,书记、校长,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